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
    (2006) 洪瑋君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入探究三位就讀國小普通班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資料蒐集為期5個月,透過訪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件等方式,與53位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智能障礙兒童與朋友相處的情形,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普通班級裡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是存在著,但卻是不平等或是薄弱的。 二、透過成人的引導或智能障礙兒童能力的提升,都影響他們與一般同儕之間友誼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三、一般同儕會因為個人過去的想法與經驗,而在選擇智能障礙同學當朋友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如果增加他們與智障兒童接觸的機會,就可能帶來友誼關係上的轉變。 四、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對彼此都是重要的,雙方都能從中學習。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兒童是渴望與一般同儕建立友誼關係的,但融合的教育情境並不必然就能帶來兒童間的友誼。要有成人、一般同儕和智障兒童的努力,才能使關係有所轉變。
  • Item
    他們是社會人嗎?—兩名啟智學校畢業青年的生活樣貌
    (2005) 吳冠穎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兩名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樣貌。資料蒐集是透過觀察和訪談的方式,與16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共為期七個月。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兩位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脈絡,再進一步提出其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工作不但讓青年成為一個生產者,增加經濟和生活的獨立,更是拓展社交網絡的重要媒介,使生活變得有意義。 二、家長對於子女的關愛和協助,可能是促進他們融合的推力,但是過度擔心和保護,反而形成智能障礙青年融入社會的拉力。 三、他人對於「智能障礙」的刻板印象,可能刻意或不經意地形成工作、友誼的柵欄,阻絕了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的機會。 四、智能障礙青年藉由人際互動的經驗形成自我概念和評價。 五、智能障礙青年如能獲得更多參與和扮演各種角色的機會,並得到更多社會支持,就更能融入社會。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深受「關係」的影響。各種社會關係中是否給予青年參與的機會和支持,將會建構成不一樣的生活樣貌。換言之,他們所經驗到的生活品質因社會支持和參與的機會而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