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小資優學生道德認知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之影響—兼探情緒的調節效果
    (2020) 洪欣妤; HUNG, SHI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的道德認知、在真實情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以及疫情下情緒的現況與差異性,並進行分析相關以及預測。研究對象為北區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使用「行為界定問題測驗」、「疫情與病患態度量表」、「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處理。茲將本研究之結果說明如下: 一、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道德認知表現 資優生與普通生無明顯差異。高年級資優生高於中年級;中、高年級普通生無明顯差異。女生道德認知皆高於男生。 二、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情緒上的表現 疫情情境下,普通生「相信」等情緒高於資優生。中年級資優生「害怕」等情緒高年級明顯;高年級普通生「期待」高於中年級。資優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而普通班男生「悲傷」之情緒高於女生。 三、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疫情與病患態度表現 疫情情境下,資優生態度高於普通生。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高於中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資優班及普通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 四、 道德認知、情緒及疫情與病患態度間的相關 對於資優生來說,道德認知和疫情與病患態度屬低度正相關;而對於普通生來說,道德認知並未和疫情與病患態度有明顯相關。而資優生及普通生的情緒與道德認知間的相關及情緒與疫情與病患態度之相關不盡相同。 五、 資優生道德認知能預測態度,情緒在道德認知和態度間不具調節效果
  • Item
    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
    (2009) 林穎昭; Ying-Chao Li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之態度,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任教身心障礙學生之普通班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自編之「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之態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得有效問卷163份。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呈現正向積極態度,在三個向度中,平均得分由高至低的順序為「情意」、「行為傾向」、「認知」向度。 二、不同學校類型、學校有無設置身心障礙班級、任教科目、性別之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就年齡而言,30歲以下教師對融合教育整體態度較41歲以上教師積極。30歲以下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在「認知」向度較31-40歲以及41歲以上積極。 四、就特殊教育背景而言,已修習特殊教育3學分或特教知能研習54小時以上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在「行為傾向」向度較從未參加過任何特教相關研習或活動教師積極。 五、就任教學生障礙類別而言,教導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多重障礙以及其他顯著障礙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在「情意」向度較教導情緒障礙教師積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普通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