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6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紅潮劇集《美味型男》音樂劇策展與票務之專業實務報告(2023) 劉姿含; Liu, Tzu-Han中文原創音樂劇《美味型男》於2012年台北藝穗節首次亮相,隨即獲得了當年的藝穗節首獎—永真藝術獎。該音樂劇後來收到大量的邀演及商演機會,吸引了廣泛關注。「你想我,我都在,因為我在你的血液裡,從來沒有離開。」這句充滿深情的詞句,總結了音樂劇《美味型男》的核心精神。這部作品的編導演,梁允睿,在2012年從母親煮的麻油雞飯中找到靈感。這道菜不只是一頓飯,而是一個充滿情感、記憶和鄉愁的故事。但在2022年《美味型男》的重製,票房成績未能達到預期,最終呈現出虧損的局面。本次實務報告深入分析了演出在藝術實踐與商業運營間的緊張關係,研究生並從製作人的角度出發,對整體行銷策略和管理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反思與評估。本專業實務報告著重於如何從這次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並提出一系列建議,以優化未來的長銷式演出。報告指出,雖然本次演出在財務上未達成目標,但所遭遇的挑戰及其背後的因素,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有助於優化未來的製作和演出計畫。報告中特別強調了必須重新審視的幾個關鍵領域,包括票務銷售策略、如何推動定目劇的發展、成本控制機制。此外,對於劇團來說,探索與觀眾建立更深層次連結的方法同樣重要,包括擴大社群媒體互動、提高觀眾參與度和利用演出回饋的數據分析來精確定位市場需求。儘管本次演出在票房上的表現未達預期,但本專業實務報告所提出的分析和策略建議,旨在指引未來表演藝術作品,使藝術創作的生命力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能夠共存發展。關鍵字:音樂劇、表演藝術行銷、策展策略、票務管理、長銷式演出。Item 皮耶佐拉《華麗的探戈》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劉晏辰; Liu, Yan-Chen皮耶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為阿根廷二十世紀著名作曲家,以創作及演奏探戈音樂聞名。他曾在1954年前往法國巴黎,跟隨著名的音樂家娜迪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學習作曲一年;掌握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之際,他同時也積極創作探戈音樂,並融合新古典主義與爵士樂等不同音樂風格,因此作品常既有古典音樂的曲式,也包含現代的配器、和聲色彩等元素。《華麗的探戈》(Le Grand Tango)為皮耶佐拉唯一寫給大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作品,創作於1982年,因題獻給俄羅斯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大師於1990年在美國紐奧良首演此曲。由於使用許多爵士樂的元素,卻又保持古典音樂嚴謹的創作手法,當代大提琴音樂會常將此曲選為表演曲目之一。本書面報告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概述皮耶佐拉的成長背景及學習歷程,第二節概述探戈的歷史發展與其樂舞特色;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筆者將此曲分為三大部分,分析其曲式、調性及創作手法等等,並以鋼琴合作者的角度來深入探討可能的詮釋;第四章為結語。Item 聖賞《D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5》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劉伃芯; Liou, Yu-Shin談論到查爾斯‧卡米爾‧聖賞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通常會先想到他的管弦樂作品,例如《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 及《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但聖賞的創作種類除了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歌劇,也涵蓋為各器樂編寫的小品和多部室內樂作品。在聖賞創作的中後時期更是創作了數首器樂奏鳴曲,不僅將器樂各自的優點發揮淋漓盡致,更展現其獨特優雅的創作風格。特別是《第一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75》 (Violin Sonata No.1 in d minor, Op. 75) 在當時由好友小提琴家馬丁‧皮埃爾‧約瑟‧馬希克 (Martin Pierre Joseph Marsick, 1847-1924) 首演後即在當時受到極高的評價,此曲提升當時器樂創作在法國音樂的重要性。本篇詮釋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概述十九世紀法國的音樂發展,進而介紹聖賞生平、創作風格、寫作特色與各個時期之重要作品,以及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背景;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探討,將依照樂章順序呈現各樂章的曲式結構、調性和聲及主題與動機,再加以分析與整理;並以鋼琴合作者觀點探討鋼琴與小提琴的互動關係,在合作上如何詮釋聖賞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四章為結語,總結上述的要點整理並歸納出結語。Item 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消費動機探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為例(2023) 李育儒; Li, Yu-Ju新冠疫情(COVID–19)肆虐全球,各大產業受其影響。而臺灣也於2020年開始百業蕭條,其中,仰賴實體活動,如表演藝術產業面臨停辦、延期等危機。隨著政策改變與人民對於疫情之態度,「共存」已是未來趨勢,但在病毒的影響下,表演藝術消費者對於實體活動的態度又是如何?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影響其消費模式與習慣?本研究將透過調查表演藝術重度消費者,於疫情後的表演藝術消費習慣,來探討影響新一代消費者之因素與動機有哪些。故本研究中,將以專家訪談、質性研究來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的消費動機,透過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以探討促成其表演藝術消費之因素與內涵。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觀眾對疫情的態度會影響其購票行為,然而政府的應對方針和社會大眾的開放態度,可減輕觀眾焦慮感。觀眾在線上觀賞時所獲得的感動和實體演出不同,但線上演出可以作為一種紀錄,讓未能參加實體演出的觀眾可以透過線上播放的方式認識該作品。因此,「線上化」應做為表演藝術實體演出的輔助工具,而非取代實體演出。此外,觀眾購買表演藝術節目的動機因素,會因其專業背景與非專業背景而略有不同。對於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製作品質、自我意念及同儕影響是主要的購買動機;而對非相關科系的觀眾而言,行銷宣傳、教育推廣、同儕影響和票價折扣是主要的購買動機。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好的作品質量才是最主要吸引他們進場消費的因素。最後,本研究呼籲表演藝術產業重視節目本身的品質,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場消費。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能提供給未來表演藝術團隊或表演藝術機構,於未來在節目宣傳、行銷企劃、經營策略布局可以參考。Item 艾弗.葛尼《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之樂曲分析與鋼琴合作詮釋報告(2022) 徐霈誼; Hsu, Pei-I艾弗.葛尼(Ivor Gurney, 1890-1937)為二十世紀英國重要作曲家之一,作品融合了英國民謠、德奧古典樂派以及法國印象樂派的影響,音樂內涵豐富多元。他在一生不到五十年的壽命中,寫作了一千七百首詩以及三百多首藝術歌曲。本報告之研究主題《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即為其第一部成熟的歌曲集,完成於1912年,歌詞選自伊麗莎白時期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約翰.佛萊契爾(John Fletcher, 1579-1625)和湯瑪士.那歇(Thomas Nashe, 1567-1601)之作品。本報告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兩節分別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一節簡介十六至二十世紀英文藝術歌曲之發展,第二節概述伊麗莎白時期文學背景與《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中三位作家的生平,第三節則探討艾弗.葛尼的生平與創作特色;第三章為《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五節分述:〈奧菲斯〉(Orpheus)、〈眼淚〉(Tears)、〈在綠樹叢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沉睡〉(Sleep)、〈春天〉(Spring) 五首歌曲,各先研討樂曲架構與音樂內涵,進而研究鋼琴與聲樂之間的合作與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綜合整理出此篇報告之最重點。Item 論音樂劇《焢肉,遇見你》之女主角詮釋(2022) 林彥均; Lin, Yan-Jun本書面報告為C Musical製作獨角音樂劇《焢肉,遇見你》之女主角芮妮的角色分析及探討。此劇為一飾多角之獨角戲,筆者將本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講述此書面報告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與內容。第二章為《焢肉,遇見你》創作背景,藉由此章節讓筆者對於製作群介紹及創作歷程有更全面的認識。第三章為《焢肉,遇見你》文本分析,此章節分為三小節,包含劇情介紹和曲目安排,最後則是文本分析,講述劇本中提到的議題,包括女性自主權、自我意識和社會觀感。第四章為《焢肉,遇見你》角色分析,包含角色列表、女主角陳芮妮的外在與內在分析、表演詮釋與設計,探討單人表演中如何一飾多角以及在角色之間如何快速轉換,使各個角色更鮮明。第五章為本論文主題,講述音樂劇《焢肉,遇見你》演唱曲目及詮釋分析,就劇中故事發展,分析其演唱動機、角色間之變換以及如何演繹。第六章則綜合本文以上各章節的論述作為總結,期許筆者將來若有機會詮釋此角色時,能夠更加了解角色心境並做出不同及精彩的詮釋。Item 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導演創作研究及角色與性別刻畫(2023) 李銘真; Lee, Ming-Chen本篇研究報告以果陀劇場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劇中角色出發,延伸性別議題之導演創作研究,研究生整理劇本資料後,提出十個與劇情相關的性別議題,反映現代社會,研究生對於性別議題之探究:一、女性角色之期待,二、家庭的附屬品,三、符合性別期待的盲從心理,四、父權制度下對男性的影響,五、不同的性別,同樣的詞彙,六、女性的自我覺察,七、女性在成就上的社會期待,八、詞彙意思隱喻的性別標籤,九、婚姻刻板印象與形容男女性之語彙差異,十、比起男性,女性的工作往往較多。「你依然可以是你,我依然可以是我。」此文句一語道破研究生想詮釋的全劇主旨,每個人都是獨特且應受到尊重的個體,無分性別、社會地位,希望能夠落實性別平等,並從正視性別歧視與消除僵化刻板印象做起。Item 原創音樂劇《這樣紫樂團》劇本暨音樂創作歷程報告(2023) 林昱伶; Lin, Yu-Ling本文論述筆者撰寫《這樣紫樂團》之劇本創作暨音樂創作歷程報告,第一章為創作動機與理念,分別說明劇本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以及探討劇本的核心價值;第二章為劇本創作與角色設計,將分為角色塑造、故事大綱、劇情架構等對劇本內容做更詳細的分析 ; 第三章為歌曲敘事與曲目分析,筆者同為《這樣紫樂團》之編劇暨作曲,將會說明如何以流行音樂曲式結構作為基底,並運用音樂劇歌曲之功能結合在音樂創作上,以及分析本劇之音樂設計;第四章為脫胎換骨的《這樣紫樂團》,將會說明筆者如何彙整口試委員們在112年1月之演講音樂會給予研究生的寶貴建議,並融合全新的元素至此次畢業製作之文本暨音樂創作。作品由三位在大學社團認識的好朋友相約組樂團作為起始點,三人起初玩音樂的最終目標皆為期許樂團能夠成為畢業後的主要職業。他們一路上經歷許多比賽及演出,亦締造角色之間同甘共苦的夥伴情誼。不過,由於每個角色受到原生家庭加諸時間、壓力等因素影響,使三位主要角色間之原先共識產生巨變。究竟在理想與現實的考量下,角色們是否能繼續把樂團當作一份正式的工作?抑或是另謀正職,僅將玩樂團視為下班後的休閒娛樂?作品中角色們在最後皆未將組團作為未來志業,然三位角色間之共通點即是熱愛一同寫歌創作的過程,透過音樂將三人齊聚一堂,並用歌曲記錄每一個人生階段的點點滴滴。儘管夢想未於一開始實現,音樂卻讓他們找到真實的自己,也讓他們相信只要堅守信念,夢想終究會引領他們前進。筆者希望能透過作品傳達出即便未來所選的工作與當初預期的目標關聯不大,也並非代表著自己不夠優秀、一無是處,我們仍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接觸自己喜愛的領域,毋須因未實現當初的夢想而感到自怨自艾,反而要更有自信地跟大家說:「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但我並未放棄我的夢想,依舊在這條道路上努力著!」希望能藉此鼓舞每位對未來徬徨無助的人們,期許大家皆能從「心」出發,選擇自己所愛並發揮無限的潛能,成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模樣。人生只有一次,無論自己想要做什麼,只要自己有興趣或熱情便放膽去嘗試吧!不論結果如何,只要有一口呼吸存在,都有機會重來再繼續努力實現你心中的夢想。從現在起,在不長也不短的生命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只要心之所向,一定會超乎想像!Item 以組織定位來探討國家交響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2022) 楊怡真; Yang, Yi-Jhen表演藝術組織之組織定位將對其人事聘用、節目規劃、行銷策略等層面造成極大之影響。擁有明確之組織定位為一個團體必備之條件,對交響樂團來說更是如此,擁有明確之定位不管是對內或對外之營運都會有顯著之幫助。故本研究將以國家交響樂團為研究主體,並以NSO 2010/2011樂季至2020/2021樂季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國家交響樂團組織架構及定位,並在確立其組織定位後分析樂團樂季規劃及行銷策略。此外,也進一步探究研究範圍內時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之樂季規劃風格、樂季節目形成之方式、樂季時程規劃以及NSO如何建立票房之行嘨策略與網路行銷。且國家交響樂團身為臺灣唯一音樂總監制之交響樂團,探究總監之於樂季節目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賦予樂團之形象。後續透過文獻分析與訪談之方式,使得國家交響樂團樂季節目規劃及行銷策略之整體面貌得以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