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
  • Item
    一位視障者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
    (2014) 沈詩維; Sim Shi Wei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深入探究一位視覺障礙者的人際互動網絡、影響他與人互動的因素、互動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及其因應與調適策略,藉以了解視覺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主要的人際互動網絡由家人與在學校認識的人組成,以視障者佔大多數。 二、在與明眼人互動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比較會受到視障以及因視障引起的心理因素影響;在與視障者互動的時候,則受到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影響。 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依序為父母關係失和、金錢問題、感情與朋友關係問題。研究參與者嘗試化解家庭危機但情況持續惡化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金錢問題藉由省吃儉用、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感情與朋友關係遇到困境的時候,研究參與者會針對問題做修正,但效果不彰的時候,則會恢復原形。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人員、相關實務工作者、家長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國中學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12) 謝佳真; Chia-Chen Hs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拒學學生的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法,深入探究三名長期拒學學生,其拒學歷程,以及拒學過程中,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資料蒐集為期約7個月,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三位研究參與者拒學發展歷程可分為「潛伏」、「前兆」、「初期拒學」、「慢性化/惡化」等四個階段,從「前兆」的出現到「慢性化/惡化」階段,家庭與學校不斷的提供調整、協助與輔導,以因應其拒學情形,並努力讓學生踏上返校之路。 二、 整個拒學歷程中,以「拒學」的發生為切分點,形成拒學前與拒學後,不同的生態互動與變化: (一) 拒學前,從資料分析中發現三位學生均有其能力及特質上的弱勢,家庭及學校是否能覺察並因應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此時家庭與學校均能維持正常運作功能,並均與個體有直接聯結。 (二) 拒學後,個體受「不上學產生的罪惡感」、「沈迷事物」以及「作息不正常」纏繞,躲在家中不再上學,家庭成為唯一直接協助個體的資源,學校與其他資源必須與家庭共同合作,同時幫助與增能家庭,才能使個體步上復學之路。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討論與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智能障礙學生大學升學之路探究
    (2013) 胡曼莉; Hu, Man-Li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領有智能障礙輕度手冊的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從決定升學到進入大學間的轉銜過程與心理歷程。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共為期一年。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歸納研究發現如下: 1. 研究參與者的父母希望能藉由大學環境,讓研究參與者能有更多嘗試的機會,最終的目的為期盼研究參與者能學習獨立生活。 2. 研究參與者進入大學就讀乃聽從父母的安排,自己並沒有特別喜歡或排斥的想法。 3. 研究參與者雖然表達出想要念大學的想法,但在準備升學的過程中均聽任家人的安排,抱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 4. 研究參與者在進入大學後,最感到困難的面向分別為學業及人際問題,也曾因此多次萌生想要休學的念頭。 5. 實際觀察研究參與者在大學的三餐自理、住宿生活、日常交通及平時的休閒活動後發現:經過室友的協助與自己的摸索和適應,能適應無虞。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議題,對學校教育人員、智能障礙學生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探究
    (2011) 施伊珍; SHIH, YI JHEN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探討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研究者透過和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及其家長、老師與同儕互動,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研究者日誌、觀察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從「社會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情緒自我概念」與「身體自我概念」四部分,討論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情形。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兩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概念的同異處: 在社會自我概念中,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在(1)對家人的信賴、(2)會想為了滿足家人期待而努力、(3)尋求同儕認可、(4)不敢對同學表達心底感受,有著相當類似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則是在於交友積極度差別甚大,宜慧對交友的態度積極主動,小柔則是害羞退縮。 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都顯示(1)對文科較有自信、(2)相當在意考試結果,以及(3)願意為了未來更好的學業成就付出努力。兩人的差異點在於(1)學習成就表現不同,宜慧從國小到國中在班上的排名維持在中等以上,小柔則是持續落居末端。(2)學習態度殊異,宜慧積極面對學習,正向看待學習挫折;小柔的學習態度較為消極,討厭一切學科都用考試來作評比。 在情緒自我概念中,兩位都展現(1)對外人有禮且表現得體,以及(2) 情緒容易被升學考試影響而感到焦慮的共同特色。在差異性部分,兩位的(1)情緒控制能力差別甚大,宜慧不論面對家人或外人,都能展現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小柔則是在面對家人時偶爾會情緒失控,面對外人時總是維持一貫的安靜與沉默,而他們的(2)負向情緒的轉換能力與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在身體自我概念部分,兩人都表示(1)對身材不滿意、(2)想維持良好的外在形象、(3)渴望獨立行動的看法。兩人的主要差異在於對長相的自信程度不同,宜慧認為自己長相尚屬中等,小柔則是認為自己長相不佳。值得注意的是,從研究中發現兩位視覺障礙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深受明眼人社會的思維觀念影響,讓他們對於自己的身材、長相、外表形象等身體自我概念的評價,都跟明眼人社會有著相同的評價標準。 二、影響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因素: 1. 個人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個人認知」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2. 家庭方面,受「父母傳承的觀念」、「父母教養態度」、「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支持網絡」的影響。 3. 同儕與師長方面,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自我概念常會受到同儕、師長的反應影響。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協助視障青少年發展正向自我概念,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
    (2011) 李佩憶; Pei-I Lee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六位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在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的經驗與現況。研究者透過和六位研究對象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教師,共21位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互動,並運用文件、書籍、影片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優勢才能發展方面:1.早期觀察,培養優勢才能發展;2.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3.興趣與得到肯定為持續發展動力。 二、學校適應方面:1.僅少數研究對象能同時滿足雙重特教需求;2.學習態度影響學業表現成果;3.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為學習後盾;4.多數研究對象有互相扶持之同儕關係;5.感官障礙之研究對象較能接受自我障礙。 三、影響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因素: (一)個人方面:1.人格特質為最大影響主因;2.面對內在差異的不同反應;3.需要擁有成就感之舞台。 (二)家庭方面:1.父母以適合孩子特質之方式相處;2.父母的自我成長有助於孩子發展;3.父母對孩子的優勢才能發展給予高度支持。 (三)學校方面:1.多能根據雙重特教需求特質給予調整;2.對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滿足能力不一;3.教師了解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狀況;4.優勢才能發展教師之專業與教學方法符合學生需要。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供給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家有雙重特教需求孩子之父母、學校與相關實務工作人員參考。
  • Item
    國中全盲學生參與適應體育之研究
    (2009) 鍾佳玟; Chia-Wen Chu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兩位國中全盲學生(化名小傑、小文)參與適應體育之情形,以及教師(化名劉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時,如何根據全盲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教學與調整。 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從「基本動作能力」、「體適能」、「移動性能力」、「平衡能力」、「操作性能力」等五部分,撰述小文與小傑參與適應體育的學習情形以及教師的教學與調整,最後撰述本研究適應體育教學的特色。研究結果與發現:(一)基本動作能力部分,分為下肢、上肢、擴胸、腰部以及緩和運動。劉師教學時能夠使用身體引導、將動作加以描述與形容,教導學生使用視覺想像學習法並重複練習,並藉由擔任小老師等方法來提升基本動作的熟悉度。(二)體適能部分,藉由階梯有氧、輕快踏步以及踏併步提升全盲學生的心肺耐力,劉師教學時利用音樂的節奏讓學生感受快與慢並估計學生的運動量。(三)移動性能力部分,分為跳躍運動、跑步、兔子舞及兩人三腳等四項活動,劉師教學時能夠營造安全的環境、使用四種方式教導學生判斷終點,以及使用身體引導及觸覺模式教導兔子舞、助跑等動作。(四)平衡能力包括蹲馬步以及單腳站立,劉師教學時會使用身體引導的方式教導學生。(五)操作性能力包括聽聲音滾球以及傳球接力,劉師能夠善用具體物幫助學生建立抽象概念。(六)撰述本研究適應體育教學的特色。 最後,基於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學生眼中的資源班─三名國中學生的經驗故事
    (2007) 邱筑君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三名接受資源班服務的國中學生有關資源班的經驗與感受。資料蒐集為期約七個月,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資料的蒐集等方式,和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學生和資源班交會的故事,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資源班老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影響學生對資源班的喜惡。 二、從進入資源班開始,學生經歷了一連串的被決定事件,老師和家長代為決定的結果造成學生對自身事務的漠然或隱隱反彈。 三、學生感受到的資源班學習成效是模糊的;課程內容的差異和成績考核的調整,使學生感受到兩頭適應的困擾。 四、資源班區隔出校園裡的異群體,學生經歷到身分的標記,也經歷到在同儕間地位的降低或疏離。 五、在人境互動的經驗裡,學生看見自己的缺陷,卻看不見自己的價值。   整體而言,老師的對待、學習的成效、以及同儕的關係形構了學生在校園裡的融入感以及對自我的掌控感和價值感。身為教師,尤應省視自我看待學生的觀點以及傾聽學生心裡的聲音,並在教學之外,致力促進學生的融入和自主。
  • Item
    三位特教老師的實習故事~實習對教師信念形塑的影響
    (2010) 王麗君; Li-Chun Wa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從三位特教教師在實習經驗中,探究在實習階段,教師信念可能產生的轉變和影響因素。為期七個月的研究過程中,透過訪談三位特教教師、實習情境脈絡中的重要他人、相關文件分析及實地觀察,來蒐集資料。資料經分析與整理後,先呈現三位故事主角各自的實習故事,再歸納我從中看見的事實。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個人特質與實習情境脈絡交互影響,在實習過程中,各自激盪出 不同的行動。 二、既有教師信念受到衝擊,始於實習遇到的特殊事件。 三、實習階段,教師信念轉變的契機,在於實習期間的參與、省思及對話。 四、自我省思、特教團隊教師的回饋,帶來積極的教師信念轉變;而缺少省思、對話,則會因實習期間體認的現實,帶來退縮、消極的教師信念轉變。 五、實習階段,歷經波動的教師信念,未必能付諸行動。主要是受限於實習身分或時間因素,需要獲得支持、溝通與再行動,才能釐清自己的教師信念。
  • Item
    揚帆,航向大學新生活---亞斯伯格青年之個案研究
    (2007) 何北音; Ho-Pei-Yi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深入探討一位亞斯伯格症青年(小雅)的大學新生活樣貌。歷時七個月的研究過程中,先後與21名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並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蒐集相關資料。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研究者首先分從學業學習、課外活動、人際友伴、生活知能四個向度,呈現小雅大學新生活樣貌。再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六項議題:(一)亞斯伯格症障礙特質對小雅大學生活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際層面。(二)小雅大學後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其人際開放性、學習責任感和生活獨立性的提升,以及對個人外表的重視。(三)小雅大學新生活的愉快經驗,體現於活躍且不斷精進的學習歷程、多采多姿的社團活動、親密的友伴經驗,以及饒負趣味的校園生活中。(四)在大學新生活中,小雅自覺學業學習乃最為困難的部分。而面對這些困阻,小雅多能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為因應。(五)小雅在大學環境中所獲支持,除了校方依法編組之輔導小組,提供障礙補償與因應之「正式支持資源」外,尚有由家人、友伴等人所形成之「非正式支持資源」,為小雅帶來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支持力量。(六)關於障礙的揭露,不同的揭露時機與揭露者-揭露對象關係,將帶來不同的揭露結果。最後,基於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未來研究與相關實務工作可行之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
    (2006) 洪瑋君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入探究三位就讀國小普通班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資料蒐集為期5個月,透過訪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件等方式,與53位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分別呈現三位智能障礙兒童與朋友相處的情形,再進一步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普通班級裡的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是存在著,但卻是不平等或是薄弱的。 二、透過成人的引導或智能障礙兒童能力的提升,都影響他們與一般同儕之間友誼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三、一般同儕會因為個人過去的想法與經驗,而在選擇智能障礙同學當朋友上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如果增加他們與智障兒童接觸的機會,就可能帶來友誼關係上的轉變。 四、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的友誼關係對彼此都是重要的,雙方都能從中學習。 整體而言,智能障礙兒童是渴望與一般同儕建立友誼關係的,但融合的教育情境並不必然就能帶來兒童間的友誼。要有成人、一般同儕和智障兒童的努力,才能使關係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