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位視障者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2014) 沈詩維; Sim Shi Wei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深入探究一位視覺障礙者的人際互動網絡、影響他與人互動的因素、互動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及其因應與調適策略,藉以了解視覺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主要的人際互動網絡由家人與在學校認識的人組成,以視障者佔大多數。 二、在與明眼人互動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比較會受到視障以及因視障引起的心理因素影響;在與視障者互動的時候,則受到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影響。 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依序為父母關係失和、金錢問題、感情與朋友關係問題。研究參與者嘗試化解家庭危機但情況持續惡化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金錢問題藉由省吃儉用、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感情與朋友關係遇到困境的時候,研究參與者會針對問題做修正,但效果不彰的時候,則會恢復原形。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人員、相關實務工作者、家長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智能障礙學生大學升學之路探究(2013) 胡曼莉; Hu, Man-Li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領有智能障礙輕度手冊的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從決定升學到進入大學間的轉銜過程與心理歷程。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共為期一年。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1. 研究參與者的父母希望能藉由大學環境,讓研究參與者能有更多嘗試的機會,最終的目的為期盼研究參與者能學習獨立生活。 2. 研究參與者進入大學就讀乃聽從父母的安排,自己並沒有特別喜歡或排斥的想法。 3. 研究參與者雖然表達出想要念大學的想法,但在準備升學的過程中均聽任家人的安排,抱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 4. 研究參與者在進入大學後,最感到困難的面向分別為學業及人際問題,也曾因此多次萌生想要休學的念頭。 5. 實際觀察研究參與者在大學的三餐自理、住宿生活、日常交通及平時的休閒活動後發現:經過室友的協助與自己的摸索和適應,能適應無虞。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議題,對學校教育人員、智能障礙學生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學生眼中的資源班─三名國中學生的經驗故事(2007) 邱筑君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三名接受資源班服務的國中學生有關資源班的經驗與感受。資料蒐集為期約七個月,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資料的蒐集等方式,和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學生和資源班交會的故事,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資源班老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影響學生對資源班的喜惡。 二、從進入資源班開始,學生經歷了一連串的被決定事件,老師和家長代為決定的結果造成學生對自身事務的漠然或隱隱反彈。 三、學生感受到的資源班學習成效是模糊的;課程內容的差異和成績考核的調整,使學生感受到兩頭適應的困擾。 四、資源班區隔出校園裡的異群體,學生經歷到身分的標記,也經歷到在同儕間地位的降低或疏離。 五、在人境互動的經驗裡,學生看見自己的缺陷,卻看不見自己的價值。 整體而言,老師的對待、學習的成效、以及同儕的關係形構了學生在校園裡的融入感以及對自我的掌控感和價值感。身為教師,尤應省視自我看待學生的觀點以及傾聽學生心裡的聲音,並在教學之外,致力促進學生的融入和自主。Item 當個一人和障礙相遇~兩名國三學生的障礙經驗敘說(2007) 曾格妮本研究以兩位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他們分別被鑑定為學習障礙以及智能障礙學生。採敘事研究方法,主要透過訪談、輔以觀察及相關文件蒐集方式,探究特殊學生的障礙經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兩位學生的敘說脈絡,再進一步提出其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兩名學生在被確實鑑定為障礙學生以前,就因為能力的限制受到排斥、以及資源的剝奪。 二、被鑑定為障礙者以後,他們接受特殊教育服務,並且接收到師長、同儕各方對「障礙」的評價。 三、普通班老師、及同儕對「障礙」多持貶低態度,和特教專業對「障礙」的詮釋不同。 四、國中階段,同儕對「障礙」的評價,影響學生對己身障礙的觀感,使他們多方排斥、抗拒標籤,甚至抗拒特殊教育服務。 五、特殊教育服務確實幫助了障礙學生,但專業人員認定的需求和學生意願若產生落差,學生會因此對自己的障礙獲得較少的控制感、自主感。 整體而言,障礙學生能夠察覺自己的能力限制,以及周遭對他們「障礙」的貶低態度。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陪伴,去學習如何正向地統整他們的障礙經驗,讓障礙對自己生活的限制變少。Item 大學全盲畢業生就業轉銜需求之研究(2007) 吳佳蒨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訪談三位全盲大學畢業生及八位影響其就業轉銜的重要人士,探究全盲大學畢業生之就業轉銜需求。以下說明本研究的結論。 本研究發現,刻板印象經常是影響就業目標的設定,甚至左右就業轉銜歷程的發展。在就業轉銜歷程中,研究參與者在工作、交通及休閒活動等三方面產生就業轉銜需求及因應。在工作方面,能否找到工作,與研究參與者之求職態度與方法,及雇主用人之偏好有極大的關係;培養工作技能的關鍵在於以自我決策之人格特質來運用環境資源;能否獲得職務再設計服務的重要因素是提早進行職務再設計之服務、主管同事或朋友的協助,及自己對職務再設計的瞭解或提出適當職務再設計的方式。在交通方面,他們需要學習定向與行動技能,居住於鄉村者更需要公車服務。在休閒活動方面,研究參與者運用良好的人際關係從事多樣的休閒活動,以調劑就業生活。此外,本研究亦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學者提出建議。Item 他們是社會人嗎?—兩名啟智學校畢業青年的生活樣貌(2005) 吳冠穎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兩名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樣貌。資料蒐集是透過觀察和訪談的方式,與16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共為期七個月。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兩位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脈絡,再進一步提出其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工作不但讓青年成為一個生產者,增加經濟和生活的獨立,更是拓展社交網絡的重要媒介,使生活變得有意義。 二、家長對於子女的關愛和協助,可能是促進他們融合的推力,但是過度擔心和保護,反而形成智能障礙青年融入社會的拉力。 三、他人對於「智能障礙」的刻板印象,可能刻意或不經意地形成工作、友誼的柵欄,阻絕了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的機會。 四、智能障礙青年藉由人際互動的經驗形成自我概念和評價。 五、智能障礙青年如能獲得更多參與和扮演各種角色的機會,並得到更多社會支持,就更能融入社會。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青年的生活深受「關係」的影響。各種社會關係中是否給予青年參與的機會和支持,將會建構成不一樣的生活樣貌。換言之,他們所經驗到的生活品質因社會支持和參與的機會而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