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20
-
Item澳門大學生對長者知識及態度的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12-??)本研究旨在探討澳門大學生對長者知識和態度的現況及相關性,並分析影響因素及預測因子。採用非機率配額抽樣法,抽取澳門某綜合性大學共389名大學生,進行電子問卷調查(包含背景資料、對長者的知識量表及對長者的態度量表三部分)。結果顯示,澳門大學生對長者知識平均得分偏低,但對長者態度偏較正向,大學生對長者知識及態度呈正相關,對長者知識及態度的預測因子包括性別、宗教信仰、藝術專業、護理學系、與長者有良好相處經驗、參加過志願長者活動等。研究總結澳門大學生對長者知識的瞭解偏低,建議大學的通識內容加入長者相關的課程,包括健康老化(生理、心理和社會面)、與長者有效溝通和相處技巧、安老和樂齡的相關政策,再讓大學生多參與志願長者活動以增加相處機會;在政策方面可增設長者相關的短期課程促進相互瞭解、設立長者週和敬老相關津貼措施,使長者能得到更適切的照顧,達到健康老化的樂齡社會。
-
Item活躍老化量表之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12-??)終身學習成為各國解決人口老化問題的主要策略,為了解參與我國行之有年的樂齡大學學習活動對高齡者活躍老化的影響,本研究參考歐盟的活躍老化指數及專家學者之活躍老化量表,編製活躍老化量表。量表衡量方式採Likert六點量表,得分愈高,代表活躍老化的程度愈高。研究對象為我國進入高齡社會15個縣市之樂齡大學學習者。預試問卷以社區大學55歲(含)以上的學習者為對象,發放280份,有效問卷為204份;正式問卷發放999份,有效問卷為898。預試後進行鑑別度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健康促進、社會參與及生活安全三個構面共計14題,形成正式問卷。正式施測問卷回收後,以LISREL軟體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評鑑理論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配情形,並進一步進行多群組樣本測量模式分析。結果顯示測量模式的複核效度良好,表示量表可適用於高齡的男性及女性群體。
-
Item家庭飲食型態與學校宣導對國小學童支持蔬食日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12-??)不健康的飲食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攝食蔬果能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調查指出,臺灣有八成以上的學生之蔬食攝取未達每日建議量,強化學生的態度可以促進學生對蔬食的攝取量。因此,欲養成學童「多吃蔬食、少吃肉」的飲食習慣,可以先從建立學童支持蔬食日的飲食態度做起。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家庭飲食型態對學童支持蔬食日的態度之影響,進而探討學校宣導介入對學童支持蔬食日之影響。採自填式問卷方式,調查臺南市413位學童。結果指出,家庭飲食型態為葷食與學童支持蔬食日態度呈負向關係,學校宣導對學童支持蔬食日的態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學校宣導的正向影響力大於家庭飲食型態為葷食所造成之負面影響。建議透過教師宣導蔬食飲食知識,以提升國小學童支持蔬食日的飲食態度。
-
Item平行線至交集線的生命樂曲:以SMART敘事取向輔導ADHD學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06-??)本研究旨在探究一名國小四年級ADHD學童,接受SMART敘事取向輔導前後的生命歷程與轉化的生命故事。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佐以SMART敘事取向輔導的五大主軸,包含問題外化、描繪問題影響、尋找獨特結果、喚醒特殊能力、敘說並慶祝新故事,並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個人敘說的五大問題等資料:問題一:生活章節、問題二:關鍵事件、問題三:重要他人、問題四:未來藍圖、問題五:壓力與難題。本研究參與者在四年級時察覺ADHD標籤效應、被醫生確診為ADHD,以及有ADHD行為問題時,整個生命即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接受SMART敘事取向輔導後,開始探究自我生命歷程與轉化的生命故事;研究者也由參與本研究的輔導過程中,透過自我反思與覺察自身在輔導過程中的轉化,兩者從平行線走至交集線的互信關係,並共同為交織出的生命故事譜曲。本研究結果顯示,ADHD學童在SMART敘事取向輔導前後的轉化,有助其發展新的生命故事,建議未來研究除了持續進行質性研究,也可進行量化研究,以更廣泛、更全面地運用SMART敘事取向輔導在其他ADHD學童身上,使其有機會重新建構與發展嶄新的生命故事。
-
Item中年者獨處時間、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0-12-??)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中年人的獨處時間、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便利取樣方式,共得186位介於40~59歲間之中年者填寫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共計144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7%。本研究主要測驗工具包含「獨處時間量表」、「孤獨動機量表」以及「心理幸福感量表」。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年者樣本自覺獨處時間的平均數屬中下程度;二、中年者樣本獨處時間高低在心理幸福感上並無顯著差異;三、中年者樣本的「自我決定」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四、中年者「非自我決定」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負相關;五、中年者「自我決定」孤獨動機對其獨處時間與心理幸福感之間不具顯著強化效果;六、中年者「非自我決定」孤獨動機對其獨處時間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具有顯著弱化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心理健康相關之專業人員提出以下建議:一、鼓勵中年者認識個人孤獨動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二、協助中年者覺察個人獨處的需要;三、策略性運用「自我決定」孤獨動機作為增進中年者的心理幸福感;四、策略性運用「非自我決定」孤獨動機調節中年者負向心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