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5
  • Item
    博物館體驗之形塑與意涵-以利物浦之城市遺產博物館為例
    (2014) 陳乃瑜; CHEN, Nai-Yu
      本研究欲立基於後現代體驗經濟、休閒市場與體驗文化觀光之脈絡下,探索 不同類型博物館所塑造之體驗本質及其作為一休閒選擇之競爭力,並由此宏觀審 視該類型博物館體驗與當代文化、社會和觀光重要議題之有機聯繫與相關意涵, 以作為相關從業人員與政府單位之借鏡和後續類似研究之參考。有鑑於此研究目 標,本研究以素為博物館政策與實務先驅之英國為標的,挑選近期成功以文化導 向都市再生的典型後工業城利物浦為多重個案研究背景,運用直接觀察、館方與 遊客訪談、文獻分析,來研究三間位置鄰近、皆聚焦於城市文化遺產、但經營使 命、展覽主題與詮釋手法各異的博物館-默西賽德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與披頭四故事館(Beatles Story),希冀以其相關實務現況回答如下三項研究議題:  博物館形塑之體驗為何?又博物館作為休閒選擇之遊客認知為何?  博物館體驗如何體現寓教於樂的概念?  博物館體驗如何影響文化認同和目的地意象?   本研究發現,博物館體驗之調性、價值與意涵乃共同取決於博物館之本質、 定位、使命與遊客之背景、興趣、動機。由休閒角度來看,遊客對博物館之心態 乃奠定於博物館需兼具休憩與教育意義之隱含期望下,而個人認知之成本與效益 將影響博物館參訪之成行和滿意與否,並與個人因素、休閒行程規劃及博物館聲 譽相關;廣義而言,博物館現仍非首要休閒偏好。從供需立場出發,博物館體驗 則可歸類為人性化、傳統性、感官性供給,及情感性、中間性、休閒性需求;其 中以人性化供給最能因應不同類型體驗需求、達致寓教於樂之平衡、並最具文化 認同與目的地意象之影響力,從而最積極發揮文化、社會與觀光之正面外溢效應。
  • Item
    從BBC Proms談古典音樂的普及化
    (2014) 羅雅馨; Ya-Hsin Lo
    本論文旨在探討BBC Proms如何透過音樂大型節慶的舉辦,並利用媒介、觀光等參與方式使觀眾獲得藝術感知,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以達成古典音樂普及化的理想目標,同時提升古典音樂的近用性。本研究以2013年度BBC Proms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透過分析單一年度的音樂節慶節目,以了解BBC Proms如何實際操作音樂品味的建構與詮釋,並且經由筆者在音樂現場的實際參與經驗和參與者訪談,捕捉BBC Proms的音樂現場氛圍。BBC Proms作為一個音樂教育性質濃厚的古典音樂節,節慶中所展演的不只是經典的古典音樂曲目,更重要的是提供創新音樂或其他類型音樂的首演發表。 本研究以法國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為出發點,將BBC Proms視為場域中的一個行動者,同時必須兼顧古典音樂專業和近用性,如何在「為藝術而藝術」和票房取向的矛盾邏輯之間尋求自己的定位,並藉以探討BBC Proms在古典音樂的封閉場域中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古典音樂節慶行動者的競爭關係。接著,本研究會探討古典音樂的文化資本如何透過BBC Proms以科技媒介和節慶觀光的方式進行傳散,而讓參與BBC Proms的觀眾得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其中,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過往只能在英國境內傳播的BBC Proms音樂會轉播得以跨越時空限制而傳散至網路可及之處,將古典音樂文化的近用性提升至跨越國界的層次。 然而,即便是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觀眾得以隨時隨地接收文化資本,希望親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現場朝聖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而此現象牽涉到音樂聆賞和觀光的「真實性」議題,討論BBC Proms音樂現場吸引人「與之同在」的獨特性為何,進而從文化觀光的觀點來評估BBC Proms作為音樂觀光的景點行程,除了本身的古典音樂節目之外,音樂現場氣氛、音樂廳建築和英國倫敦的其他景點等,有潛力串聯而成一套完整的BBC Proms音樂觀光行程。在虛擬與真實的音樂場景之間,數位傳播扮演著重要的整合角色,不僅傳散古典音樂文化資本,同時有機會激發閱聽者前往音樂現場朝聖的動力;除此之外,數位媒介所帶來的普及化效果,也為古典音樂未來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另一個可供借鏡的作法。
  • Item
    比較角色扮演者(coser)及自助旅行者之 角色涉入與自我體驗
    (2014) 洪郡汝; Jyun-Ru HUNG
    近年來自助旅遊(independent travel)型態盛行,觀光休閒的活動內容更加重視給予顧客具有價值的親身參與體驗,因此將焦點放在個人知覺體驗的觀光型態─背包旅行愈發興盛。本研究由筆者自身的旅行經驗發想,發現在旅行的過程中,筆者將自己化成特定角色,經由外在的「喬裝」與內在心境的轉化,與目前時下興盛的次文化─角色扮演(Cosplay)相當類似。因此欲從角色扮演的角度,探討臺灣自助旅行者跨國的旅行體驗。在旅行途中,旅人脫離原有的生活,成為旅者時,內心層面的變化及轉折是否與「角色扮演」參與者有著相同的思考邏輯;故研究者從「角色扮演」及「自助旅行」兩個跨領域的議題中,試圖分析、歸納出其二者之間的關連性及共通點。 本研究利用深度訪談,訪問了九位到歐洲自助旅行的台灣旅人,透過筆者分析,自助旅行者可歸類為七種角色類型:度假型、觀察家型、自我揭露型、窺祕者型、當地人型、冒險家型以及台灣人(國家意識型)等。研究結果發現旅人在踏上旅程,切斷與台灣現實生活連結,脫離原本的角色後,會依照自己所見所聞,投入至另一個角色,但該角色是浮動的、可變動的,主要依照旅人的意識或潛意識而呈現。
  • Item
    哈利波特的電影觀光-台灣觀光客的魔幻凝視
    (2014) 駱彥伶; Yen-Ling Lo
    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源自於近年的哈利波特熱潮,以及電影觀光在哈利波特多元文化現象中所位居的重要地位,綜觀國內哈利波特的相關研究尚未以觀光面向深究其對觀光層面所促成的影響。故本研究以哈利波特的電影觀光作為個案探討,剖析哈利波特電影所引發的英國電影景點生產、台灣與英國的雙重旅遊中介、台灣觀光客的魔幻凝視此一完整的觀光脈絡,期望在哈利波特現象與電影觀光的相關研究上做出具體的貢獻。 在台灣觀光客的魔幻凝視層面,特別發現遊客除了望見所望之外,更由內再建構了魔幻想像,促使空間如同中介迷離般於真實與虛擬間流動著,重要的是藉由遊客的魔幻凝視進而豐富了該地的空間意義。 於研究方法的部分取用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並佐以電影觀光論述、符號學、文化展演、詮釋循環、觀光客的凝視、真實性將研究分四個層次探討:第一,自拍攝背景了解其藉由實地取景將故事塑造出立體真實感,使故事走入地景,觀光景點的前身因此成形。第二,英國景點運用象徵哈利波特符號的標示物(如:劇照、告示牌、道具模型等),鋪陳了文化與創意想像,將空間轉變成一會說話的環境;且因魔法的展演使得想像、地方、英國文化彼此構連,重構了地方的空間意義。第三,台灣與英國的旅遊中介者促成哈利波特地標的社會建構,吸引了遊客前往該地蒐集地景,同時遊客也經由照片與部落格的紀錄再現了地標。第四,當台灣遊客凝視哈利波特景點時,透過解碼景點標示物,進而幻想故事情節獲得魔法的快感,以滿足自身的欲望;並將自我認同成魔法主角,經由心靈模擬去扮演他者,而形成了自戀的愉悅。而哈利波特故事及其觀光雖是立基於虛擬陳述之上,但由於遊客願意接受與相信這個故事,透過其實際的體驗與展演魔法後反而形成了觀光客的存在真實。
  • Item
    創意與觀光: 巴塞隆納經驗之個案探究
    (2014) 涂雅喬; Tu, Ya-Chiao
    在現今全球各城市發展中,『創意』為許多都市政策的焦點。此研究背景在於巴塞隆納的都市更新與觀光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以及該城市從文化觀光中心論述轉變而來的新創意觀光模式。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概念化城市中的創意元素以及探究市中的觀光焦點如何從文化觀光轉變為創意觀光。 此研究旨在探究巴塞隆納的創意觀光發展,並採取理論性架構來檢視該城市的觀光產業以及觀光政策。依據巴塞隆納的實際例子,採集的資料將會被放進三個主要框架中檢視,即創意節慶、創意空間、以及創意觀光。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之方法,將巴賽隆納市的實例,依據上述三項主題逐一探究。研究同時也採用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創意城市策略、以及創意階級之論述,融入創意觀光之發展的討論,以期能開啟創意觀光中關於節慶、地方、觀光以及創意之間的關係。
  • Item
    德國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之探究
    (2014) 王思宇; Wang, Szu-Yu
    二十世紀初,包浩斯學院於德國威瑪成立。作為現代化潮流中最重要的工藝與美術學院,包浩斯試圖追求藝術與技術上的新統一,同時透過新技術與新材料,為工業社會創造了新的建築與設計語彙,並在全世界刮起一股極簡旋風。另一方面,包浩斯學院最初從威瑪發跡,歷經在德紹的壯大與柏林的凋零,在這個三個城市均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文化遺產。這些與包浩斯人有關、並帶有強烈實驗性的作品,深深影響了現代社會對於工藝設計與設計教育的看法。 本研究試圖從包浩斯相關的歷史資料著手,採取歷史研究與文獻分析的途徑,分析當代在威瑪、德紹與柏林三個城市的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作為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言人之一,包浩斯在威瑪與德紹的眾多建築已在1996年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本研究從博物館學的角度切入,主要探討威瑪古典文化基金會、德紹包浩斯基金會與柏林包浩斯檔案館這三個包浩斯資產管理單位,如何透過展覽與教育計劃,以運用這些遺產作為向大眾傳達訊息的媒介。另一方面,將包浩斯的文化遺產導入觀光的行銷策略,以開拓其在文化觀光上的縫隙市場,透過觀光的經濟利益使其維護保存遺產的使命能夠存續。
  • Item
    巴黎甜點美食觀光:台灣觀光客的文化消費實踐
    (2015) 吳欣曄; Hsin-Yeh WU
      本研究以巴黎甜點美食觀光為例,從其根源著手,探究巴黎甜點觀光地景的生成,又巴黎甜點文化如何經過全球位移而東傳台灣,而台灣的文化導覽中介建構出什麼樣貌的巴黎甜點觀光場域,使台灣甜點觀光客帶著巴黎甜點意象,滿懷憧憬地穿梭於巴黎大街小巷,一親芳澤,研究最後藉由訪談台灣赴巴黎的甜點觀光客,從符號蒐集、儀式秀異、感官記憶三個面向分析其積累的消費實踐以完整「憶」猶「味」境的甜點觀光朝聖。   本研究借重Pierre Bourdieu的場域與消費秀異理論,探討巴黎甜點美食觀光的地景生成、文化中介與消費實踐。研究方法以論述分析為主,其資料來自歷史文獻、導覽書、深度訪談以及巴黎甜點地景的田野調查與甜點店銷售實習的工作觀察。   論文重心在於:一、以「文化生產場域」的概念論述法國甜點與甜點店在其歷史脈絡中受到實作家與美食家賦予飲食美學化的位置,以及作為制衡感官邏輯、社會階級要角的象徵權力,並指出法國甜點美食場域與文學、美感、時尚場域的構聯。二、以「文化中介」的概念說明法國甜點藉由日本殖民治台時期西化政策的特殊中介讓傳散的歷史路徑與感官想像得以在台灣呈現,爾後再藉由台灣出版的巴黎甜點觀光導覽書作為巴黎甜點在台灣的象徵符號生成與意識形態建構。三、藉由甜點觀光中的消費實踐形成品味劃分的社會格調,展現「品味秀異」的另類觀光。本研究聚焦在甜點消費是奢侈與美感品味這類象徵符碼的蒐集、有意識地擬仿法國社會共享的甜點品嚐儀式,以及紀念物蒐集、影像紀錄、味覺細描所共組的特定甜點觀光記憶,堆疊出與其他觀光客產生文化距離的秀異品味。
  • Item
    觀光真實性的形變與意涵:以德國歷史城市哈美恩為例
    (2014) 李文心; Li Wen Hsin
    摘要 真實性與文化商品化議題長久以來環環相扣。眼觀當代歷史城市因為觀光規劃失策而導致「系列性複製」、「迪士尼化」的失真現象比比皆是,令人再度反思觀光規劃的方式跟意義。究竟觀光真實性的形變、構築與文化商品化之交互關係為何? 綜觀當前相關的真實性學術論究呼籲,後續研究在繼有的三種真實性類型論(客觀、建構和存在真實性)架構上,應該採用更加綜合方式及多元視角去研究旅遊主體、客體間的相互關係以利解決區域觀光發展中發生的實際問題。因此,本研究將從官方觀光規劃者、當地表演者和觀光客三類主體者層次出發,以真實性類型論切題,引介兼具遺產觀光和童話觀光元素的德國哈美恩城為本,檢視該歷史城市在一系列文化商品化展演之中真實性的形變與意涵。就研究方法而言,由於本研究著重從城市之整體社會情境、不同主體者及旅遊客體的互動,來檢視真實性成因脈絡。故筆者依循過往真實性之社會研究方式,以質性研究為準。為求實證的完整度,筆者採用個案研究求證邏輯模式,分為前導階段之文件蒐集、第一階段之直接觀察法與訪談法、第二階段之電子郵件與facebook內容分析法,配合三階段不同目的執行以確保本個案多重來源蒐集。筆者以德國童話大道歷史城鎮哈美恩為例,期能向國內說明文藝觀光產品開發模式以及城市如何在相仿文藝觀光產品的競爭下建立起自身獨特、真實性。本研究結果確實呼應真實化新見解,時間演化、主客體互動的冷、熱式觀光真實化研究可以是解決歷史城市系列複製等實際問題的方法之一。此外,研究更梳理出觀光真實化理論架構 (定位、圍繞主題、創新與紀錄),以作為歷史城市在理解、監管觀光真實化表現、功能和意義時考量條件之一。
  • Item
    單車另類觀光:臺灣單車族跨歐旅程實踐之研究
    (2014) 陳婷妤; Ting-Yu Chen
    本研究以日漸興起的臺灣單車族跨歐旅遊之現象來討論單車跨歐旅程的另類之處為何。以行動者網路理論(ANT)的角度切入探討單車跨歐旅程實踐的過程,釐清單車跨歐旅行的獨特性。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類,分別從自由行與參加單車團前往歐洲單車旅行的旅者來討論。以單車旅行出版遊記、單車旅者部落格遊記與赴歐單車旅行團的資訊為研究文本,討論單車旅者如何藉由單車旅行從臺灣建構另類歐洲的可能性,以及他們如何形構臺灣單車旅者對歐洲的想像,甚至是單車旅者對自己於旅程中身體上的想像。並從物質層面上分析單車旅者專業的打包實踐,探討旅程中所涉及的物質性(materiality)與流動性(mobility),以及這些物質性與流動性如何與歐洲環境、道路系統及新科技交織,形成促使或限制單車旅者移動的符擔性(affordance)。 在探討單車旅者跨歐之旅的體現過程上,輔以對自由行與單車團單車旅者各五位進行的深度訪談,並實際參與單車團於歐洲荷蘭路段的旅程,加入部分田野觀察資料為參考。旅者與單車共同組成的「單車—人」混合體,一同完成旅程,單車使旅者能夠深入異質空間與在地有更多的互動連結,沿途所經的道路成了單車旅者體驗的重點。旅者於旅程中有著獨特的觀看體驗,單車旅行使單車旅者得以打破窗戶框架,盡情享受流動視野。而在觀看之外,旅者因跟外界直接接觸,環境、地形、天氣變化,皆讓旅者身體有著汗水與疼痛的可能,甚至獨行旅者於旅程中,心理上孤寂的感受等,都是構成單車跨歐之旅的另類體驗重點。 在旅程之外,更進一步討論這樣的單車跨歐旅遊何以形成一股新的旅行風潮,在臺灣觀光文化中逐漸群聚成以同好感為群聚因素的新部落(neo-tribe)。無論單車旅者是基於另類、創意、冒險、環保等各種不同動機而踏上旅程,歐洲對臺灣單車旅者而言,是相對舒適的單車旅行目的地,單車跨歐旅程更是臺灣旅者另類旅遊表現的一種途徑,透過單車旅行對歐洲的建構提供另一種視野與體驗。
  • 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
    (2014) 徐薇; Wei Hsu
    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