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書寫的轉向及其意義-以一九七○年代以降小說為考察對象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6/8-2007/7

Authors

石曉楓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台灣社會在七○年代初期,由於諸種政治問題慢慢呈現,加以重大國際事件衝擊, 國人反美、反帝情緒的激化等,因而產生「回歸鄉土」運動。「鄉土文學」正是前述 知識份子「回歸」運動的一部份,以陳映真、尉天聰、唐文標為代表的文藝理論,大 膽表現他們對「階級」文學的關懷;至於創作上,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的作品, 轉而描寫台灣殖民經濟性格對小人物命運的影響;新起的作家如王拓、楊青矗、宋澤 萊等,則以階級觀點來表現漁、工、農人的生活。迄於七○年代中期,鄉土文學儼然 已具有明顯的左翼色彩。 一九七七年四月,王拓、銀正雄及朱西寧的文章,為「鄉土文學論戰」正式揭開 序幕。此場論戰持續一年,是戰後台灣文學界對文學的工具性問題、意識型態、現實 主義的藝術方法的一次總檢討。一九七九年高雄事件之後,鄉土文學的左翼色彩逐漸 喪失影響力,而為強調台灣本土色彩的「台灣文學論」所取代。 而在激進派選擇走出文學之際,另一脈傾向於保守的鄉土文學書寫也隨之興起。 鄉土、寫實等原本充滿改革味道的概念因此被馴化、收編。八○年代以後,「趨於保守 色彩」的鄉土小說,如蕭麗紅、履彊等人作品,與七○年代「鄉土小說」的差異性何 在?此類作品出現的轉折與意義為何?此是值得討論的重要議題。 而九○年代以降,社會愈趨多元開放,在創作題材普遍展現出城市氛圍或身體書 寫的風潮中,袁哲生、童偉格、甘耀明、吳明益、許榮哲、伊格言、張耀升、高翊峰 等人,復以鄉土書寫輕易開闢出有別於前代的特殊風格。 新生代小說家筆下的鄉土,其實已與前代作家產生相當大的歧異。在當前的環境 與場景下,他們更致力於以鄉土生活、童年回憶為素材,進行人性真實的挖掘。在這 批小說家筆下,時間與故事軸線往往被打破,緩慢的節奏、放射的敘事、碎裂的場景、 疏離的情感,形成同質性頗高的書寫景觀。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有孤獨、寂寞的書寫, 有死亡、鬼氣的瀰漫,有時間的停滯與壞毀,有成長的失落與斲傷。這是遊走於「鄉 土」與「成長」之間的哀傷記事,有時尚且會以輕盈的童話元素予以包裝。 這批作家在鄉土書寫中所呈現的「懷舊」情感,與前代是否有所差異?其中呈顯出 「消失的歷史感」,是否是當下社會情境的反映?此種轉向又有何意義?凡此俱為本研 究計畫所欲討論之課題。

Description

Keywords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