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近代臺灣新聞記者的社會實踐(1897-1947)(2022) 呂東熹; LU, Dong-Shi臺灣自1988年報禁解除之後,傳媒文化史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焦點之一,目前有關日治時期,專職新聞從業人員,如記者、編輯等職業身分之建立、轉換與回應時代變遷,雖已有零星研究,但都只在單一個人身分,或相互對照組之論述,或是歷史性的結構鋪陳,有關記者或編輯職業類型的建構與論述,尚無系統性的專論。本研究以記者職業為研究主體,原因主要有兩點:1.記者是臺灣在日治時期新興的職業;2.從事記者工作者屬於社會領導階層,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針對日治時期臺灣的日本人與臺灣人記者的人數記者擁有怎樣的學經歷出生地的背景如何?記者的在社會上地位又如何?記者在戰後初期,所面臨的課題,都是本文關注的焦點。至於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與範圍,主要是以日治時期傳統舊文人知識社群,以及新式教育下的知識份子,如何投入日本所引進的現代化報刊,成為新興職業──新聞記者的一分子;不管是傳統舊文人,或新式教育下的新知識分子,他們在面對日本帶進臺灣,具隱藏性的「同化」政策,他們的應對之道及產生的影響。這裡必須強調,本文不在論述或探討新舊文人的作品價值與內涵,而是著重殖民政府所建構,具有現代性的大眾媒體作為媒介的「文明陷阱」,傳統文人如何在這個新的文化展演空間,認識傳播平臺的現代性,以及自身轉變;而新知識份子,在吸納日本「現代性」之後,透過報刊作為論政基地,並建構臺灣人意識的過程。特別的是,新知識分子都同時扮演著「有機知識份子」與「文化中介人」的雙重角色,本文乃透過歷史構面的回溯,進而檢視日治時期臺灣新聞工作者,如何經由大眾媒介的傳播平台反抗日本殖民體制的影響與意義,但這批具「市民社會」意識之「有機知識份子」與「文化中介人」的新聞記者,卻在戰後很短時間內,已不見容國民黨體制,而紛紛退出新聞舞台。Item 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2010) 王俐茹; WANG,LI-JU本論文旨在討論臺灣文人進入日治之後,如何從清領時期的「文人」身份,進入現代化環境下而轉變為職業「記者」的相關情況,以及連帶產生的文學書寫樣貌的變化狀態。大抵,臺灣漢文人對「記者」職業概念的從無到有,也同時涉及了殖民現代化下引進報刊所帶來龐大的印刷媒體文化結構的影響。而在報刊結構中,因殖民政策與詩社運作的結合,臺灣漢文人無可迴避的墜入總督府刻意為之,與報刊、吟社聯合而成的,一個具備「文明陷阱」的漢文空間;報刊做為整合總督府政策宣傳、日臺吟社詩作刊登的場域,宛如成為一面三稜鏡,折射出臺灣報刊如何藉由公共論述,進與官方/地方、個人/社團產生各種連結關係。大抵,本論文藉由三個面向討論上述相關議題:(一)臺灣報刊與殖民政策、日臺吟社型塑的共構關係。(二)日治時期現代報業引進後,臺灣漢文人如何藉由接觸報社工作,產生「記者」職業意識的層遞變化。(三)以李逸濤為例,展現文人與記者身份在報紙上呈現的不同創作面向,及其書寫混合的層面。而從上述三個面向的探索中,本文發現:「記者」在日治初期做為一種現代職業,先是由日本殖民者將此新興職業引進臺灣,並藉此去容納若干自當時政治核心退下的漢臺灣漢文領導階級,接著又透過這些臺人記者居中促成日人與臺民身上共通的漢文資本之間的交流;最後,擁有現代職業身份的記者,更是逐漸取得了實質的臺灣文壇領袖位置。此外,本文另一方面,則是剖析臺灣文人在參與報刊運作的過程中,其所具備的「記者」職業意識在報紙中的實際論述與創作實踐的狀況。 至於本論文內容,共計五章。第一章闡發本文之問題意識,並說明文本材料與研究方法的使用。第二章主要闡述印刷媒體進入日本、中國、臺灣三地的情形,以及印刷媒體的發展如何同時促成三地知識份子的身份變化,於中可見日本幕府文人為對抗明治政府投身成為報社主筆;中國文人面臨科舉路絕的危機,自覓生路成為報人;臺灣的印刷媒體發展則藉由殖民力量的引介,報刊型塑出官民交流的空間。第三章則是談述在1895年政局改變之後,臺灣「文人」如何藉由與官方的合作、階級的層遞,使得個人身份產生變化,進而成為具有現代職業表徵與擁有傳媒資本的「記者」。文中並以陳洛、李逸濤、謝雪漁等不同時期進入報社的漢文人為觀察對象,爬梳漢文記者認知印刷媒體與職業身份的變化歷程。第四章以《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李逸濤為例,透過對其在報刊上詩詞、小說、戲曲等創作的分析,說明李逸濤對「文人」、「記者」身份的雙重認知如何展現在報刊創作當中。第五章結論,統整前面數章之論述,歸納出臺灣日治初期如何以報刊為中心,連結總督府、臺灣文人、詩社等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結構意涵,以及臺灣記者在報社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本論文整體論述的意義、價值與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