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地方味:從區域地理到風土地話的宜蘭小吃(2024) 葉品秀; Yeh, Pin-Hsiu在台灣的現代飲食生活裡,小吃成為人們重要的日常。有賴於通訊技術的躍進,隨著人們與小吃在地方之間的轉移,小吃與地方遂產生複雜的牽動與連結關係。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地方小吃蘊含的實質意義,並採用區域地理學與風土地話的理論視野和觀點,解釋現代人與地方小吃之間的互動交流。本研究以宜蘭與台北作為主要研究區域,分別從在地人和外地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向,探究人們如何與宜蘭小吃建立關係。無論是在地人從日常生活面向形成的地方認同、外地人在媒體和旅遊影響下建構的地方意象,還是在混雜的都市中展現地方性的小吃,人們因地點、身份與角色各異,對宜蘭小吃擁有不同的感受與行動,也才構成地方小吃的豐富意涵。本研究藉由釐清地方小吃涵蓋的現代意義,了解人們是如何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去理解與詮釋地方的本質。如今身處全球化下快速更迭的世代裡,期盼人們能夠放慢腳步、深刻體會小吃富含的真實生命力,品味平凡小吃展現的不凡價值。Item 二林契作農村的轉變--以葡萄、紅龍果為例(2015) 陳怡婷; Chen, I-Ting彰化縣二林鎮為全台農村酒莊密度最高的鄉鎮,在其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藉由與「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進行葡萄契作,累積種植技術並成為台灣種植釀酒葡萄的主要產地。在專賣制度廢除後,政府開放民間製酒並推行農村酒莊,二林因其契作歷史背景,當地農會積極推行葡萄酒產業,發展之初前景看好,甚至欲將二林打造為台灣葡萄酒鄉。然而榮景盛行不久,紅龍果作物便取代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成為二林最主要果樹作物。故本研究借用地話(Terroir)的概念來作為分析的觀點,企圖瞭解二林契作農村為何經歷各種作物轉種而常有變遷,無法成為一個具有強烈土地依附的在地認同進而形成穩定的農村景觀。 研究發現造成二林契作農村的改變除了來自外在政策直接影響農村地景的劇烈改變外。透過地話概念的分析,發現,二林農民無論對葡萄酒產業或紅龍果的意識主要建立在對「人的認同」及對無地性的「物認同」,而非對作物所依附的土地產生認同後進而認同由此地所生產的作物,尤其在失去契作保障利潤下,農民一旦面對高經濟作物的出現,更容易捨棄當下的作物,進而改變農村地景,不易形成穩定恆久持續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