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輔助溝通系統使用者的學校溝通參與評量工具發展與應用之研究(2011) 吳雅萍; Wu, Ya-Ping本研究旨在探究AAC使用者不同類型、使用現況與在學校溝通參與表現之間的關係。依據本研究目的,分為兩個子研究,子研究一為發展評量表,子研究二為應用此量表以探測研究問題。本研究所發展的「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是依據Light(1988, 2003)所提出的四個溝通目的與其界定的溝通要求,以及延伸ICF參與概念為溝通參與編製而成。本量表分為第一部份「AAC使用者類型調查表」和第二部份「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兩部分量表的分向度皆以Light(1988, 2003)的四個溝通目的為命名,即表達需求、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發展社交的親近性和交換資訊。 子研究一共透過五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最後的正式量表,其研究結果除了獲得內容效度外,兩個部份的量表也各具有良好的評分者一致性信度、重評一致性與內部一致性信度。 子研究二運用描述性統計(如:平均數、百分比)、卡方考驗、t-tes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AAC使用者類型和使用現況以非輔助性AAC使用者為最多 第一部份量表「AAC使用者類型調查表」的結果,依據研究中的自編比例,顯示多數樣本為一種類型,即非輔助性AAC使用者。又將整體樣本中,分為有使用輔助性AAC和無使用輔助性AAC的現況,結果顯示以完全無使用過輔助性AAC為最多數。整體樣本在第一部份評量表的四個溝通目的上的評量結果顯示,整體樣本平均使用較多的溝通方式數量來滿足溝通目的一(表達需求),最沒有機會觀察到是在溝通目的四(交換資訊)。 不同教育階段(國中和高職)的AAC使用者在有無使用輔助性AAC的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在第一量表上的四個溝通目的與全量表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上,則以高職部學生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顯著高於國中部學生。不同障礙類別(自閉症、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的AAC使用者在有無使用輔助性AAC的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但是除了溝通目的一未達顯著差異之外,其餘的三個溝通目的與全量表,智能障礙的溝通方式使用數量皆顯著高於自閉症。 (二)AAC使用者在學校以向度二和向度一的溝通參與較多,向度三和向度四則較少獲得溝通參與的機會 第二部份量表「AAC使用者學校溝通參與量表」的結果顯示,整體樣本平均使用AAC參與題數的比例只有全量表的50%,在向度二(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和向度一(表達需求)上使用AAC參與的比例較多,但是在向度三(發展社交的親近性)和向度四(交換資訊)則比較少。整體樣本在第二部份量表的得分結果顯示,在全量表上使用AAC參與的平均每題得分頗低,四個分向度上依高低順序排列為,向度一、向度二、向度三、向度四。 再者,AAC使用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表現不會因教育階段(國中或高職)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唯在向度二(實現社會性禮節的要求),高職階段AAC使用者在主動性參與和三種參與層次加總皆比國中階段者佳。且AAC使用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表現,除了在向度一(表達需求)之外,多數情形會因障礙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智能障礙和腦性麻痺學生的溝通參與表現比自閉症佳。 (三)有使用輔助性AAC者在學校溝通參與的向度一(表達需求)和全量表的得分高於無使用輔助性AAC者。 (四)AAC使用者溝通方式數量與學校溝通參與表現呈中度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AAC使用者的學校溝通參與評量等議題,提出未來研究與應用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