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2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與人際關係之研究(2024) 曾凱婕; Tseng, Kai-Jie為探究國中資優生的情緒形態與人際關係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本研究對110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語文資優班與數理資優班的335學生做問卷調查。研究工具為有兩項:「國中學生情緒形態量表」與「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資料處理以統計軟體IBM SPSS Statistics 23.0進行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K-means集群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的國中資優生的「社會直覺」、「情境敏感度」及「注意力」達顯著差異。二、不同年級的國中資優生的「情境敏感度」與「自我覺識」達顯著差異。三、不同資優類別的國中資優生在「情境敏感度」上達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的國中資優生在「人際關係總分」、「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需求」與「人際互動」上達顯著差異。五、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可分為三集群。六、國中資優生情緒形態之「社會直覺」與國中人際關係之「人際困擾」達顯著之負相關。Item 以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理論分析並建構資優生之情緒困擾經歷與復原力模式(2023) 藍珮瑜; Lan, Pei-Yu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生情緒困擾的復原歷程、影響因子、自我調節策略與復原力模式。研究方法以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理論為基礎,採個案研究取向的混合研究方法,透過訪談來了解資優生情緒困擾復原歷程,接著運用量化方法分析復原力影響因子、自我調節策略對於復原力系統的影響,最後建構出資優生的情緒困擾復原力模式。研究結果第一部分呈現復原力網絡系統的描述變項,第二部分為個案的生命故事與復原力網絡系統,第三部分綜合前述結果建構出資優生的復原力模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 資優生的情緒困擾復原歷程可分為探索、高速運轉、發病、恢復四個階段。 二、 資優生復原力影響因子的來源有自我、家庭、朋友、同學、老師、醫療、信仰、學校、工作、環境。這些因子對復原力的保護或威脅程度受到資優特質、因子交互作用以及情境的影響而改變。 三、 資優生復原歷程中有六種不同的調節策略:產生「行動或策略」以減少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產生「行動或策略」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目的、轉變「觀點或詮釋」以減少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啟動「自我檢討」的調節策略、形成「情境認知」的調節策略、形成「自我覺察」的調節策略。網絡分析中社區發現演算法的歸納結果顯示資優生自我調節策略的組合能夠解釋各階段驅動復原的認知機制。 四、 資優生的復原力模式為透過自我調節減少認知落差重建平衡,其中復原力系統的四種狀態恰好對應非正向統整理論的情意發展階段。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之建議如下:1. 營造容許犯錯的學習環境,訂定有彈性的個人目標。2. 學習壓力調適與主動求助,強調心理衛生的重要性。3. 教師突破資優或身障標籤,強化校園三級輔導機制。4. 傾聽資優生的困擾與感受,給予支持、同理與陪伴。Item 高中資優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探究-兼探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2022) 高瑋; Kao, Wei高中資優學生若能保有良好的同儕關係,對個人有樂觀、正向的自我評價,且能瞭解及適切的應用其自身人格特質,便能提升自己的幸福快樂感受來因應社會外在的壓力,且能妥善地克服困難,以其順利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高中教育階段不同變項的資優生在同儕關係、幸福感及人格特質的現況與差異;其同儕關係對幸福感的預測力;及人格特質在同儕關係對幸福感之調節效果。研究樣本取自全臺灣北、中、南各地區,共900位高中資優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同儕關係量表」、「極短版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及「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同儕關係的部分,女性資優生的整體情形顯著高於男性;在整體幸福感的部分,男性資優生顯著高於女性;整體人格特質:神經質、友善性、謹慎性上女性皆顯著高於男性;不同年級在各量表上皆無顯著差異;語文資優類別之資優生在人格特質上,僅神經質高於數理資優班之學生;而北中南不同地區的差異情形,南區的整體同儕關係最佳,中區的整體幸福感情形最佳,不同區域分析為北區最為神經質、南區最為友善性與謹慎性。 二、同儕關係與幸福感呈顯著,存在著正的中度相關。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呈顯著,存在著正的低度相關。而人格特質與同儕關係呈顯著,存在著中度相關。 三、整體同儕關係及其友誼與社交焦慮兩構面皆能有效預測整體幸福感,其兩者皆對整體幸福感的預測擁有最佳的解釋力。 四、整體人格特質在同儕關係對幸福感之調節效果確實存在,其包含了外向性、神經質、開放性、謹慎性共四個人格特質皆具有顯著的解釋力,但唯獨友善性無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在未來研究與教育實務方面上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同儕關係、幸福感、人格特質、資優生Item 「ATDE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國小資優生之創造力與創作表現之研究(2023) 許竣理; Hsu, Chun-Li數位設計課程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進而引導學生多元的創造力與創意發想。本研究希望透過教學改變,藉由數位設計與分享資源,啟發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本研究主要在探討「 ATDE 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資優生創造力表現之影響。研究者服務於金門,相對於大都市的孩子,他們的資源是較為缺少的,利用科技縮短城鄉差距,這是身為離島資優教師的責任以及教學重點。由於適合國小的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目前尚無前例可參考,因此研究者設計了一學期32周五個階段的數位設計課程教學,以了解資優生的學習情況及改變歷程。由於研究對象有限,只有12個學生,所以希望藉由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兩種資料,能夠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問題。量化資料主要依據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前、後測、創意繪圖作品前、後測與實驗教學完畢3D作品,資料以專家共識評量、各組互評的方式呈現,量化資料分析後經過平均數的比較、t 考驗與描述性統計分析,以作為學習歷程的分析參考,也是質性資料的客觀依據。質性資料蒐集主要包括:各階段學生作品、各階段學習評量、學生訪談、助理教師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六大類,蒐集到的資料經過三角校正以提高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結論有三: 一、實施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後,學童在創造力表現有明顯不同,提升了學童流暢力、獨創力、精密力等各項創造力。 二、融入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策略,學童於課堂的表現是正向且有所進步的,在教學活動時有著高度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亦趨向正向積極,懂得發揮團結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與自我不同的見解,並欣賞別人的想法。 三、接受「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設計」課程之資優班學生進行作品設計,能激發更多學習回饋,且能刺激學生作品的獨創性。 從研究結論來看,本課程設計教學有助於資優生創作力的具體表現。希望本研究能作為未來數位設計與創作力課程教學的研究參考。Item 参與加速制加拿大青少年資優生之心理適應經驗探討(2021) 王心怡; Wang, Hsin-Yi本研究以參與溫哥華教育局與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合作的二年間完成五年中學課程,16歲以前即進入UBC就讀的大學轉銜教育計畫(University Transition Program, UTP)中的12名15-16歲學生為例,採增強版關鍵事件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瞭解參與UTP加速制學習的資優生,在二年中關於心理適應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經整理歸納,結果如下: 資料分析得出助益事件分為15類,阻礙事件分為9類。這些類別進一步分為四個主要領域: 1.個人內在過程(領域I)中,動機足夠的跳級資優生,面對因為跳級而產生的學習壓力,能夠善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而因為加速的時間壓力,時間管理是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2.家庭因素(領域II),家庭氣氛多為溫暖、關懷,家人相處融洽,父母的教育背景對於資優生的課業上的幫助及生涯決定都有明顯影響性。 3.學校環境因素(領域III),UTP的加速制與人數少優點是省時且照顧到每一個人,但缺點也因為時間少、人數少,而缺乏多元探索的機會,另外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的衝擊,沖淡了華人對成績的堅持。 4.社會環境/資源(領域IV)雖然只是高中生,也無法與社會脫節,家庭的經濟、生涯選擇仍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根據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輔導老師必須了解資優生的特質和心理需求,以及影響資優生心理調適的助益因素和阻礙因素,才能夠有效協助資優生有健康的心理調適。 2.應協助資優生對自我資優特質的了解,有助於掌握自我狀態。 3.幫助資優生父母建立資優教育的正確觀念,以及父母支持團體。 4.在加速課程的規劃上應注意到因時間縮短所造成的特殊需求,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機會。 5.在社會環境應重視資優生的特殊需求,給予最適安置,以發揮其潛能。Item 內向性格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之探討(2021) 駱湘儒; Lo, Hsiang-Ju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性格、不同身分別、不同類組以及不同生理性別大學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本研究對841大學生進行調查,並以「性格量表」、「成人學習風格量表」、「學習需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差異考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內向性格資優生之學習風格與學習需求內向資優生最喜愛「組織與邏輯」之學習風格;在學習需求方面,對「獨立學習」的需求最強。內向資優生喜歡老師提供清楚的指引、有組織的課程架構、有脈絡的教學以及有程序的學習,他們也擅長利用個人經驗來幫助學習。在學習需求的部分,內向資優生則是需要安靜且獨立的學習空間以利深度思考。相對於內向資優生的學習需求,非內向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較有需求。二、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風格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組織與邏輯」與「計劃與執行」兩種學習風格皆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但在「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兩種學習風格則無顯著差異。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依賴有組織、有架構的教學及思考方式,當他們在團體討論時,需要先整理思緒才能順暢的表達。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學生在學習風格「計劃與執行」的偏好顯著高於女性學生,但在「組織與邏輯」、「創意與開放」以及「直覺」並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的學習風格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之學習需求差異情形 內向性格學生在三種學習需求「摘要與表達」、「聯想與架構」以及「獨立學習」顯著高於非內向性格學生。由結果可推論內向性格學生的學習需求是需要教師清楚的指引、透過連結過往經驗來幫助學習以及需要獨立的學習空間。 其他背景變項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摘要與表達」有顯著差異、女性學生在「摘要與表達」的學習需求顯著高於男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有些學習需求則無顯著差異,資優生與非資優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學生在「聯想與架構」及「獨立學習」等兩種學習需求並無顯著差異、文組學生與理組學生的在所有學習需求均無顯著差異。四、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教育實務的建議,首先教師須充分瞭解學生的性格特質並依據性格特質評估其學習需求。第二是提供內向性格學生有結構的學習以及獨處的空間,讓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最後教師須留意教室中安靜的學生,除了回應主動談話的學生,也須留意團體中相對安靜的學生之學習表現以及特質展現。Item 國小資優學生道德認知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之影響—兼探情緒的調節效果(2020) 洪欣妤; HUNG, SHIN-Y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的道德認知、在真實情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以及疫情下情緒的現況與差異性,並進行分析相關以及預測。研究對象為北區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使用「行為界定問題測驗」、「疫情與病患態度量表」、「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處理。茲將本研究之結果說明如下: 一、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道德認知表現 資優生與普通生無明顯差異。高年級資優生高於中年級;中、高年級普通生無明顯差異。女生道德認知皆高於男生。 二、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情緒上的表現 疫情情境下,普通生「相信」等情緒高於資優生。中年級資優生「害怕」等情緒高年級明顯;高年級普通生「期待」高於中年級。資優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而普通班男生「悲傷」之情緒高於女生。 三、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疫情與病患態度表現 疫情情境下,資優生態度高於普通生。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高於中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資優班及普通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 四、 道德認知、情緒及疫情與病患態度間的相關 對於資優生來說,道德認知和疫情與病患態度屬低度正相關;而對於普通生來說,道德認知並未和疫情與病患態度有明顯相關。而資優生及普通生的情緒與道德認知間的相關及情緒與疫情與病患態度之相關不盡相同。 五、 資優生道德認知能預測態度,情緒在道德認知和態度間不具調節效果Item 國小資優生自我引導學習與鷹架支持之研究(2011) 陳若男; CHEN, JO NAN提供資優生適性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資優教育重要的目標。安安國小在中年級實施興趣中心課程,希望能藉由學生自選主題進行探究的歷程中,提供機會讓學生的興趣深化並培養其自我引導成為終身學習者。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個案研究的方式,經由前導研究確立了興趣中心課程的可行性後,以安安國小9位三年級資優生為對象,探究其在興趣中心自我引導的學習歷程與成效,以及其間的鷹架支持。蒐集分析的文件資料包含:學習檔案、學習日誌、教學者省思手札、觀察者紀錄以及家長和學生的回饋意見。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的9位參與者在興趣中心課程選擇了與自己學習興趣一致的主題後,有7位學生展現高度的學習動機,以自己的風格進行主題的研究。不僅擴充了知識的廣度,同時也習得基本的研究技能,包括資料的蒐集與過濾、閱讀摘記的要領、發揮思考能力,提問探討及問題解決。 二、9位學生在不同歷程呈現不同自我引導能力表現。4位高自我引導能力的學生能自主安排進度並監控與調整學習。3位學生需要和其討論研究主題。進行生物觀察實驗與美勞創作的5位學生需要過程技能的指導;3位學生透過提問引導思考,擴充學習面向;2位學生則計畫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引導進行規劃。3位學生的自我監控與調整的後設認知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從旁引導、提供資源與過程的監督。 三、經研究後一年之後續追蹤研究,學生自我引導學習表現情形進步,7位學生更熟悉探究歷程,研究技能的運用更臻純熟。三年級時屬於較低自我引導表現的3位學生(S2、S5、S7), 在四年級的表現明顯的有所突破與成長,自我引導學習的層次有所提升。 四、教學者伴隨學生特質與學習任務轉換不同角色。當學生屬於高自我引導表現時,教學者較常出現「學習激勵者」嘉許學生表現。偶而出現「學習合作者」的角色,師生共同討論擴充探究的面向。當學習者屬於較低自我引導時,教學者一方面以「學習引導者」指導其如何進行探究,一方面以「過程督導者」角色,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或者以「學習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勇於探索,並適時以「資源提供者」的角色,提供學習者所需的學習資源。 五、在學生進行探究的歷程中,家長或協助學習資源準備,或傾聽研究問題、提供意見,或分享學習發現、參與學習成果發表會,是學生進行興趣中心探究的堅強後盾。 經由興趣中心的探究,不僅學生奠定了自主學習的基礎,經由師生互動以及個別輔導的過程,教學者對學生殊異的特質有更深入的覺察,是一段師生共同成長的探究旅程。Item 不同類型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過度激動特質與自閉症光譜特質之比較研究(2013) 倪慧喜; Nee Hui-hsi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類型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過度激動特質與自閉症特質以及兩者間的相關、預測。研究以全國北中南東四個區域不同類型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做為研究對象,以我的特質量表(Ⅱ)(N=855)與自閉症光譜量表(N=846)為主要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百分比、卡方檢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以及多元逐步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茲將本研究之結果說明如下: 一、 不同類別與性別受試者在我的特質量表(Ⅱ)之表現 數理與人文資優生在「智能」過度激動特質上較藝術類資優生與普通生明顯;人文資優生在「想像」與「情緒」過度激動較強烈;藝術類資優生在「情緒」過度激動較強烈,普通生則無任一過度激動特質較明顯。性別間的過度激動特質也具有差異,男生在「心理動作」較強烈;女生則在「感官」與「情緒」較明顯。 二、 不同類別與性別受試者在自閉症光譜量表之表現 整體自閉症光譜特質以數理資優生最為明顯。在「社交技巧」方面之特質人文與數理資優生都較為明顯,在「溝通」方面數理資優生又較普通生明顯。男生在「溝通」與「想像」方面特質較女生明顯。 三、 過度激動特質與自閉症光譜特質之相關 不同類型資優生與普通生兩特質間相關強度不同,但方向一致。「情緒變異性」過度激動與自閉症特質有較高的正相關;過度激動特質與「對細節的注意力」屬正相關,與「社交技巧」屬負相關。 四、 過度激動特質對自閉症光譜特質之預測 最能預測自閉症光譜特質之過度激動特質為「情緒變異性」、「想像力」、「同理心」、「生理激動」、「智能激動」、「創造力」等過度激動特質。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2015) 陳相如本研究旨在瞭解資優生家庭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歷程、執行概況,以及他們對在家自行教育施行看法與建議,並從中探討學校與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家庭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採敘事研究法,運用訪談大綱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邀請兩個曾經有在家自行教育經驗的資優生家庭,以及學校的資優班老師共同參與。在謹守研究倫理並確保信效度的準則下,透過訪談錄音以及逐字稿的謄寫,形成故事文本。在資料分析部分,研究採用Lieblich 等人(1998)所提出的敘事分析方式,先以「整體-內容」的方法來呈現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的脈絡與焦點,再以「類別-內容」的方法將跨參與者的話題進行分類與詮釋。 研究結果顯示,配合子女的特質或需要安排教育方式是資優生家庭選擇自學的重要因素,在家自行教育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配合學習者的需求來擬訂課程。其次,追求自我實現是自學家庭的起點與終點,而時間管理是首要的先決條件。最後,研究也發現,選擇自學的重要前提是「意願、目標與資源」,有意選擇此學習型態的家庭宜客觀地審視家庭條件再進行申請辦理。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