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動身、啟程,國小與國中交錯的生活-一位參與加速制亞斯伯格資優生的學校適應
    (2008) 羅祥妤; Hsiang-Yu Lo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探討一位國小四年級亞斯伯格症資優生(化名小探),以加速制當中「提早選修高一層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方案,到國一接受生物科學習的學校生活樣貌。歷時十九個月的陪伴與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2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相關資料。 經過資料的分析與理解,研究者將小探提早選修的學校生活區分成國中端與國小端的學習,根據小探在國中端的學習體驗依序分為「積極蜜月期」、「熟悉表現期」、「疲倦脫序期」及「摸索調整期」四個階段,國小端也分別在學習與人際互動兩個向度上出現改變。接著提出研究結果與發現:(一)小探到國中上課後,提升自我實現與參與團體課程的學習動機。(二)透過小探在國中上課,重新檢視及再訓練基本學習能力與策略。(三)國中課程進行的時間短暫,且礙於其實施目的,教師難以解決及促進小探與國中同儕的人際發展,甚至出現每況愈下的結果。(四)藉由小探到國中上課,在國小同儕心中形成正向觀感,進而提升其國小人際互動的品質。(五)小探在提早選修過程中,接受來自國中與國小行政、教師的支持,及家人和兩端同儕的協助。(六)小探的資優特質因為行為干擾而被消極否定,導致教師對於身障資優生的要求缺乏信心。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揚帆,航向大學新生活---亞斯伯格青年之個案研究
    (2007) 何北音; Ho-Pei-Yi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深入探討一位亞斯伯格症青年(小雅)的大學新生活樣貌。歷時七個月的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1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蒐集相關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首先分從學業學習、課外活動、人際友伴、生活知能四個向度,呈現小雅大學新生活樣貌。再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六項議題:(一)亞斯伯格症障礙特質對小雅大學生活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際層面。(二)小雅大學後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其人際開放性、學習責任感和生活獨立性的提升,以及對個人外表的重視。(三)小雅大學新生活的愉快經驗,體現於活躍且不斷精進的學習歷程、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親密的友伴經驗,以及饒負趣味的校園生活中。(四)在大學新生活中,小雅自覺學業學習乃最為困難的部分。而面對這些困阻,小雅多能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為因應。(五)小雅在大學環境中所獲支持,除了校方依法編組之輔導小組,提供障礙補償與因應之「正式支持資源」外,尚有由家人、友伴等人所形成之「非正式支持資源」,為小雅帶來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支持力量。(六)關於障礙的揭露,不同的揭露時機與揭露者-揭露對象關係,將帶來不同的揭露結果。最後,基於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未來研究與相關實務工作可行之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心智圖法語文課程方案對提升國中泛自閉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成效研究
    (2011) 張沛語; CHANG PEI 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智圖語文課程方案對國中泛自閉症學生繪圖學習與閱讀理解成效。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台北市立國民中學八年級泛自閉症學生,以單一受試法跨行為多試探實驗設計進行心智圖教學。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心智圖法語文課程方案;依變項為心智繪圖測驗結果及閱讀理解表現。研究者分別以閱讀理解測驗及心智圖測驗,以及學習後問卷,分析實驗教學介入後受試者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及學生的接受度。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試學生經過心智圖教學法後,在繪製心智圖測驗成績有明顯進步表示心智圖教學法對國中泛自閉症學生在繪製心智繪圖測驗的表現 有立即而明顯的介入效果。 二、受試學生經過心智圖教學法後,在閱讀理解測驗成績有進步趨勢,顯示心智圖教學法對國中泛自閉症學生在閱讀理解測驗的表現有立即的介入成效,但在省思文本形式、省思文本內容以及發展詮釋部 份對於泛自閉症學生之成效不顯著。 三、受試者一致表示心智圖法是一種有助於摘要重點與記憶理解的學習策略,並願意繼續運用心智圖法至其他學科學習之中。
  • Item
    輕度自閉症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相關研究
    (2014) 林怡汝; Yi-Ju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輕度自閉症青少年在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的現況、差異性與兩者的關聯預測情形。研究者以119位國中、高中職的輕度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工具為「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二版」及「多元智能量表乙、丙式」,所得資料以統計方法之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討論,主要發現如下: 一、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看法由高至低依序為:學業、生理、家庭、倫理道德、心理、社會;多元智能由高至低依序為:自然、空間、數學、存在、語文、內省、音樂、動覺、人際。 二、輕度自閉症青少年對學業自我的看法,會隨年齡增長呈現下滑趨勢;其他層面與整體自我概念則無差異。 三、輕度自閉症青少年對學業自我的看法,高智商組顯著優於中智商組;其他層面與整體自我概念則無差異。 四、輕度自閉症青少年對生理、家庭、社會與整體自我的看法,均為雙親組顯著高於其他組;其他層面則無差異。 五、輕度自閉症青少年對各層面與整體自我的看法,不因家庭社經地位與安置型態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語文與數學智能,會隨年段提升而有降低趨勢;其他智能並無差異。 七、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語文與音樂智能,均為高智商組顯著優於中智商組;其他智能則無差異。 八、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音樂智能,接受特教支援服務組顯著優於資源班上課組;其他智能則無差異。 九、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多元智能,不因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狀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十、輕度自閉症青少年的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之間,大多有顯著中度或低度正相關,惟存在智能與自我概念間較無明顯關聯性。此外,內省智能具有顯著預測力,即內省智能越高,越能給予整體自我較正面評價,自我概念表現也越發良好。
  • Item
    台北縣市國小亞斯伯格學童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調查研究
    (2007) 陳慧萍
    摘要 本研究以了解台北縣市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生背景、學校背景、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統的提供狀況,以及任教亞斯伯格症學生教師及家長之困擾為目的。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的方式進行,主要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的「台北縣市國小普通班亞斯伯格症學童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現況調查表」分為教師版和家長版兩種,及「台北縣市國小普通班亞斯伯格症學生學校適應之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教師和家長用。由教師填答的回收問卷共計 23 份,由家長填答的回收問卷共計 24份,其中有21份是相同個案,就問卷結果選取教師和家長各6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綜合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背景:學生在特殊行為的表現上,約九成的學生有特殊行為,其中以容易焦躁、易怒、注意力缺陷、喃喃自語四項比率最高。在較突出表現上,教師和家長均認為在記憶和繪畫有突出表現。 二、學校背景:擔任普通班亞斯伯格學童的級任老師,年資五年以上者最多有七成四,有八成七曾接受特教專業智能,其中以接受短期研習者最多約有三成,有七成左右的老師曾教過特殊兒童。 三、學校適應:在整體適應上,五成五教師認為他們的整體適應狀況尚可,適應良好的有三成,學校適應較好的項目是班級常規,較差的項目是人際互動和特殊行為,其他項目的適應大都在尚可的情況。七成的家長認為整體適應狀況尚可,學校適應較好的項目是班級常規,較差的項目是人際互動和特殊行為,其他項目的適應大都在尚可的情況。教師和家長的看法一致。 四、支持系統: (一)學校提供給老師的支持系統 教師高度需要的支持系統有四項,需要的有四項,此八項教師均認為提供不佳。 (二)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支持系統 教師認為學生高度需要的有七項,感覺有提供的有五項,提供不佳的有二項。家長認為學生高度需要的有十項,感覺有提供的有三項,提供不佳的有七項。教師和家長皆認為高度需求的項目為:「學校能提供必要的諮詢與協助」、「級任教師會和家長討論他的問題共謀解決之道」、「級任老師接納他的意願高」、「級任教師會發掘他的優勢能力並提供發展的機會」、「級任教師會善用他的優勢能力幫助同儕,並得到同儕的尊重」、「級任教師在下課時會陪他玩或聊天」、「級任教師會安排他參與各項活動並提供適當協助」,其中教師和家長共同認為有提供的項目為: 「級任教師會和家長討論他的問題共謀解決之道」、「級任老師接納他的意願高」三項。教師和家長均認為提供不佳的項目為:「學校能提供必要的諮詢與協助」、「級任教師在下課時會陪他玩或聊天」。 五、教師及家長的困擾: 大部分教師在各方面的困擾程度並不大,只有會因處理他和「同儕的相處」而困擾達到二成外,其餘皆在一成或以下,家長最大的困擾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和「人際互動」各有六成,四成會因孩子的「特殊行為」和「常規適應」而困擾。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學校行政單位、級任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關鍵詞:亞斯伯格症、學校適應、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