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性故事教學對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互動行為成效之研究(2007) 莊佩瑾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性故事教學對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負向互動行為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一位安置在資源班的國一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跨行為多重基準線設計。研究約持續十二週,包括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本研究之自變項為社會性故事教學,使用多個系列性的社會性故事作為教學內容,教學進行包含電腦檔案形式的社會性故事教導、角色扮演及每天閱讀社會性故事。依變項為受試者在普通班自然情境中與同儕負向互動行為的表現次數。負向互動行為分別指:「過分親密的行為」、「不適當的行為」、「不適當的語言」。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分析,並在教學結束後,請個案、導師及同儕填寫回饋單,以作為本研究社會效度分析之依據。研究結果如下: ㄧ、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過分親密的行為」,在維持期有保留的效果。 二、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不適當的行為」,教學褪除後,維持期仍有效果但不穩定。 三、運用社會性故事教學的介入,能改善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不適當的語言」,在維持期有保留的效果。但實驗結果可能受共變的影響,其效果需慎重解釋。 四、透過教學實驗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發現個案、個案導師及同儕對社會性故事教學的結果有正向的認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建議。Item 電腦劇本編寫策略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2013) 鄭惠文; Hui-Wen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對於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能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自變項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依變項為社會互動行為次數,所設定的社會互動標的行為共有三種,分別為合作行為、與人聊天及遵守遊戲規則。以二名國小亞斯伯格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基限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之實驗處理。本研究中以1位亞斯伯格症兒童搭配3位一般兒童為原則,性別以2男2女為原則。資料蒐集方式以攝影機拍攝方式,並記錄各社會互動行為在每個行為樣本中出現的次數,蒐集到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時間序列C統計及效果值加以分析,同時並輔以其他觀察資料分析及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顯著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行為的次數; (二)社會互動行為在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褪除後亦能維持; (三)透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促進參與課程的同儕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及協助; (四)家長及教師均認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能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研究並針對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提供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Item 從發現典範探討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2016) 莫少依; Mo, Shao-I本研究以輕症自閉症青少年在社會互動的進步現象為目標,擱置以往聚焦於個體能力缺陷觀點,採用發現典範來考察其社會互動現象,整體性地揭示輕症自閉症者的互動行為。本研究招募四位育有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母親進行其孩子社會互動的長期觀察訪談,並以現象學方法分析訪談逐字稿,從而獲得對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社會互動進步表現的普遍結構描述。研究結果指出,「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之普遍結構」包括五項主題,分別為:「依循著道理或軌道化的行為表現樣態」、「在溝通行動中沒有出現可以修飾行為的反饋作用」、「特定興趣領域的形成有助於溝通現象的出現」、「溝通時的語用影響取決於他人的知覺立場與反應」、以及「不激起道理對立的順應他人行為」五項主題。這五項主題不應分別來看,而是共同構成一個關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進步現象」之整體。除了回答研究問題外,本研究可以貢獻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研究的概念反思,以及有助於實務工作者設計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教育訓練計劃。最後,本研究結果有助於對大眾提出這樣的倡議: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是相互了解與相互改善的過程,如果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之人可以投入此一過程,而非僅僅只是將互動問題歸究於輕症自閉症者本身的困難,則將更有利於後者的社會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