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初任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
    (2023) 方春嵐; Fang, Chun-Lan
    融合教育於國內施行多年,但仍能發現普通班初任教師遭遇困境。本研究試圖理解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初任教師對身障學生抱持的教學信念及教學實踐情形,採哲學詮釋學的研究取向,主要以半結構式訪談四位初任教師,輔以相關文件及省思札記交叉檢核,透過詮釋循環分析,產生對教學信念與實踐的理解如下。四位初任教師重視身障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適應情形,將教導身障學生視為自身責任,以同理、尊重的心態看待個別差異,並相信融合教育班級可促進身障及一般學生的社會互動能力。四位初任教師會依身障學生特質進行差異化教學,落實預防性的班級經營措施,亦主動介入處遇性的輔導策略或尋求資源,並與身障學生及其家長建立良好關係。他們對身障學生的教學信念大多引領其教學實踐,時而因現實因素致兩者間產生落差,偶感無力或兩難,兩者亦具有交互作用現象。四位初任教師對身障學生教學信念的形塑歷程多發生在其求學及職前師培時期,其他發展歷程多發生在進入教學現場後,影響教學信念的因素小至個體本身,大至時間系統。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理解,研究者對實務現場提出反思個人經驗、提供增能資源或合作諮詢、於職前加強相關知能的建議,未來研究則可納入特殊需求學生、長期追蹤教學信念及探究親師和普特教師之溝通合作模式。
  • Item
    國小特殊教育教學輔導教師參與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之研究
    (2023) 廖冠評; Liou, Kuan-Ping
    特教領域中,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方案中是靈魂人物,但以他們為焦點的研究數量偏少。可謂,在研究中教學輔導教師往往是配角。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學輔導教師投入導入輔導的動機以及信念,透過教學輔導教師的觀點,理解他們與初任教師的互動關係,並聚焦在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的專業成長以及需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藉由訪談、觀察以及研究札記等資料,形成教學輔導教師在參與導入輔導方案中的立體面貌,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壹、導入輔導方案的運作-教學輔導教師層面 教學輔導教師除了具有支持性及專業性角色外,他們同時也是一名「資源網絡連結者」,協助初任教師形成社群網絡來建立關係。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教學輔導教師協助初任教師整合理論與實務,以發展問題解決策略。以制度層面而言,教學輔導教師的成員固定且為數過少,如透過培訓提高教學輔導教師的數量,較能夠舒緩導入輔導吃重的量能。 貳、導入輔導方案的歷程-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之間 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雙方關係的型態初期-關係建立期,以支持性為主;中期為實質輔導期,雙方關係型態有多元的發展,包含「單向指導型」、「互動熱絡型」以及「平淡疏離型」;後期雙方關係將轉變成亦師亦友的狀態。此外,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對導入輔導方案產生共識,則能幫助導入輔導運作過程更為順利。 參、教學輔導教師的動力、信念與專業成長 教學輔導教師間的同儕團體動力,有助於他們加入並且長期投入於導入輔導方案中。而支撐他們持續投入導入輔導的歷程,其信念源自於導入輔導確實能夠提供初任教師支持,並且幫助特教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品質。此外,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並非單向付出,而是在教學相長中有專業的成長,同時也有精進成長的需求。
  • Item
    特殊教育教師跨校專業發展的團體運作歷程之研究
    (2021) 王永慈; Wang, Yung-Tze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以發展屬於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針對參與幸福市(匿名,臺灣北部某一縣市)的特殊教育導入方案的初任教師及輔導教師,以質性研究法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和訪談,並將之整理成觀察分析表、逐字稿與研究札記,以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歷程。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特殊教育初任教師的難題主要以學校運作為主。 二、 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內涵多元需同時融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 三、 特教初任教師和輔導教師呈現「初任─專家」發展階段。 四、 資深輔導教師存在專業發展上的困境。 五、 導入方案在運作近似學習社群,但在人際上卻更接近輔導教師制度。 六、 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經驗參差不齊。 七、 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之關係變化: 1. 初始期時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彼此陌生,交流較少,因此專業發展和學習也就較少。 2. 中/後期的觀課輔導時期,教師之間已漸漸熟悉,互動的頻率也提高,且因為有各別指派輔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的交流也明顯提升,甚至部分交流已經呈現連結的狀態,產生專業學習社群建立的趨勢,但此種現象在輔導教師身上還是較少看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對實務以及未來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並希望透過本研究擴展國內對特教教師初任導入及教師專業社群上之研究。
  • Item
    專輔教師透過諮詢與跨專業合作提升特教初任教師專業素養之行動研究
    (2019) 李飛均; Lee, Fei-Chun
    本行動研究為一位專任輔導教師運用諮詢與跨專業合作提升特教初任教師專業素養的歷程。研究者同時是諮詢者,接受諮詢者為 23 歲的女性初任特教教師。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在本研究共進行12次的諮詢 、1次期末訪談、2次教學觀摩以及1次協同教學。諮詢歷程共分為三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進行階段、追蹤階段」,三階段為動態循環。 在三階段的諮詢過程中,研究者透過不同的諮商技巧,協助受詢者覺察自我狀態、抒發情緒並釐清主述問題。經過反覆的介入,受詢者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以正向的態度迎接挑戰;同時,也間接影響個案學生有了好的改變。 此外,在兩次教學觀摩的討論,研究者也依據受詢者的狀態提供真實的建議與回饋,提升受詢者之教學技巧與班級經營能力。
  • Item
    台北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
    (2007) 朱盈潔; Chu Yingjie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台北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初任教師之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教育階段、資源班教學年資、特教專業背景、服務經歷、學校規模)之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的差異,以及瞭解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間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48位台北縣國民中小學合格資源班初任教師。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台北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問卷」,資料分析採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Pearson積差相關,歸納結論如下: 一、資源班初任教師之整體工作困擾屬於稍有困擾程度,教學、諮詢、個案管理、評量、行政層面均屬於稍有困擾程度,諮詢層面明顯高於其他層面;而資源班初任教師於專業發展需求之整體與五個層面均屬於稍有需求程度,「行政」層面明顯低於其他層面。 二、不同性別與特教班任教年資之資源班初任教師於工作困擾及專業發展需求上均無明顯差異。 三、國小資源班初任教師之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均明顯高於國中資源班初任教師。 四、不同資源班教學年資在工作困擾上有明顯差異,但於專業發展需求上無明顯差異。 五、「特教系畢業」組工作困擾明顯高於「特教學分班」組,而不同特教專業背景於專業發展需求上也有明顯差異。 六、無普通班任教經驗之資源班初任教師工作困擾明顯高於任教「1-5」年者,而不同普通班任教年資於專業發展需求上也有明顯差異。 七、不同普通班級數之資源班初任教師於在工作困擾上無明顯差異,但「49-71班」組之專業發展需求明顯高於「48班以下」組。 八、不同特教班級數與資源班級數之資源班初任教師於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上均無明顯差異。 九、專業發展需求總分與工作困擾總分為中度相關;「諮詢」層面之專業發展需求得分與工作困擾總分及「評量」、「教學」、「個案管理」、「諮詢」等層面為高度相關;專業發展需求之「行政」層面與工作困擾之「諮詢」層面、為中度相關。 關鍵字:資源班、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專業發展
  • Item
    國中初任特殊教育教師職場導入歷程研究
    (2014) 范淑惠; FAN, Shu-Hui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探究四位新北市國中初任特殊教育教師的職場經驗、職場導入的歷程及感受。經整理後詮釋為四則故事,從中看見國中初任特教教師職場導入歷程的真實樣貌,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初任教師的工作信念在先前的生命經驗中是有跡可循的 過去的生命經驗帶給他們的不只是具體的作法或策略,還有潛在、抽象的信念,影響著他們對於教師形象最初的認同,進而引領著他們做人處事的方式。 二、初任歷程是一個不斷調適的過程 當初任教師的信念與現實環境發生衝突時,他們會對環境重新定義,採取自己可接受的因應方式進行調適,以達到平衡。 三、初任教師個人特質及環境脈絡交織影響下,產生個別化的導入意義 同一位輔導老師所輔導的初任教師,因個人特質及環境脈絡交互影響,而產生個別化的導入意義。 四、需求與回饋的契合度是有效導入的關鍵 輔導老師的回饋是否能切合初任教師職場適應中的成長需求,將為成功導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