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從鄭溪泮、賴仁聲到王貞文──台語文學的基督教向度
    (2024) 陳致綸; Tân, Tì-lûn
    當談論台語文學,論者大多會強調台語文學的政治面向,並談論自1980年代台灣文學論戰以降的台語文運動脈絡。然在台語文運動中,基督教的影響是相當顯著且巨大的。其影響可上溯自19世紀末白話字引進台灣,經歷外籍宣教士汲取本地經驗的創作,並在日本時代出現本土作者,遂使白話字本土化而形成「白話字文學」,並持續有作品產出至戰後1960年代。本文將探討這些清末至日本時代以降的白話字文學對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開創,並觀看白話字文學在面對台灣當時詭譎的政治社會氣氛,如何回應時代的困境,並持續透過信徒的參與及實踐發揮其影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作為白話字的長期使用者,其所建構的白話字文化是至關重要。白話字文化不僅是長老教會早期宣教的利器,白話字在教會內廣為流通以後,也成為長老教會能不受政權更迭影響而持續有創作產出的關鍵。縱使1950年代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使國內政局變化,及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政治局勢動盪,致使長老教會內外皆遭受許多壓力,而企圖在宣教方針上有所調整,但也在動盪而詭譎的情勢中形塑出「處境化神學」,而成為往後長老教會宣教的根基及中心思想,影響當時代長老教會信徒的社會參與,進而形塑包括王貞文在內的牧者及信徒的神學思考及信仰實踐。尤其長老教會信徒及牧者在1980年代後積極投入台語文運動,也設立「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並培育母語種子教師,都成為台語文運動的重要推手及支柱。日本時代的作者如鄭溪泮及賴仁聲,不僅對白話字文學有極大的開創,對後世的台語文學也有其貢獻。首先,小說部分分別是以《出死線》及《俺娘的目屎》,成為台灣最早的兩部長篇及中長篇小說,開創台灣現代小說新頁;尤其賴仁聲的小說創作直至1960年代都仍有發表及出版,而未受戰後政權更迭、語言轉換影響。第二則可見這些白話字文學在1970年代台灣意識逐漸凝聚時,白話字文學不僅成為語言學習的管道,也被台語文運動所吸收,成為台語文字化的實驗方案,並在日後促成「漢羅合寫」的出現,進而影響當代台語文運動。而王貞文是本文的另一個焦點,不僅承續長老教會處境化神學的神學思潮,以基督教神學的眼光關懷社會中受欺壓及忽視的女性、政治受難者及弱勢,同時也呈現1980年代以降台語文運動的風潮。處境化神學以及台語文運動在王貞文的身上交會,產生《天使》這部台語小說集,其中所收錄的小說表現出王貞文具宗教關懷的普世精神,以及其入世的神學視野,而不同於當代的台語小說。最後,比較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的詩歌,從鄭溪泮及賴仁聲兩人的詩歌可以看見白話字文學本土化的歷程,以及基督教本土化的成果;兩人的詩歌後來也被收錄在《聖詩》之中,被傳唱至今。而《聖詩》也是白話字文學及基督教本土化的另一指標,不只收錄包括鄭溪泮、賴仁聲在內的本土作者的詩作,也成為後世信徒接觸白話字詩歌及台語文學的重要管道;王貞文以台語創作也有受《聖詩》啟發,不僅同樣有詩作收錄《聖詩》,其處境化神學的關懷視野也影響其詩作,由詩集《檸檬蜜茶》中也得見其容納神學及現代詩的詩風,是不同於鄭溪泮、賴仁聲及當代台語詩人的詩歌,而呈現獨特的風貌。因此,由小說的發展及詩歌的演變,便能清楚看見基督教的白話字文學對台語文學的影響以及延續。白話字文學不只將台語文創作的能量自日本時代延續至戰後,也成為1980年代台語文運動中,極為重要的能量來源;而長老教會信徒及牧者的參與,也豐富今日台語文學光景,而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透過本文研究,期待能理清白話字文學在台語文學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重新梳理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在之中的貢獻及價值。望不僅能再次定錨白話字文學在台語文學中的價值定位,也重新詮釋鄭溪泮、賴仁聲及王貞文三人的台語文學創作,開闊台灣文學、台語文學的視野。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本土化研究
    (2022) 張玉萍; Tiunn, Giok-Pheng
    清國時期以來就tī台灣流傳ê歌仔冊,主要是tùi福建kap上海所出版ê「中國歌仔冊」。Kàu-kah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北ê「黃塗活版所」tī 1916年加入發行歌仔冊ê市場,台灣chiah出現本地出版ê歌仔冊。不而過,chit ê時陣,消費市場iû-goân是以中國出版ê歌仔冊佔khah大部分。一直到1932年,中國發生「一二八上海事變」禁止運物資來台灣,造成中國歌仔冊貨源ê斷絕,台灣本地ê出版商因為市場ê需求積極投入、大量出版,顛倒開創出流行ê高峰,hō͘台灣歌仔冊有chin chhia-iāⁿ ê發展。換一句話來講,日治時期是台灣本地加入歌仔冊ê出版,開始進入台灣自主發展歌仔冊ê重要階段。Tī chit款ê情形之下,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ê發展情形,是本論文關心ê主要議題。本論文主要是beh透過歷時性ê量化統計,去呈現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本土化情形。實際ê研究方式主要分做3大部分來進行,第1個部分是tī無仝ê文本來源當中,整理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目錄,而且排除重複、無註明年代kap內容無完整ê文本。本研究目前收tio̍h ê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文本,出版時間是tùi 1916年kàu 1938年,數量攏總是568本。第2個部分,是設計2個類別ê變項,包括:題材類型(「純粹中國題材」、「純粹台灣題材」、「混合台灣kap中國題材」hām「其他題材」以及創作模式(「Tùi中國歌仔冊翻印」、「Tùi中國歌仔冊改編」、「台灣新創」kap「暫時無分」),了後kā相關文本做分類。第3個部分,kā分類後ê結果做量化ê統計,去觀察歌仔冊題材tòe時間ê分布kap變化,最後去評估日治時期整體台灣歌仔冊kap台灣出版商ê本土化程,進一步歸納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ê情形。本研究成果顯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雖然整體停留tī純粹中國題材出版量超過純粹台灣題材ê本土化程度,但是,有3個真重要ê轉變,證明本土化程度已經有chin大ê提升:第1、歌仔冊題材tùi早期純粹中國題材獨佔市場ê情形,進一步變做題材khah台灣化兼多元化ê走向。第2、創作模式tùi早期倚靠翻印中國歌仔冊ê方式,轉tùi以台灣在地ê創作為主,而且台灣在地ê創作大多數是描寫台灣ê題材。第3、1930年前後ê台灣出版商,仝款呈現出1930年以後台灣出版商純粹中國題材ê出版比例降低,純粹台灣題材出版比例增加ê情形;以及tùi倚靠翻印中國歌仔冊到積極出版「台灣新創」歌仔冊ê轉變。整體來講,透過ê本文研究ē-tàng清楚觀察著,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tùi一開始以中國題材為主,漸漸kiâⁿ向台灣本土、倚近台灣人民ê本土化發展。雖然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iáu-bōe成功,卻是展現出歌仔冊ta̍uh-ta̍uh-á tī台灣釘根、建構出台灣主體性ê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