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藝術介入聚落再生實踐:以西西里法瓦拉Farm Cultural Park為例(2024) 盧蓮恩; Lu, Lien-En創意城市的概念掀起了全球城市文化再生熱潮,各式旗艦場館、文化園區紛紛興起,希望藉此扭轉城市的命運。然而,創意城市往往著眼於文化生產及消費面之活絡,城市彷彿歷經淘金客蜂擁而至,卻無法實質提升社群韌性及永續性。本研究以義大利西西里Farm Cultural Park為例,探究位於邊陲、缺乏觀光資源之小型文化園區如何藉透過藝術推動文化再生實踐,以及追尋社群永續歷程的成與敗。本文研究動機基於臺灣文化再生案例眾多,以文化觀光及文化創意為大宗,從經濟層面進行區域振興。而Farm Cultural Park案例呈現藝術介入的另一種面貌—社會教育關懷。論文重心在於分析:一、園區所在市鎮法瓦拉之聚落社會與再生脈絡生成,從聚落探討其再生脈絡特殊性。二、園區藝術生產與消費脈絡,描繪園區之藝術介入建構,以及生產者與參觀者屬性。三、藝術介入法瓦拉之契機與困境,Farm園區與聚落的互動之情況,探究其正面效益以及衍生問題。藉著分析Farm Cultural Park案例,梳理聚落再生實踐和策略,並探究藝術介入模式之盲點及誤區,提供未來案例之指引與借鏡。Item 文化再生與工業遺產轉型之社會影響: 荷蘭西瓦斯廠文化公園之個案研究(2015) 何信華本研究旨在探討政府如何透過文化再生轉型工業遺產,以強化當地社群的社會凝聚力。由於傳統的工業遺產研究典範傾向空間分析的觀點,較少關注文化創意的再生,居民和地方互動關係與地方文化發展的脈絡。工業遺產轉型成文創園區,不僅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資本和生活品質,同時保存地方文化的獨特價值,對內形塑地方認同感,對外建立出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以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瓦斯廠文化公園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分析、田野調察、深度訪談,以社群參與、社會資本、地方感理論探究文化公園管理者和當地居民供需雙方的觀點,進行文化都市再生下工業遺產轉型的社會影響研究。最後,本研究將檢視台灣工業遺產轉型成文創園區的現況,並運用國外案例操作經驗,提供台灣未來文化治理之方向,以符合文化、社會、經濟共生的永續發展趨勢。Item 畢爾包文化再生之發展(2019) 蔡宜庭; Tsai, 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都市如何以文化政策進行再生,在面臨後工業危機之挑戰,尋求解決經濟、環境之問題,試圖透過文化轉變其工業城市的刻板印象,並刺激觀光與產業轉型。許多城市透過旗艦場館,或文化節慶在短時間內吸引全球之注目,帶動觀光產業;另外,有些城市透過文化園區,將閒置土地轉化為多功能的空間。首先,本文從都市再生之起源與定義,到文化在其中所扮演之角色,作為文化再生發展之輪廓,並探討文化再生對都市所帶來的物質、經濟及社會影響,提供本研究分析之脈絡。再藉由旗艦計畫、文化節慶與文化園區三種文化策略之定義與特質,對都市所產生利弊進行分析。 本文以畢爾包為研究區域,研究方法利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等方式,畢爾包之旗艦計畫、文化節慶及文化園區為探討單元,討論與分析於物質、經濟及社會影響,包括空間利用、交通建設、觀光效益以及地方意象等。最後歸納出畢爾包文化再生之經驗及歷程,並予以適切之建議與反思。Item 大型節慶與文化再生:以2013歐洲文化之都—馬賽為例(2016) 趙美筑; Chao, Mei-Chu此文旨在探討城市如何以大型節慶進行都市之文化再生,用以改造城市的老舊形象,也帶動地方發展與凝聚社群意識。相較於文化場館,舉辦大型節慶的成本較低,耗費較少的時間與金錢,是許多城市用來吸引投資與發展觀光的利器,藉此達到經濟復甦的效果。然而,只將經濟奉為圭臬的文化規劃容易耗損地方發展的永續性,使得政策走向與在地文化漸行漸遠。本文先從都市再生的基本概念和歐洲文化之都的發展歷史脈絡作介紹,提供本研究方向的脈絡。再以Smith(2004)提出的都市文化再生四大要素:在地及多元文化的考量、在地關係人的參與和授權、日常生活實務的強調、創意和體驗的手法作深度的評論與分析。 研究方法以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等方式,探究文化規劃者與在地社群供需雙方的觀點與感受,並歸納和整理出兩者呼應與衝突之處。最後,本研究會將研究發現與文化再生架構之內涵相互檢驗,並給予個案適切之建議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