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Item 初級影片示範教學教導自閉症幼兒生活自理技能之研究:以洗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03-??) 王慧婷; Hui-Ting Wang本研究為以影片示範三級教學模式之初級介入,係以過去文獻為基石,奉現今研究品質指標為圭臬,結合輔助科技之趨勢,發展具社會效度之初級影片示範教學,並以洗手技能為例教導臺灣與美國自閉症幼兒生活自理技能。洗手係生活自理技能之一,亦為社會重要技能,然而,國內外相關嚴謹之研究報告付諸闕如,教學大多仰賴高資源及高支持量的密集成人提示或高科技精密儀器,社會效度多不明確,難以符合實務教學之需求。因此,本研究針對自閉症幼兒,使用最具高實證基礎的影片示範教學為唯一的介入元素,並採用三層級中所需資源和支持量最少之初級介入;研究設計採多重基準線跨研究對象設計,並參考學術界已有共識之單一受試研究品質指標、社會效度指標及影片示範教學過程特徵與影片製作要素。本研究對象分處臺灣和美國,共有五位三至六歲自閉症男性幼兒符合條件並全程參與。研究者或蒐集資料的教師記錄研究對象看完影片後洗手總步驟數與每一步驟完成情形。結果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的觀察者間一致性、過程效度、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五位幼兒中有四位在介入後有顯著且穩定之行為改變,而且維持成效良好及有部分類化效果,顯示初級影片示範教學能有效教導自閉症幼兒學會洗手技能。本研究發現,此初級介入適合有功能性語言且會簡單句子,無影響學習的自我刺激功能之行為或固著物的自閉症學習者。本研究亦討論初級影片示範教學介入適合的對象、未來實施三層級影片示範教學模式應用與成本效益、社會效度等如何落實於實務之議題及未來研究方向,以供相關研究與實務專業人員參考。Item 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及與表達性詞彙發展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5-11-??) 鄒啟蓉; Chi-Zong Tsou本研究主要探討:一、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表現;二、非語言溝通能力及一般認知能力與表達性詞彙間的同時及預測相關性;三、哪些因素最能預測同時及六個月後的表達性詞彙發展。研究採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早期社會溝通量表」及「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等蒐集資料,共有30位自閉症兒童參與,平均生理年齡為45.97個月,認知發展平均年齡為22.36個月,表達性詞彙數在施測第一個時間點的平均為115.67,在六個月後第二個時間點的平均為218.30。研究發現:一、自閉症兒童最常主動表現的非語言溝通功能是「主動做要求」,占所有主動溝通行為的64%,其次是低層次的「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占24%,再其次是高層次的「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占12%;二、三項非語言溝通功能「主動做要求」、「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和「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在控制生理年齡及認知發展年齡後,彼此沒有顯著相關性;三、最能預測時間點一表達性詞彙數的同時相關性因素是「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認知發展年齡,但當二者一齊考量時,僅「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是時間點一詞彙數的顯著同時預測因素:四、最能預測六個月後表達性詞彙數的相關因素是「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認知發展年齡,且二者皆對六個月後詞彙的預測有顯著貢獻。本研究支持「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一般認知能力在自閉症兒童詞彙發展上的獨特影響,並認為應對不同非語言溝通功能和語言發展的關係進行更多的探討。Item 後效區辨訓練對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6-??) 蔡侑恩; 鳳華; Yu-En Tsai; Hua Feng觀察他人的行為反應來學習新技能,是人類最常見的學習管道,不僅能減少因嘗試錯誤所耗費的時間,亦能促進後續複雜能力的發展。觀察學習包含注意力、模仿能力及後效區辨能力,其中,後效區辨力被視為發展觀察學習技能的關鍵元素。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後效區辨訓練對提升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能力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兩名六歲的輕度自閉症兒童。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之跨受試多基線實驗設計,透過後效區辨訓練,了解自閉症兒童在學習後效區辨之成效與其維持、類化情況,並觀察學習命名的技能表現。以視覺分析及觀察資料,了解後效區辨訓練是否提升受試者之區辨後效與觀察學習的能力,並透過家長與教師的回饋問卷與訪談建立社會效度。研究結果如下:一、後效區辨訓練可增進輕度自閉症兒童之區辨後效能力,且具維持與類化的效果。二、後效區辨訓練可增進輕度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命名技能。三、家長與教師均肯定後效區辨訓練之教學成效。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Item 一位星星王子的音樂特殊才能發展歷程:同儕師徒學習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07-??) 梁斐瑜; Feei- Yu Liang雙重殊異學生一向都是被忽視的一個族群,亦因其特殊性使得特殊才能發展常處於卓越邊緣 。欲滿足雙重殊異學生的特殊學習殊求,是極具挑戰性的。如何提供雙重殊異學生一個公平的教育資源使其能實現潛能,其鑑定與教育的適切性是一個重要議題。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的資料,蒐集探討一名雙重殊異自閉症學生小帥在報考音樂資優班落選後,如何在一個由自閉症學生組成的同質性樂團中,透過同儕師徒學習模式發揮音樂特殊才能之優勢,以及如何藉助同儕師徒學習模式因應發展音樂特殊才能之挑戰。研究結果為:一、小帥透過同儕師徒學習模式發揮音樂特殊才能之優勢包括以唱歌優勢引導同儕跨越障礙齊聲合奏、音感佳成為樂團中的好幫手、記憶力佳幫助樂團同儕建構樂句、非線型的思考模式賦予音樂新的詮釋,以及非規範性的想法促使同儕邁向創新;二、小帥透過同儕師徒學習模式在發展音樂特殊才能之挑戰因應,包括同儕師徒學習模式的典範引導突破拍數計算困難、同儕間內隱知識的習得消除固執己見、透過同儕師徒學習模式培訓樂團程度最高的同儕作為大師兄以因應組織能力的缺乏、分部練習形成同儕師徒學習架構讓同儕一起探索以減低挫折感、透過同儕師徒的團隊學習超越他人評價,以及藉由隱性知識視覺化以強化音樂性強弱的表現。Item 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及與表達性詞彙發展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5-11-??) 鄒啟蓉; Chi-Zong Tsou本研究主要探討:一、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表現;二、非語言溝通能力及一般認知能力與表達性詞彙間的同時及預測相關性;三、哪些因素最能預測同時及六個月後的表達性詞彙發展。研究採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早期社會溝通量表」及「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等蒐集資料,共有30位自閉症兒童參與,平均生理年齡為45.97個月,認知發展平均年齡為22.36個月,表達性詞彙數在施測第一個時間點的平均為115.67,在六個月後第二個時間點的平均為218.30。研究發現:一、自閉症兒童最常主動表現的非語言溝通功能是「主動做要求」,占所有主動溝通行為的64%,其次是低層次的「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占24%,再其次是高層次的「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占12%;二、三項非語言溝通功能「主動做要求」、「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和「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在控制生理年齡及認知發展年齡後,彼此沒有顯著相關性;三、最能預測時間點一表達性詞彙數的同時相關性因素是「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認知發展年齡,但當二者一齊考量時,僅「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是時間點一詞彙數的顯著同時預測因素:四、最能預測六個月後表達性詞彙數的相關因素是「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認知發展年齡,且二者皆對六個月後詞彙的預測有顯著貢獻。本研究支持「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及一般認知能力在自閉症兒童詞彙發展上的獨特影響,並認為應對不同非語言溝通功能和語言發展的關係進行更多的探討。Item 探討「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打斷行為反應和重新引導」兩種策略對自閉症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03-??) 朱思穎; Szu-Yin Chu; Sonia Baker自閉症是終身殘疾,其特徵包含在社會互動、溝通及行為方面的缺陷,自閉症兒童並時常展現重複和非功能性的固著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s) 。固著行為可能藉由本身感官所產生的反應,而導致自動增強(automatic reinforcement) 。同時,固著行為會平擾聽覺處理、無法區別學習,以及有困難展現適切的社會行為。因為固著行為會影響孩童發展,目前針對自閉症幼童此行為有其相關研究策略。然而,目前相對少的研究文獻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固著行為(vocal stereotypy)進行探討。先前研究提出「打斷行為並重新引導」(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redirection )策略可以降低語言固著行為。另一策略是藉由非立即性增強(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孩子將其注意力放在可替代的刺激上而異常反應(例如:語言固著行為) ,這樣替代性刺激可以有效的取代異常反應。然而這兩種策略都有其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行為策略的介入,是否可以有效改善一位五歲自閉症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採用功能分析檢視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的由來。結果顯示「自動增強」為語言固著行為產生的原因。除了非立即性增強外,應用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 )策略去提升適切語言溝通的機會。根據行為功能分析的結果,實驗設計為ABCACBA,使用兩種行為策略(打斷行為並重新引導以及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替代行為增強)並分成階段進行介入,以比較兩種策略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替代行為增強」策略不僅顯著降低不適切的語言固著行為,並顯著提高適切語言行為的使用。Item 逆風前行就業路:一名自閉症學生就業轉銜的行動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11-??) 李玉錦; 張正芬; Yu-Chin Lee; Cheng-Fen Chang王威是我任教高職綜合職能科的自閉症學生,他在面臨就業轉銜挑戰時,尋求我的協助,繼而展開這歷時約兩年的就業行動。本研究旨在藉由王威就業轉銜歷程,呈現王威在職場所面臨的挑戰、困境與解決之道。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藉由觀察、訪談及採取以自我決策為主軸的行動方案並透過循環修正的歷程,與王威共同度過面試、就業輔導員離職、被顧客投訴、偷拍及瀕臨被裁員等職場險境。歷程中發現,王威受限於拙劣的社會人際互動、注意力缺陷及類化能力不足等,而經常在職場面臨人際衝突、工作效能不佳致瀕臨被裁員之危機。研究結果顯示:一、合作夥伴的重要性,例如:行動前期的陳就輔員、行動中期的王威母親及王威的上司,他們都扮演重要的支持角色。尤其是王威的上司,他和我的合作關係一直延續至行動後期,他扮演的職場在地支持者的同理協助,使王威免於被裁員的命運;二、採取以自我控制、問題解決、自我管理等自我決策為主軸的行動方案,逐步提升王威做選擇、問題解決及自我倡導的能力;三、行動策略的表單設計、角色扮演內容及行為契約的訂定,均依據王威的工作內容或行為問題不斷地進行修正和調整,有效地克服其類化能力不足的限制。未來,自閉症學生的就業轉銜仍須仰賴學校及轉銜機構的努力合作,以使自閉症學生的就業之路更為順利。Item 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7-??) 林初穗; 張淑慧; 潘惠銘; 邱俊皓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家長回應能力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係。本研究以33 位參與親子互動訓練的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家長行為量表」(Maternal Behavior Rating Scale-Revised)中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ness)的改變,將家長分為兩組,其中18 位家長的回應能力在前、後測有改變,故為改變組,另15 位家長在前、後測的回應能力無改變,即為無改變組。本研究以此兩組幼兒前測的發展能力為共變數,並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分析(MANCOVA)統計檢定比較兩組自閉症幼兒在後測與六個月後追蹤的表現。若達顯著差異者,本研究則更進一步做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改變組自閉症幼兒在「口語」、「社交」、「象徵性行為」或是「關鍵性行為」發展上,都比無改變組為佳;而這差異在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可維持至追蹤期,或是在後測時,兩組間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差異不顯著,但在追蹤期才達顯著。本研究成果顯示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的發展具顯著關係,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可列為自閉症幼兒早期介入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