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動身、啟程,國小與國中交錯的生活-一位參與加速制亞斯伯格資優生的學校適應
    (2008) 羅祥妤; Hsiang-Yu Lo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探討一位國小四年級亞斯伯格症資優生(化名小探),以加速制當中「提早選修高一層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方案,到國一接受生物科學習的學校生活樣貌。歷時十九個月的陪伴與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2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相關資料。 經過資料的分析與理解,研究者將小探提早選修的學校生活區分成國中端與國小端的學習,根據小探在國中端的學習體驗依序分為「積極蜜月期」、「熟悉表現期」、「疲倦脫序期」及「摸索調整期」四個階段,國小端也分別在學習與人際互動兩個向度上出現改變。接著提出研究結果與發現:(一)小探到國中上課後,提升自我實現與參與團體課程的學習動機。(二)透過小探在國中上課,重新檢視及再訓練基本學習能力與策略。(三)國中課程進行的時間短暫,且礙於其實施目的,教師難以解決及促進小探與國中同儕的人際發展,甚至出現每況愈下的結果。(四)藉由小探到國中上課,在國小同儕心中形成正向觀感,進而提升其國小人際互動的品質。(五)小探在提早選修過程中,接受來自國中與國小行政、教師的支持,及家人和兩端同儕的協助。(六)小探的資優特質因為行為干擾而被消極否定,導致教師對於身障資優生的要求缺乏信心。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不同智力亞斯柏格症國中生之過度激動特質探究
    (2013) 王瑋璘; Wei-Li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階段資優智力與一般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訪談,先以70名臺北市與高雄市亞斯柏格症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並依據調查結果進一步訪談四名具較多過度激動特質學生之母親。主要研究工具為「我的特質量表II」,所得資料藉著平均數、獨立樣本t考驗,輔以訪談進行分析,據此瞭解亞斯柏格症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表現、與一般學生之差異及對其日常生活之影響。歸納結論如下: 一、不同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在過度激動特質之表現情形 (一)在過度激動特質十個分量表中,資優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在「智能激動與完美主義」特質上顯著高於一般智力亞斯柏格症學生。 (二)整體AS除在「情緒變異性」特質之平均數得分顯著高於一般男生外,另在「心理激動、生理激動、感官愉悅、智能激動、想像力、創造力與同理心」等七種特質則相對較低。 二、具過度激動特質亞斯柏格症學生之訪談內容 (一)「心理激動、感官愉悅、智能激動、創造力和想像力」特質能為學生帶來正向的影響;但「生理激動、感官敏銳、完美主義與情緒變異性」特質則會造成人際衝突、情緒起伏等負向影響。 (二)母親較不易觀察出學生具「想像力、生理激動與情緒變異性」等三種過度激動特質。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電腦劇本編寫策略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之成效
    (2013) 鄭惠文; Hui-Wen 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對於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能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自變項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依變項為社會互動行為次數,所設定的社會互動標的行為共有三種,分別為合作行為、與人聊天及遵守遊戲規則。以二名國小亞斯伯格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基限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之實驗處理。本研究中以1位亞斯伯格症兒童搭配3位一般兒童為原則,性別以2男2女為原則。資料蒐集方式以攝影機拍攝方式,並記錄各社會互動行為在每個行為樣本中出現的次數,蒐集到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時間序列C統計及效果值加以分析,同時並輔以其他觀察資料分析及社會效度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顯著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社會互動行為的次數; (二)社會互動行為在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褪除後亦能維持; (三)透過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促進參與課程的同儕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及協助; (四)家長及教師均認為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能增進國小亞斯伯格兒童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研究並針對電腦化劇本編寫策略提供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