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56
  • Item
    探討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佳穎; 邱美虹; 林佳弘; Jia-Ying Lin, Mei-Hung Chiu, Jia-Hong Lin
    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科學的態度,以及選讀科學相關科系與職業的意願。已有許多研究討論不同族群、性別與年齡的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但較少研究討論聽障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聽障學生的聽力受損,且溝通能力與閱讀能力受限,故使用問卷或晤談皆不易瞭解他們持有之科學家意象。Chambers 於 1983 年發展出「畫科學家測驗」,受試者僅需在圖畫紙上繪製出人像即可進行評估,故本研究使用畫科學家測驗以瞭解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發展出「現代科學家檢核表」,並將 68 位啟聰學校高中生的繪圖資料進行檢核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特徵最多為整潔乾淨、男科學家、中年以上與有好奇心,女科學家特徵與較多正面印象有正相關,男科學家特徵與較多刻板印象有正相關;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類型以刻板印象為最多,並發現學生畫出無關科學家的比例偏高;此外也發現女學生持有較正面的科學家意象,男學生持有較負面的科學家意象,不同年級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無顯著差異。經由深度晤談發現啟聰學校高中生對科學較不感興趣,也認為自己較不適合學習科學。最後本研究建議教師在教導使用手語之啟聰學校高中生時,可以多提供關鍵字線索,以及教導學生自我監控之技巧;並能於教學中多融入女科學家故事、科學有益於社會之議題以及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產生科學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的可能性。
  • Item
    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用於臺灣青少年之心理計量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張芝萱; Chih-Hsuan Chang
    慈悲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近年逐漸受到學術與臨床研究的關注,其概念可擴展資優生情意發展的視域。惟現階段尚無適用於中小學的中文測量工具,因此,本研究進行了兩項國外慈悲量表之中文化工作—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The Compassionate Engagement and Action Scale),慈悲憂慮量表(Fears ofCompassion Scale),以651 位5 到12 年級學生樣本(包含中小學資優生與普通生),系統的檢驗量表信效度與因素結構,確認其跨文化適用性。結果顯示:一、中文版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經驗證性因素發現:「自我慈悲」、「對他人慈悲」、「他人對己慈悲」三個子量表下各包含二因素:慈悲的感知(理情涉入)及行動(實踐智慧);二、中文版慈悲憂慮量表之三個子量表下各具二因素:「自我慈悲的憂慮」包含「自我疏離」和「嚴以律己」;「對人慈悲的憂慮」包含「心理負擔」、「負面人性」;「他人對己慈悲的憂慮」包含「擔憂失落」和「關係距離」;三、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與再測信度;慈悲感知與行動和情緒型態、安全依附及人事智能呈顯著正相關;慈悲憂慮與逃避和焦慮依附呈中高度正相關,與人事智能呈低度負相關;四、透過雙元因子CFA 模式,可發現個體的慈悲心靈除了受「自我慈悲」、「對人慈悲」和「他人對己慈悲」等脈絡因素的影響,同時受「慈悲憂慮」、「慈悲感知與行動」特質因素的影響。綜言之,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可適用為測量青少年慈悲心靈構念之研究工具,並可藉此了解資優生的情意發展。最後,提出本量表未來研究與應用之相關建議。
  • Item
    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訊息於記憶運作中的運用:以失聰手語使用者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邱倚璿; Yi-Shiuan Chiu
    失聰手語使用者短期記憶能力較弱原因,可能是手語視覺空間形式不擅於時間次序的記憶運作所致。本研究欲探討短期記憶,失聰手語者與聽力正常非手語者於時間次序運作的異同,以及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對其短期記憶的影響。實驗一比較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於三種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兩種刺激(數字、中文雙字詞)之項目再認表現。時間空間一致性包含時間空間一致(刺激依序由左至右呈現)、時間空間不一致(數字刺激隨機出現)與僅有時間次序(刺激依序呈現於螢幕中央)等,此效果可反映出內在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之整合運作狀況;實驗二探討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數字刺激的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實驗三中,運用兩種隨機出現作業(25% 項目及位置再認,75% 項目再認),探討在偶發性的位置判斷作業時,時間空間一致性之影響。本研究結果為:實驗一發現兩族群都出現序列位置效果,於時間空間一致情境優於僅有時間次序;實驗二發現兩族群僅在正確率中有一致性優勢;實驗三發現失聰手語者於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明顯劣於聽常非手語者,但於項目再認中相對差異較小。除了時間次序外,同時提供有規律的空間位置可以協助短期記憶表現;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整合是於作業要求下發生,符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兩者平行但可彙整的論點。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有相似的內隱時間次序運作,但被要求回憶位置時,失聰手語者整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運作,會需要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
  • Item
    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 林珮如; Pei-Ju Li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 39 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 8 組,每組 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 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 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 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 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 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 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 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 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
    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
  • Item
    在五年級國語課實施差異化教學:教師適應與學習成效的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張明珠; 曾世杰; 陳淑麗; Ming-Chu Chang, Shih-Jay Tzeng, Shuli Chen
    本個案研究蒐集質性及量化等多元資料,描述兩位五年級教師在班上國語課實施11 週(每週5 節,共55 節)差異化教學的經驗,兩位老師任教的兩班為介入組,學生共45 位。在研究團隊密集的協助下,介入組兩位教師嘗試以彈性能力分組、不同難度的學習單,以及差異化的提問等方式,在教學中加入差異化教學的元素。本研究目的有三:一、報告兩位老師的適應歷程;二、以另外兩位老師任教班級的45 名學生為對照組,藉標準化的語文成長測驗及期末成績,分析差異化教學的整體成效,及成效是否會因學生程度而異。三、研究以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了解介入組同學,包括一名特殊需求學生,對差異化教學的反應。研究結果指出:一、介入的初期,兩位教師雖有研究團隊密集的協助,仍然遭遇許多困難與挫折,直到中期,教師熟悉了差異化教學的執行方式、覺察到自己提問技巧的提升、且更能關注學生的差異,才逐漸脫離困境。兩位師教師也發現學生學習品質及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都有提升,這樣的覺察與發現,讓教師更願意投入這種新型態的教學。二、量化分析結果指出,接受差異化教學的學生,不論原來的程度為何,其詞彙能力後測均顯著優於對照組,但兩組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期末考分數沒有顯著差異。三、問卷、訪談及課室觀察的結果顯示,學生喜歡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認為自己學習更為投入、主動,介入組唯一的特殊教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則有明顯改善。
  • Item
    有效鑑別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兒童和典型發展兒童的敘事指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賴曉嬋; 王秋鈴; Hsiao-Chan Lai, Chiu-Ling Wang
    本研究旨在比較國小二年級典型發展及語言障礙兒童,在敘事「巨結構」及「微結構」各項指標的表現是否呈現顯著差異,並探討各項指標的效果量,找出區辨兩組兒童最具敏感度的指標。本研究對象為60 名國小二年級學童,語言障礙與典型發展兒童各30 名,兩組兒童均以無字圖畫書Frog, where are you? 為材料,透過故事重述的方式蒐集敘事樣本。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巨結構:兩組兒童在故事文法要素中的「背景、起始事件、嘗試、結果、內在反應」及插曲完整度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二、微結構:兩組兒童在「語意」部分的「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詞彙錯用率」、「語法」部分的「平均C 單位長度、複雜句使用率、文法錯誤句出現率」,以及「凝聚結」部分的「前後關係照應凝聚完整率、關聯詞凝聚完整率、凝聚結凝聚完整率」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三、比較各項敘事評量指標的效果量,最能區辨兩組兒童的前五名指標依次為平均C單位長度、詞彙錯用率、嘗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複雜句使用率。在評量國小二年級兒童的敘事能力時,可特別針對以下的幾個能力進行探討:插曲完整度、詞彙使用能力(包括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及詞彙錯用情形)、語句使用的能力(包括複雜句使用率、平均語句長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前後關係照應的使用情形。
  • Item
    逆風飛翔—大專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探索學習之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鄭聖敏; 柯惠菁; 陳秀芬; Sheng-Min Cheng, Hui-Ching Ko, Hsiu-Fen Chen
    大專教育階段是身心障礙學生重新檢視過去自我、思考未來的認同發展關鍵時期。大專身障學生的自我探索歷程便是其認同形成的過程,透過大專身障學生自我探索內涵及自我探索學習方案運作之相關文獻要義,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邀請9 名大專身障學生組成共學團體,從探索、增能角度擬定自我探索學習方案,重新認識自己,重塑自我意義及價值並探討其結果。該方案在為期一學年的執行過程中,因學生們的強烈意願而修正學習任務,發展出一趟出國探索學習之旅。本研究在走完整趟自我探索學習之旅後,對大專身障學生輔導有新的體認:一、以探索、增能為主之內涵有助其重建自我意義;二、可藉由反思協助學生將外在經驗與內在自我加以連結;三、應重視學生個人自主性及真實感受;四、建構協同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在團體中學習。本研究也掌握大專身障學生自我意義及價值重建是個自主性高及持續認識並整合多元自我的內在建構歷程。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學校、教師與輔導人員及家長可營造大專身障學生探索、增能之支持環境。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發現,分別對大專校院提供身障學生輔導、引導大專身障學生重建自我意義與價值,以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運用職業重建資訊系統資料進行身心障礙服務個案就業之空間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黃宜君; 郭幸福; I-Chun Huang, Hsing-Fu Kuo
    為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許多研究已致力於就業成效的評估與各項影響因素的探討,但是對於身心障礙者就業之空間位置與地理特性分析,迄今仍甚少涉及。近年來,空間分析方法迅速進步,有助了解地物分布所呈現的空間型態,並可結合空間迴歸模型,更確切掌握區域特性與各項因素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旨在運用民國105 年「全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服務資訊管理系統」內成功就業個案的資料,結合空間分析方法,探討臺灣接受職業重建服務之身心障礙個案的就業分布狀況,共計使用4,592 筆身心障礙個案的就業數據。分析過程依序包括空間自相關分析、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以ArcGIS 10.2 軟體,進行空間資料分析,並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進行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發現,身心障礙個案就業分布經全域型空間自相關Moran’s Index 檢定顯示呈現空間群聚現象;區域型空間自相關Local In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分析得知,身心障礙個案就業群聚的現象以高屬性群聚(High-High)為主,未有顯著的高屬性離群(High-Low)、低屬性群聚(Low-High)與低屬性離群(Low-Low)區域發現。迴歸分析顯示,從業人口密度與服務業佔比是影響身心障礙個案就業之顯著因子,具有顯著正相關,且這兩個變數在不同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性;地理加權迴歸模型解釋力達86%。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空間分析在職業重建領域的應用需要持續被重視,使用地理加權迴歸較傳統線性迴歸更能解釋臺灣接受職業重建服務個案的就業分布狀況,區域空間分析結果亦可提供更細緻的實務應用建議。
  • Item
    學習障礙與一般學生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比較:內外參照架構模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11-??) 張萬烽; Wan-Feng Chang
    以往認為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業表現低於一般學生,也連帶的將使其學業自我概念受到影響,過去曾有研究針對學障學生整體學業自我概念加以探究,但對於特定學業自我概念則較少探討。若能瞭解學障學生特定學業成就是否對其學業自我概念有所影響,與一般學生之間是否有所不同,就能作為介入上的參考。本研究以106 學年度高雄市國小三到五年級一般學生791 名和學障學生353 名為研究對象,比較兩個群體在學業成就、學業自我概念上的差異,並且以內外參照架構模式來瞭解兩個群體之學業成就與學業自我概念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一般學生與學障學生在國語和數學成就的差異達大效果量;再者,自我概念方面,控制學科表現後兩個群體間的國語自我概念沒有差異,數學自我概念則是學障學生優於一般學生。至於內外參照架構的結果上,不同年級的一般學生在同一科目的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間的相關均達顯著水準,顯示社會比較能力已存在。不同年級的學障學生同一科目的成就與自我概念間均未有顯著相關,不同科目學業成就與另外一科的學業自我概念間也無顯著關連,因此社會比較和向度比較能力均尚未建立。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與實務上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