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創造思考能力成效之研究
    (2022) 蔡孟娟; Tsai, Meng-Jy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成效。研究者採單一受試研究法撤回設計(A-B-A設計),以台灣專利蜂巢鳩尾積木為教學工具,對三名學前特教班之本研究旨在探討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成效。研究者採單一受試研究法撤回設計(A-B-A設計),以台灣專利蜂巢鳩尾積木為教學工具,對三名學前特教班之特殊需求幼兒進行為期八週之實驗教學。自變項為積木建構方案,依變項分別為改變造型、改變空間、建構獨立造型及作品表現,並以幼兒興趣與優勢調查表、自編幼兒作品檢核表、自編創造力課程評量以及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前後測結果,與蒐集受試者於各階段之行為表現,分析量化及質性資料,以曲線圖分析、視覺分析、C統計及後設分析(超越中數的比率),分析創造思考能力之成效;研究中創造力課程評量與標準化前後測結果為正向的變化,呈現幼兒間內在差異之情形,但無法直接解釋特殊需求幼兒有創造力;研究結束後請家長與教師填寫教學回饋表,以建立本研究之社會效度。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改變造型、建構獨立造型與作品表現具立即成效,且改變空間部分具立即成效。二、「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建構獨立造型與作品表現具維持成效,且改變造型與改變空間部分具維持成效。三、「積木建構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創造思考能力具有社會效度。
  • Item
    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經驗之探討
    (2016) 卓美婷; Cho, Mei-Ting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訪談二名研究參與者,以探究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歷程的經驗與其心路歷程。在文本分析上採用時間序的方式編排主題,以了解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悲喜交加的教養歷程。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在寄養安置前期─探索階段:在特殊需求兒童的安置初期,「家人支援程度」與「安置對象負荷度」是造成寄養父母是寄養安置初期心理壓力的重要因素;而寄養父母認為「觀察」特殊需求兒童不只是表面的觀看,而需要透過各種情境與方式,以更真實的了解特殊兒童的全貌。 二、寄養安置中期─調適階段:在特殊需求兒童教養方面,寄養父母能調適自我情緒,並能依循「特殊需求兒童的個別情形」調整教養方式與步伐;在寄養父母自我調適方面,影響其順利調適的相關因素可歸納為具有內控歸因的心理特質、以正向觀點定義處境、對特殊兒童抱持合理期待、擁有充足的相關專業能力,以及適時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等五項因素。 三、結束寄養安置─分離階段:寄養父母離情干擾受三項因素所影響,分別為「特殊兒童的年齡」、「對寄養父母的稱呼」,及「連結緊密或特別投契的特殊兒童」。 四、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的經驗帶給寄養父母正向的意義,寄養父母從中獲得自我肯定與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寄養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相關議題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寄養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