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多重觀光凝視--以高第聖家堂為例(2021) 陳渝涵; Chen, Yu-Han本研究是基於聖家堂作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探討其自19世紀建築續建至今的多重凝視發展。近年來,國內研究尚未從多重凝視的的角度分析聖家堂,因此筆者將巴賽隆納的聖家堂作為個案研究,企圖討論聖家堂觀光景點之塑造、館方如何建構觀光的多重凝視、多元的導覽中介制度如何影響觀光客、最後文化資本的不同如何影響觀光客的消費與觀光實踐,並進一步分析觀光之展演特性。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及深入訪談法,首先筆者將闡述聖家堂自19世紀的歷史發展脈絡。第二,沿用John Urry觀光客的凝視之理論探討在聖家堂的多重凝視彼此間的交會,並以Dean MacCannell的觀光符號理論企圖分析聖家堂之觀光景點建構。第三,分析館方透過導覽中介,例如:手冊、導覽書、官方網站、語音導覽建構聖家堂,其導覽中介又是如何吸引觀光客蒐集該地的符碼,透過攝影、旅遊經驗分享以再現地景。第四,從Tim Edensor觀光客的旅遊實踐理論出發,看不同參觀動機的觀光客如何透過漫步、凝視、攝影、紀念品進行旅遊實踐,再結合Bourdieu的秀異理論,探討文化資本的不同對於觀光客旅遊實踐的影響。最後,探討聖家堂多重凝視間的消長與未來發展以及日後如何維持其觀光永續性。Item 無形文化遺產的再現–以利物浦之披頭四觀光為例(2020) 賴晏翎; LAI, Yen-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遺產觀光產業再現無形文化遺產的手法,以及在不同社群之間所產生的後續影響。近代由於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與多元史觀的提倡,文化遺產的種類邁向了百花齊放的時代。在過去,遺產多著重於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上,現在則是傾向包容多元的價值。 然而,當文化遺產進入觀光市場時,文化遺產的內涵是否能夠真實地再現,或是為了迎合觀光、娛樂等目的而被誤現,都是備受討論的議題,對於帶有地方精神的無形文化遺產更是如此,在傳承的過程中,無形文化遺產的精神展現有助於凝聚地方的在地認同及歸屬感,若因觀光的緣故而不當地再現,很可能就此破壞了社群對地方的認同,更甚者,也傷害了城市的意象。 本研究以利物浦的披頭四觀光作為研究個案,將披頭四的流行音樂文化視為無形文化遺產,在音樂遺產觀光的框架底下,透過觀察法、質性訪談與文件檔案的分析等研究方法,討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對於披頭四文化再現的感知,對於文化與社會所帶來的意涵。此外,本研究亦試圖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檢視披頭四作為利物浦一著名特點,對城市品牌的打造及品牌意象之形塑。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2014) 徐薇; Wei Hsu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Item 法語旅遊指南中的旅遊資訊分析: 以1855年-1870年的巴黎為例(2014) 戴瑋琪; DAI, Wei-Chi十九世紀中葉,巴黎的改造計畫促使城市脫胎換骨,朝向現代化發展。1855年與1864年兩度舉辦世界博覽會,再加諸本身蘊含宗教名勝與歷史襲產,她藉由眾多吸引遊人前來的元素積累起西歐旅遊重鎮盛名,並帶動一波旅遊指南的出版風潮。 本研究透過多方文獻資料收集,以法國國家圖書館等電子資料庫內記載1855年至1870年巴黎旅遊活動的旅遊指南為分析文本,試圖檢視十九世紀旅遊指南於當代環境脈絡之下具備的特質,經由指南提供的實用資訊例如住宿、預算、飲食及交通梳理出它們如何引領當代旅人進行巴黎旅遊,並闡明城市旅遊空間的呈現。 1855年至1870年的法語巴黎旅遊指南提供科學與系統化的城市資訊,其規格朝向小巧便攜的型態發展。從內文的觀察中發現指南因應閱讀客群發展出「博識」與「實用」的兩種類型;這些指南大多為旅客設計一天至三十天不等的行程路線規劃,反映前來巴黎的遊客類型和旅遊目的日新月異,朝向多樣化與大眾化趨勢發展。本研究發現巴黎旅遊指南視右岸香榭大道與林蔭大道一帶為遊覽重心;此外指南亦指點旅客其餘觀看巴黎的方式:高處全景、工作地點和與死亡有關的景點,這些地點使讀者得以一窺巴黎面紗之下的面貌。 最後,巴黎在旅遊指南論述中被描述為一處明亮且衛生的絢麗空間,指南一再藉由頌讚帝國富強及炫目景觀的辭彙,引導遊客體驗表層的巴黎印象,並印證自身心目中的「巴黎神話」。Item 後工業城市之觀光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2016) 陳韻萍; Chen, Yun-Ping過去因為工業而蓬勃發展的城市,在經歷了全球化及去工業化的挑戰之後,面臨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及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為了復甦城市經濟,後工業化城市開始試圖以文化發展觀光,並啟動城市的再生,格拉斯哥和畢爾包便是工業城市轉型再生的成功案例。對於後工業城市而言,發展城市觀光的目的便在於取代已非經濟重心的工業,同時創造就業機會並將閒置土地做更好的利用。本文以曾經是德國最大傳統重工業帶的魯爾工業區為研究個案,配合相關文獻回顧,以個案研究方式分三個主題探討後工業化城市的觀光發展。首先討論工業遺產,魯爾區善加利用工業時期遺留下來之遺產發展工業遺產觀光,使工業遺產能夠延續其本質,並且透過轉化的過程創造出新的利用性價值,替魯爾區帶來正面的環境、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影響;第二個主題為大型文化節慶,以2010歐洲文化之都為例,佐以多項數據證明歐洲文化之都確實為魯爾區帶來觀光效益急遽成長,並且成功改善其城市意象及提高遊客的再訪率,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石;最後以埃森市的關稅同盟礦區為例,分析魯爾區藉由各部門之間的夥伴關係與治理網絡,克服其區域上的複雜性,順利整合資源發展文化觀光。結論的部分歸納出魯爾區的觀光發展進程以及其成功的要素,並提出其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