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無聲世界的有聲經驗:當PDA與聽障學生在職場相遇
    (2010) 陳春秀; Chen, Chun-Hsiu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位重度聽覺障礙無口語能力的學生在實習職場使用PDA溝通輔具的溝通經驗。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藉由溝通技能檢核、PDA使用狀況評估表、問卷、訪談及職場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運用輔助溝通系統(AAC)教學策略,透過PDA溝通輔具介入,探究個案於實習職場使用PDA溝通輔具之溝通經驗及類化效果,研究發現: 一、運用AAC教學策略。能增進個案使用PDA溝通輔具與外界溝通。 二、PDA溝通輔具介入,能增進個案與職場有關的溝通表達。 三、個案學習使用PDA溝通輔具過程,歷經摸索期、熟悉期、穩定期及持續期等四個階段。 四、使用PDA溝通輔具,能增進個案獨立自主的機會。 五、PDA除溝通輔具功能外也成為個案休閒活動的工具之一。
  • Item
    園藝課程對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行為問題行動研究的成效探究
    (2014) 彭志偉; Wei-Chih Peng
    本研究藉由園藝課程的規劃與執行,嘗試對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行為問題的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對象為某縣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二年級5名學生,實施10週,每週2節課,共10個單元的園藝課程,課堂上採取錄影的方式、教學省思日誌、訪談相關教師等方式來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在行動初期發現以味覺體驗能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運用多媒體的教材讓學生專注;在行動中期適時的調整教具使其操作更簡便,及讓學生對課程有所期待保持著好奇心;最後在行動後期運用多感官刺激、工作分析的方法,適時依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整教材教法後,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降低行為問題發生的次數。 從上述可知,適合學生能力現況的園藝課程設計順序安排宜要先了解學生本身學習的上的優勢、多感官刺激園藝活動來提升學習成效、以植物為媒介能舒緩情緒營造安全感的氛圍、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教材 ,讓學生在課堂上行為問題確實有明顯的改善,學習成效也增加許多。5位學生的導師也給予研究者正向的回饋。 未來研究建議事先了解學生感官學習之優勢,使學生學習更有成效 ,融入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從照顧植物過程中,瞭解生命的可貴。
  • Item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中資源班學生閱讀成效之行動研究
    (2014) 葉淑欣; YEH, Shu-Hsin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探討實施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閱讀課中,教師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並且透過此教學策略的實施,瞭解國中資源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成效,以及學習反應。 研究採取行動研究,受試者為國中資源班學生,共八位。進行為期十六週,共四十八節課的教學。研究者透過學習單、觀察記錄、省思札記、訪談記錄、自編閱讀理解測驗與學生學習反應調查表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施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閱讀課中,教師所面臨的困境為:1.組別難以獨立完成練習。2.答題反應較僵化。3.容易忘記活動規則。4.核對答案判斷能力不足。5.各組反應時間差異大。6.部分組員易因精神與情緒影響表現。7.組員不易固定。8.教室空間太小,會互相干擾。依據以上的困境,其因應策略為:1.教師需隨時協助與檢視各組進行情形。2.活動設計需有結構與提示。3.教師需於活動時提醒規則,並於課後給予錯誤的組別校正。4.教師需先批改學習單,於課程中協助。5.適時調整各組活動流程。6.隨時關心組員,並給予協助。7.教師宜依據出席者適當分配組員。8.選擇較大空間的教室。 二、透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教學後,國中資源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整體上有進步。不論在「瞭解文章的基本事實」和「抽取文章的重點大意」,以及「推論」和「分析與比較」的能力,皆有提升。 三、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教學後,國中資源班學生對同儕學習策略於閱讀課的看法,以及對閱讀的態度,整體是正向的反應。
  • Item
    教練訓練模式於幼兒園融合情境實施之行動研究
    (2018) 張家瑞; Chang, Chia-Jui
    本研究旨在幼兒園融合情境中實施教練訓練模式,協助學前普通教師增加其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以面對融合情境中的挑戰及增進特殊需求幼兒的參與和學習。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三位學前普通教師、一位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一位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長等人為研究參與者。在行動研究修正的循環下,研究者與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三位學前普通教師共同經歷了為期一學期的教練訓練。特殊需求幼兒家長則是以第三者的觀點,提供本研究重要的相關訊息及回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教練訓練模式有效促進學前普通教師的特教專業知能發展。關係建立階段,為未來合作關係奠基,工作坊則協助教師強化並獲得靜態的專業知能。透過初始計畫階段,讓團隊成員能系統化地規劃行動計畫。正式行動階段,透過教練訓練中五個要素的循環,教師們動態地獲得專業知能。評鑑成效階段,確認了教師們達成專業知能發展的目標。 二、學前普通教師在專業知能發展的歷程中,在各面向有不等的正向改變。教師們從缺乏教學策略及課程調整者,轉變為具備特教專業知能者,融合信念上也有所改變。教師們亦跳脫被動地接收策略,成為自信、主動、預防性的問題解決者。不同個性、背景的教師,呈現出不同的專業發展樣貌。相互間討論的增加,讓經驗堆疊出集體效能。最終解決了融合上的困境,提升了融合班級經營的能力。 三、在學前普通教師專業知能成長後,特殊需求幼兒在各方面的參與和學習亦有相當大的改變和進步。除了能高度地參與團體活動、順利地於活動間轉銜外,幼兒亦能獨立自主地完成日常例行工作。幼兒能將目標行為類化至其他的情境和對象,亦帶動了非目標行為能力的提升。 四、在實施教練訓練後,研究者本身亦從研究中有所獲益及成長。研究者透過反思解決了所遭遇的考驗,但亦有困境未能完全有效解決。平等的夥伴關係有助於教練訓練之實施,但主要取決於研究者的經營。研究者在教練訓練的實施過程,獲得了寶貴的實務經驗,亦提升了自身在執行行動研究上的能力。 五、本研究依據現場問題與文獻的指引,歷經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的執行,在行動過程中,逐步修正並發展出適切的教練訓練模式運作流程。 最後,本研究就未盡完善之處說明研究限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練訓練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之方向。
  • Item
    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教學策略之探討
    (2017) 王尹貞; Wang, Yin-Chen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的教學策略,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以改善其口語敘事的能力並了解口語敘事教學的實施成效。研究者透過教學的行動、調整與反思,並蒐集學童回饋、教師觀察、研究者反省札記等多樣資料進行分析探討。 本研究先以四年級學童國語課本教材為依據,設計口語敘事課程延伸活動,運用不同包括:口語提示、視覺提示、心智圖策略、多媒體教學、繪本交互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創意思考教學法、故事結構教學法、角色扮演等九種不同視聽線索與肢體動作引導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情緒的表達與感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教學歷程來提升學童口語敘事能力,並讓教學更生動活潑。 從學生的回饋與訪談可得知,透過口語敘事課程中課文語詞語彙的解釋、教學策略引導及問題討論的過程,能協助學生完整清楚表達自己的經驗想法,並學習欣賞及給予同儕正面回饋,整體語言發展表現由「差」進步到「普通」,能有效改善過去學生口語敘事能力片斷零散且缺乏情意心得的分享的情況,並能激發學生個人口語表達的創造力,提升自信心與自我潛能的發揮。 有關敎師專業成長與省思,從教學現場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能增進自我覺察與提升教學省思的能力,精進教學實務經驗。最後,研究結論與建議將提供未來從事口語敘事教學與研究者實質性的參考。 關鍵詞:口語敘事、學習障礙、行動研究、教學策略
  • Item
    同儕介入方案對增進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
    (2016) 董姵彣; Tung, P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儕介入方案對於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一位國中七年級輕度自閉症學生及六名班級中的一般同儕為主要研究參與者,擬定合適的同儕夥伴介入方案後,透過行動中循環修正的歷程,增進輕度自閉症學生在溝通技巧、求助技巧,以及多元性別互動技巧上的表現。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輕度自閉症學生在同儕介入方案的實施後,溝通技巧、求助技巧及多元性別互動技巧皆有不等程度的改善。 二、在國中階段實施同儕介入方案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進行同儕介入方案前,依適當標準挑選多名不同性別之同儕有助於介入的實施。 (二)進行同儕介入方案前,安排適當的同儕訓練課程能提升同儕的能力,增進同儕對介入對象的了解。訓練課程中安排角色扮演的演練活動對介入的實施亦有所幫助。 (三)開始進行同儕介入後,持續安排同儕固定時間針對介入方案進行討論活動可監控介入成效,並提供同儕適當協助。 (四)研究者應提供同儕足夠的正向支持,若有必要,提供實質增強亦可維持同儕參與的動機。 最後,研究者依研究結果對現場教育人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