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8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九六○年代青年的成長困惑——以《現代文學》雜誌為主的初步考察(2008/8-2009/7) 石曉楓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裡,五四時期及一九六○年代的台灣小說,對於青少年經驗 的呈現都為數甚多,六○年代且以白先勇、王文興、林懷民、歐陽子、陳映真、七等生、 李昂等人的創作為大宗,此階段在「成長小說」的書寫脈絡裡,具有關鍵性地位,本計 畫即以之為研究範疇,試圖重行發掘並分析「成長小說」的創作文本。而其時以台大外 文系為中心的《現代文學》,對於一九六○年代的文學思潮,更曾經發揮相當大的影響 力,因此由《現代文學》雜誌中的小說入手,並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做一完整觀 察,當是有效而可信之進路。 處身於「現代主義文學」時期,青年的迷惘如何與其時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相扣 合?《現代文學》作家群所普遍反映出的壓抑、恐慌、矛盾和異化等心理狀態,是否與 「成長小說」的書寫主題與發展模式有貼切符應,或已然發生轉化?其中強烈的漂泊感 成因為何?而小說家們在省籍、城鄉、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性,又是否影響了成長的凝視 角度?最後,《現代文學》裡的成長書寫,與前後代小說之間有何差異與特色?凡此俱 是本研究計畫所聚焦之重點,以及試圖解決之問題。 計畫的最終目的,一方面希望對《現代文學》雜誌裡關於成長議題的書寫意念,做 出分析、歸納與比較;另一方面亦意圖對一九六○年代成長小說的書寫脈絡,做出初步 梳理,並指明其與前後代成長書寫間的前承、後啟與轉化,兼可作為六○年代個別作家 日後持續進行成長書寫的研究起點,從而為台灣成長小說的歷史發展與文本確立,逐步 建立階段性意義。Item 知感交融,類型紛呈──一九八○以降臺灣現代散文的異彩(2009-11-01) 石曉楓Item 台灣鄉土書寫的轉向及其意義-以一九七○年代以降小說為考察對象(2006/8-2007/7) 石曉楓台灣社會在七○年代初期,由於諸種政治問題慢慢呈現,加以重大國際事件衝擊, 國人反美、反帝情緒的激化等,因而產生「回歸鄉土」運動。「鄉土文學」正是前述 知識份子「回歸」運動的一部份,以陳映真、尉天聰、唐文標為代表的文藝理論,大 膽表現他們對「階級」文學的關懷;至於創作上,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的作品, 轉而描寫台灣殖民經濟性格對小人物命運的影響;新起的作家如王拓、楊青矗、宋澤 萊等,則以階級觀點來表現漁、工、農人的生活。迄於七○年代中期,鄉土文學儼然 已具有明顯的左翼色彩。 一九七七年四月,王拓、銀正雄及朱西寧的文章,為「鄉土文學論戰」正式揭開 序幕。此場論戰持續一年,是戰後台灣文學界對文學的工具性問題、意識型態、現實 主義的藝術方法的一次總檢討。一九七九年高雄事件之後,鄉土文學的左翼色彩逐漸 喪失影響力,而為強調台灣本土色彩的「台灣文學論」所取代。 而在激進派選擇走出文學之際,另一脈傾向於保守的鄉土文學書寫也隨之興起。 鄉土、寫實等原本充滿改革味道的概念因此被馴化、收編。八○年代以後,「趨於保守 色彩」的鄉土小說,如蕭麗紅、履彊等人作品,與七○年代「鄉土小說」的差異性何 在?此類作品出現的轉折與意義為何?此是值得討論的重要議題。 而九○年代以降,社會愈趨多元開放,在創作題材普遍展現出城市氛圍或身體書 寫的風潮中,袁哲生、童偉格、甘耀明、吳明益、許榮哲、伊格言、張耀升、高翊峰 等人,復以鄉土書寫輕易開闢出有別於前代的特殊風格。 新生代小說家筆下的鄉土,其實已與前代作家產生相當大的歧異。在當前的環境 與場景下,他們更致力於以鄉土生活、童年回憶為素材,進行人性真實的挖掘。在這 批小說家筆下,時間與故事軸線往往被打破,緩慢的節奏、放射的敘事、碎裂的場景、 疏離的情感,形成同質性頗高的書寫景觀。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有孤獨、寂寞的書寫, 有死亡、鬼氣的瀰漫,有時間的停滯與壞毀,有成長的失落與斲傷。這是遊走於「鄉 土」與「成長」之間的哀傷記事,有時尚且會以輕盈的童話元素予以包裝。 這批作家在鄉土書寫中所呈現的「懷舊」情感,與前代是否有所差異?其中呈顯出 「消失的歷史感」,是否是當下社會情境的反映?此種轉向又有何意義?凡此俱為本研 究計畫所欲討論之課題。Item 讓貧瘠之土綻放繁花——談楊昌年教授對於散文領域之耕耘(2009-11-01) 石曉楓Item 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書局。, 2006-07-01) 石曉楓Item 高中國文(六冊)(2004-01-01) 石曉楓Item 一九八○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的少年家變書寫及意義論述(2007-10-06) 石曉楓Item 臨界之旅(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6-03-31) 石曉楓Item 唐人小說體式形成論(1994-07-01) 石曉楓Item 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臺北:秀威出版社。, 2007-01-01) 石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