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656
-
Item探討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科學的態度,以及選讀科學相關科系與職業的意願。已有許多研究討論不同族群、性別與年齡的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但較少研究討論聽障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聽障學生的聽力受損,且溝通能力與閱讀能力受限,故使用問卷或晤談皆不易瞭解他們持有之科學家意象。Chambers 於 1983 年發展出「畫科學家測驗」,受試者僅需在圖畫紙上繪製出人像即可進行評估,故本研究使用畫科學家測驗以瞭解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發展出「現代科學家檢核表」,並將 68 位啟聰學校高中生的繪圖資料進行檢核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特徵最多為整潔乾淨、男科學家、中年以上與有好奇心,女科學家特徵與較多正面印象有正相關,男科學家特徵與較多刻板印象有正相關;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類型以刻板印象為最多,並發現學生畫出無關科學家的比例偏高;此外也發現女學生持有較正面的科學家意象,男學生持有較負面的科學家意象,不同年級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無顯著差異。經由深度晤談發現啟聰學校高中生對科學較不感興趣,也認為自己較不適合學習科學。最後本研究建議教師在教導使用手語之啟聰學校高中生時,可以多提供關鍵字線索,以及教導學生自我監控之技巧;並能於教學中多融入女科學家故事、科學有益於社會之議題以及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產生科學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的可能性。
-
Item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用於臺灣青少年之心理計量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慈悲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近年逐漸受到學術與臨床研究的關注,其概念可擴展資優生情意發展的視域。惟現階段尚無適用於中小學的中文測量工具,因此,本研究進行了兩項國外慈悲量表之中文化工作—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The Compassionate Engagement and Action Scale),慈悲憂慮量表(Fears ofCompassion Scale),以651 位5 到12 年級學生樣本(包含中小學資優生與普通生),系統的檢驗量表信效度與因素結構,確認其跨文化適用性。結果顯示:一、中文版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經驗證性因素發現:「自我慈悲」、「對他人慈悲」、「他人對己慈悲」三個子量表下各包含二因素:慈悲的感知(理情涉入)及行動(實踐智慧);二、中文版慈悲憂慮量表之三個子量表下各具二因素:「自我慈悲的憂慮」包含「自我疏離」和「嚴以律己」;「對人慈悲的憂慮」包含「心理負擔」、「負面人性」;「他人對己慈悲的憂慮」包含「擔憂失落」和「關係距離」;三、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與再測信度;慈悲感知與行動和情緒型態、安全依附及人事智能呈顯著正相關;慈悲憂慮與逃避和焦慮依附呈中高度正相關,與人事智能呈低度負相關;四、透過雙元因子CFA 模式,可發現個體的慈悲心靈除了受「自我慈悲」、「對人慈悲」和「他人對己慈悲」等脈絡因素的影響,同時受「慈悲憂慮」、「慈悲感知與行動」特質因素的影響。綜言之,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可適用為測量青少年慈悲心靈構念之研究工具,並可藉此了解資優生的情意發展。最後,提出本量表未來研究與應用之相關建議。
-
Item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訊息於記憶運作中的運用:以失聰手語使用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失聰手語使用者短期記憶能力較弱原因,可能是手語視覺空間形式不擅於時間次序的記憶運作所致。本研究欲探討短期記憶,失聰手語者與聽力正常非手語者於時間次序運作的異同,以及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對其短期記憶的影響。實驗一比較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於三種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兩種刺激(數字、中文雙字詞)之項目再認表現。時間空間一致性包含時間空間一致(刺激依序由左至右呈現)、時間空間不一致(數字刺激隨機出現)與僅有時間次序(刺激依序呈現於螢幕中央)等,此效果可反映出內在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之整合運作狀況;實驗二探討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數字刺激的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實驗三中,運用兩種隨機出現作業(25% 項目及位置再認,75% 項目再認),探討在偶發性的位置判斷作業時,時間空間一致性之影響。本研究結果為:實驗一發現兩族群都出現序列位置效果,於時間空間一致情境優於僅有時間次序;實驗二發現兩族群僅在正確率中有一致性優勢;實驗三發現失聰手語者於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明顯劣於聽常非手語者,但於項目再認中相對差異較小。除了時間次序外,同時提供有規律的空間位置可以協助短期記憶表現;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整合是於作業要求下發生,符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兩者平行但可彙整的論點。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有相似的內隱時間次序運作,但被要求回憶位置時,失聰手語者整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運作,會需要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
-
Item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1-06-??)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 39 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 8 組,每組 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 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 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 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 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 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 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 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
Item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