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小特殊教育教學輔導教師參與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之研究
    (2023) 廖冠評; Liou, Kuan-Ping
    特教領域中,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方案中是靈魂人物,但以他們為焦點的研究數量偏少。可謂,在研究中教學輔導教師往往是配角。本研究旨在探究教學輔導教師投入導入輔導的動機以及信念,透過教學輔導教師的觀點,理解他們與初任教師的互動關係,並聚焦在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的專業成長以及需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藉由訪談、觀察以及研究札記等資料,形成教學輔導教師在參與導入輔導方案中的立體面貌,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壹、導入輔導方案的運作-教學輔導教師層面 教學輔導教師除了具有支持性及專業性角色外,他們同時也是一名「資源網絡連結者」,協助初任教師形成社群網絡來建立關係。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教學輔導教師協助初任教師整合理論與實務,以發展問題解決策略。以制度層面而言,教學輔導教師的成員固定且為數過少,如透過培訓提高教學輔導教師的數量,較能夠舒緩導入輔導吃重的量能。 貳、導入輔導方案的歷程-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之間 在導入輔導的歷程中,雙方關係的型態初期-關係建立期,以支持性為主;中期為實質輔導期,雙方關係型態有多元的發展,包含「單向指導型」、「互動熱絡型」以及「平淡疏離型」;後期雙方關係將轉變成亦師亦友的狀態。此外,教學輔導教師與初任教師對導入輔導方案產生共識,則能幫助導入輔導運作過程更為順利。 參、教學輔導教師的動力、信念與專業成長 教學輔導教師間的同儕團體動力,有助於他們加入並且長期投入於導入輔導方案中。而支撐他們持續投入導入輔導的歷程,其信念源自於導入輔導確實能夠提供初任教師支持,並且幫助特教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品質。此外,教學輔導教師在導入輔導歷程中並非單向付出,而是在教學相長中有專業的成長,同時也有精進成長的需求。
  • Item
    科展表現優良師生之互動歷程分析
    (2005) 詹秀玉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分析國小科展表現優良師生互動歷程及其學生研究潛能之後續發展。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之理論基礎,分兩部份進行調查研究。一是以10名大台北地區國小科展表現優良教師為樣本,進行「科學專題指導歷程」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二是以10位優良教師指導過的11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參展經歷與研究潛能之後續發展」問卷調查及電話訪談。調查問卷包括:科展表現優良教師科展指導活動調查表、科展表現優良教師指導歷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科展表現優良學生參展經歷與研究潛能後續發展調查問卷。所得資料分為文字稿與量化兩部份進行分析:在量的方面,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方式處理;在文字稿方面,則針對問卷填寫及訪談意見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科展表現優良師生之互動歷程方面 受訪教師均表示,現階段指導科展已不再為得獎而做,而是為了興趣、理想與教育的使命感,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和能力為目標。八成以上的師 生指出,研究是「起始於解答與方法都不明確的困 惑或問題,教師引導與促進學生主動蒐集資料、提出假設做實驗、獲致結果、找解釋理論、又發現新問題、再提出假設驗證,是一個週而復始循環的問題解決歷程,也是創造問題解決方法與建構新知識的歷程。歷程中理論技術的困境,只要堅持到底、盡力而為,定能突破。較為棘手的是學生失去研究動力,教師如何付出無比的耐心、熱誠、關懷,幫助學生突破心理困境,終至成功完成研究。 二、科展表現優良學生研究潛能後續發展方面 受訪學生八成五仍在學。國高中生與大學生約各佔三成。已上大學的絕大多數就讀公立大學,就讀過資優班者大多選數理科系,未就讀資優班者文理科系約佔一半。已就業者佔一成五,有醫生、研發工程師、專案企劃、生科研究員等,整體而言,大多在科學領域發展,表現優異。 受訪學生在中學階段,僅二成七持續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其中一半以上為就讀資優班的學生。持續參與之主因為個人興趣,退出主因為找不到指導老師;其次為課業繁忙升學為重,以及沒有就讀資優班。 受訪學生和家長一致認為,指導老師最大影響是指導學生從事專題研究,讓學生對科學產生興 趣,學到科學思考與方法。後來選擇文科發展的學 生,也都一致認為,科展經驗激發了他們的多元潛能,如領導、問題解決、創造與團隊合作等能力。這些能力對他們日後在大學做專題、社團領導和職場從事研發及企劃工作幫助都很大。最令學生懷念與珍惜的則是研究期間師生朝夕相處、患難相共,所培養出來的深厚情誼。 三、師生、家長對科展經歷的省思與建議方面 多數受訪教師指出,師資培育課程對教師進入學校教學後,指導科展幫助並不大。指導科展的知能需要長期自我摸索。科學研究無法速成,每一件得獎作品,都是師生長期互動,從實作與體驗中辛苦創造出來的。科學專題研究是長期的、主動的、小組的或個人的、合科的、發展全面能力的學習方式,適合科學性向與潛能優秀的學生,在一般課堂中不易落實推動,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做專題研究。因此,強調科普化,不能因而壓抑高能力學生的潛能發展。 學生與家長認為,國高中生的研究潛能,因為學校與老師極偏重升學考試,找不到指導老師而被埋沒了。也有少數學生建議,老師應多給學生主導作品發展的機會,不要只為了得獎。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分別對培育專題研究教 學良師、專題研究教學、科展活動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可行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