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17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Item 新加坡華文教師來台短期研習方案之規劃與實施案例探討(2015) 彭愛雲; Pang Oi Yun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華文教育受到了重視。為了精進華文師資教學效能,海外紛紛以不同模式進行在職教師培訓。其中,組成短期研習團來台或赴中國大陸研習培訓的模式乃在職師資培訓模式下的其中一種。為了了解短期研習方案規劃模式之課程設計、行政、學習等系統要素,以及方案實施中所面臨的難點及策略,本研究以「2013年新加坡地區華語教師短期研習團」為研究案例,探討其規劃與實施,並提出有效規劃與實施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及調查法。本研究對象為新加坡中、小學華文教師及H中心之研究員。研究方案按照教育行政組織建構組織架構,分為行政組、教學組、學員。同時依據教育行政計畫之步驟與程序,分為籌備、課程設計、實施及評估4階段。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合作單位與對象:確定合作單位與對象。合作單位可為學員所屬機構或當地負責師資培育之機構。合作單位負責該地之招生、課程設置等行政協調事項。 二、 需求問卷調查:為了設計最符合研習對象之背景與需求的課程,同時了解研習對象之異質性、背景文化等主觀與客觀訊息,此調查於研習課程前務必進行。 三、 行政組(協調者):必須充分提供研習對象之背景資料給予教學組。同時,行政組於課程設置上應考量不同研習對象的需求,為了最大幅度地滿足研習對象,行政組必須考量在地師資的專長,與合作單位共同商議出最佳的方案課程。 四、 財務預算:由於短期研習團從報名至成行之間人數仍會有變動,而且前期規劃即需投入人力及預訂場地、住宿,雙方需就經費及繳款部分充分溝通,確保經費來源無虞。 五、 方案評估:方案結束後針對課程、行政組、教學組及學習成效進行總結性評估。回饋問卷顯示93%的學員對行政組的親切與良好的服務態度感到滿意。86%的學員對研習方案課程與行政感到滿意。86%的學員認為授課講師的準備充分、有條理。 根據結論分析,對短期研習方案規劃與實施之建議如下: 一、 授課教師應調整短期研習方案之授課方式:由於研習對象多元,授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分組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小組討論中,滿足個別化的討論、學習與分享。 二、 行政組應事先為教學組提供學員之需求分析、背景資料及當地教材 。 三、 增加課室控制觀察:除了總結性評量外,應增加課室控制觀察之形成性評量以作為成效評估與教學改進的依據。Item 漢語和中介語敘述體語篇的時間表達研究-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為例(2013) 李俐蓉; Lee, Li-Jung漢語和英語是明顯類型不同的語言。漢語的「時間順序原則」是典型的漢語語序,但英語並不仰賴語序表達意義。若從英語的詞形變化特點來看,英語的時間定位透過詞綴標示時間,而漢語則得透過詞彙或上下文表達時間。因此,漢英兩語言在表達時間順序和時間定位有明顯的不同,那麼,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表現為何,是很值得關心的面向。 本研究以Smith和Erbaugh(2009)為理論基礎,結合前後景理論,整理母語者時間表達常模,並且進一步比較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的異同,提出三個研究問題:1) 母語者與學習者使用時間名詞作為定位表現有何異同?2) 母語者與學習者時間推進中,形式和零形式使用有何差異?3) 母語者和學習者在使用時間推進與話題鏈時,有何差異? 本研究以漢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筆者選取兩本旅遊心得書籍從中選取10篇做為母語者語料依據。透過招募徵求18篇學習者的旅行經驗敘述體,做為學習者語料依據,分成中級、中高級、高級三個程度,每個程度六人。筆者將母語者和學習者自行建立語料庫分析。 研究結果有三:第一,學習者使用時間名詞做為定位比例比母語者高,並且學習者不察「這」時間複合詞能表達非直指意義,指代過去時間。第二,在時間推進形式中,母語者使用形式和零形式比例無顯著差異,但學習者較傾向使用形式推進時間。學習者的「了」使用較多,結果補語使用較少,這一情況洽與母語者相反。第三,母語者的時間推進與話題鏈超過半數重疊,而學習者並無這一表現。最後,筆者將研究成果應用至教學層面,提出教學建議。Item 針對印尼語背景學習者基礎(A2)口語教材編寫研究(2013) 張美婷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的印尼籍學生,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初級印尼籍學生編寫的口語教材。現今市面上的華語教材層出不窮,學習者應該如何選擇符合他們需求的教材?印尼文版初級華語教材的編寫準則與內容何在? 印尼語背景學習者有什麼樣的特性,因此什麼樣的教材符合這類學習者的需求?初級印尼語背景學習者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並且能提升初級口語溝通能力。 依據以上的研究問題,筆者的研究範圍分為三個方面:(1)符合印尼語背景的教材編寫原則(principle);(2)印尼語背景學習者的特性(learner);(3)符合初級印尼語背景學習者的教學設計(syllabus)和教學技巧(Technique)。 筆者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回顧、教材分析、訪談並且針對學習者進行需求分析。筆者將設計教材的原則歸類為4大原則:交際性、趣味性、任務導向還有主體性原則。另外理想的教材需要搭配教學法、教學設計和適合學習者的教學技巧,本研究的口語教材搭配:聽說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教學設計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 centered classroom)為基礎。最後脫離傳統的語言教學,筆者也將語言教學技巧歸納成四個環節:語言操練、分組、完成任務、分享。Item 中英電視訪談節目中的反問句:關聯理論的認知分析(2015) 李孟寰語言的產出與解讀並非一對一的關係,同一句話可以對應到的解讀有很多,反問句在形式上是疑問句,在功能上卻能傳遞發話者的情緒。受話者在解讀時需要釐清發話者在反問句中所傳遞的真實內容,並且依照發話者的期待給予合適的回應。因此分析反問句不能僅限於討論句型本身,應該從語境著手,本文運用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的核心模式「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分析反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與上下文的制約關係,期望能發現反問句的言談模式。 前人研究多以白話小說為語料,分析反問句的形式、語意及功能,本文希望能從不同的媒體做為語料來源,從中英訪談節目收集中英語料共200筆。選用訪談節目的理由為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對話模式,訪談節目是一種半制式化(semi-institutional)的言談,主持人與來賓不需要按照一問一答的話論順序,交際雙方有較多的自由討論不同的主題。這種訪談節目的特色為具有自發性及活力感(Tolson, 2006),可做為觀察母語者語料的媒體。 本文將反問句的上文、反問句以及回應視為一個完整的言談結構,因此分析反問句需要由這三方面同時探討,首先討論反問句的主題,兼談主題中有助於判斷發話者情緒的語言表現。反問句主題分為私人生活、事業表現、他人消息以及現場語境四種。其次討論反問句形式與功能,形式限定為特指問句以及是非問句,其功能分為表達反駁以及尋求認同。最後是反問句的回應則依據前人的分類加以修正後分為「實際答案」、「表面答案」兩類。「實際答案」類就是針對反問句的隱含意義給予回應;「表面答案」類是針對反問句的疑問句形式給予回應。 研究結果顯示反問句的上下文制約具有跨語言的相似性,典型的反問句言談模式是「以特指問句表達反駁得到實際答案」,中英母語者討論私人生活、事業表現兩主題皆偏好使用此組言談模式;現場語境與他人消息可視為次要主題,在私人生活與事業表現兩種主題交替出現,因此現場主題與他人消息出現筆數較少,且反問句的功能傾向尋求認同。由研究結果得出的言談模式可以運用於教學中,讓英語學習者觀察中文母語者在不同主題下使用反問句言談情況再利用自身語言的經驗,進行後設認知學習。Item 基於多元智能學理之華裔兒童華語營隊教學設計(2012) 李郡庭; Lee,Chun-Ting迦納(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後,引發各界的關注。迦納(2006)認為一個概念的精熟必須反複接觸學習內容,學習者若能以各種方式來學習時,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便會提高。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將主題中可運用的智能做一適當的發揮。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時,當學生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智能投入活動中時,可以得到最佳的學習成效。如果使用各種智能,即使是練習活動,也可提高學習效果。 華語熱潮年齡向下延伸,目的語地區華語營隊紛紛成立,其中又以華裔兒童為大宗,其語言能力有別於一般外語學習者。因此,透過適性教學,兼顧寓教於樂,以智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將華語教學與智能活動做適當的結合,成為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軸,結合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再透過兒童及家長問卷分析與訪談,分別了解華裔兒童對各主題的喜好程度、家長對營隊的期待、營隊教師以多元智能運用於營隊語言教學的情況與需求;進一步分析現有教材中多元智能應用於華語教學的情形,以及課室影片觀察,歸納出適合的教學實施與設計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營隊語言課程教學活動的範例。 經過文獻探討、需求分析與活動設計後,得到以下結論:以多元智能學理為基礎之營隊語言教學設計,可提升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多元智能理論的靈活性,可達到以下效果:一、因應營隊學習者的個殊性,滿足學習者的智能需求,提高學習的參與度。二、智能的運用與轉換,讓學習者以不同的智能反覆操作,達到認知及語言學習、記憶之效,並於潛移默化下,喚醒學習者的智能。三、智能與主題的結合,可符合現今營隊的教學需求,同時將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語言與內容、生活經驗做一整合性的連結,符合年幼學習者需求,提升學習效果。Item 德國華人華文教育研究-以五所中文學校為例(2011) 張鳳圻兩岸三地德國華人總數據台灣僑委會統計約11萬名,台灣移民不過七千人。由台灣移民發起的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有13所會員學校分散在德國各邦,2008年底斯圖佳中文學校成為全德第一個數位教學中心示範點。 本文第一部分記錄德國華人移民歷史及其華文教育發展,並連帶記載德國主流教育現況及華文學習情形,試圖先鋪陳描寫大時代背景、社會情境以補足過去區域華人歷史較少提及德國華人移民的情形。第二部分則以五間由台灣移民所開設的中文學校做主要研究對象,分別是柏林中文學校、漢堡華人子弟學校、萊茵台北中文學校、福爾摩沙中文學校、斯圖佳中文學校。匯集實地走訪經驗、第一手紙本資料,從家庭教育、學校經營架構和教學內容、官方與半官方提倡的數位導入教學等多重角度進行分析建議,最後提出可能適用於這五所中文學校的五項具體建議和未來發展方向、三項亟欲優先處理的議題,盼望能有益於德國華人歷史紀錄與海外華文教育研究。Item 播撒希望的種子:泰北慈濟學校的設立與華語文教學問題之探究(2011) 詹怡苓; Chan YiLing慈濟由於「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的因緣進入了泰北決定興辦教育,因此在泰國清邁省芳縣設立「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一所依泰國學制設立的普通學校,招生對象以義胞村、當地少數民族和泰籍子弟為主。學校辦學以慈濟人文為主軸,希望在泰北的華裔子弟能融入當地、深耕泰國,在泰北相當具有特色。本研究以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瞭解其歷史背景及華文教育在該校的發展,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建及經營。 二、探討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之發展。 三、深入瞭解當地親師生三方對於華文教育的觀點。 四、理出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發展之前瞻與限制。 透過兩次的田野調查,訪談學校的教職員、學生、家長,研究者理出其歷史發展的脈絡,並由訪談結果分析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的發展現況,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因緣殊勝在泰北,慈濟人在泰北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創辦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透過教育延續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在泰北的關懷。 二、華文教育的成果,清邁慈濟學校在華文教育方面付出許多心血,各界相當看好,但是仍有教師流動性高、課程教材規劃與執行上的困難、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尚待解決。 三、人文教育的提升,清邁慈濟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耕耘成果豐碩,已經得到泰國教育界的認同及讚許,並派員前來學習。學校老師及學生所呈現出人文氣息,已深入在生活中落實。 四、未來發展及願景,清邁慈濟學校願景為教學及人文教育的雙典範學校,落實慈濟人文以及靜思語教學,為孩子帶來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根據分析出的結論,研究者建議: 一、學校及教師方面,應積極改善制度並落實各項工作,規劃華文、人文教育發展藍圖,主管應發揮資源整合者角色,教師應充實教學專業及形成人文典範,深耕家長志工資源。 二、慈濟泰國分會方面,繼續以媽媽心、菩薩心來協助學校,整合志工資源。泰國慈濟教育志業發展委員會除了擘畫學校發展,也應多聆聽學校的聲音。 三、以慈濟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架構,來建立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校、分會、教職員工、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繫協調,從四門四法四合一的實踐中建立起和諧的學校氛圍,推動學校發展為教學、人文雙典範的學校。Item 泰國清萊府之中學漢語教育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2011) 林明明本論文旨在探討泰國清萊府中學漢語教育現況,以進一步釐清清萊府目前漢語教育的發展全貌。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教師訪談以及行政人員與學生問卷調查進行研究,並針對所呈現的現象深入探究,找出清萊府漢語教育的影響因素,期望研究結果可供清萊府及其他地區於漢語教育發展參考之用。 研究結果顯示,教育局進行發展清萊漢語課程大綱與教材,以供清萊府中小學使用,但是現在學校並沒有積極使用;學校課室經營情況,老師以教材授課為主,而學生卻要通過「輕鬆愉快」的方式學習,多使用多媒體學習,學習行為屬於「被動者」,師生之間產生矛盾;有些學校開設多種課程如中文專業課程和國際標準課程,但仍缺乏多元化及比較適合的教材。此外,學校提供設備,可是缺乏學習資源;學生能力評估方面,教師注重學生讀和寫能力,而聽和說的評估確比較少,而且各校的評估標準不統一;漢語教師的校學法仍缺乏多元化,比較依賴教材及教師手冊。 本研究將清萊府漢語教育的影響因素總結為十項:1)中學開設漢語課是為了響應泰國教育部推動漢語教育的政策,有些學校在不具備的情況下開課;2)學校將漢語課納入為「國際標準學校計畫」中的第二語言課程,但是該課程時數較少,師資人力也不足;3)各校目前並未積極使用清萊府漢語課程大綱與校材;4)督學缺乏漢語知識,使推動漢語教育及教師督導方面不夠完善;5)各校漢語課程時數有差異;6)泰籍教師和母語者教師的分配比例不均及變動頻繁;7) 泰國教育部及清萊府推出《體驗漢語》及《漢語教程》是為了「統一」教材,但各校有教材選擇權,學校使用的教材仍五花八門;8)學生不積極求學行為,不利於漢語教育的發展;9)學校缺乏校學資源,而且老師不會利用教學資源在語言課堂上,而常用於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幫助不大;10) 泰國及清萊府在學生漢語學習的能力評量仍缺乏一定的標準。Item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之中介語分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2011) 大崎由紀子; OSAKI YUKIKO日籍漢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溝通時,即便是中級或高級學習者也常因誤解對方真正的意圖,而感受到將自己真正的想法傳達給對方的困難性,其原因不僅僅是漢語發音或是詞彙習得之類的障礙,更多時候是由於學習者無法掌握該語言的深層知識即言語行為所造成的。另外,在溝通進行的過程當中,說話者使用委婉表達也會增加學習者理解的困難度。 本文根據Chen, Ye& Zhang (1995)的定義,將拒絕言語行為定義為「說話者否定進行對方所提出的行為」,Beebe at al. (1990)將拒絕言語行為細分為以下四種情境之拒絕:邀請(invitations)、請求(requests)、提供(offers)以及建議(suggestions)。本文以日籍漢語學習者、台灣漢語母語者以及日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語言完成測驗問卷(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收集資料,藉由各組拒絕言語行為與語言形式差異的分析,探討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的主要特徵。 研究結果顯示,說話對象為教師(有權勢差距)時較說話對象為同學(無權勢差距)時的拒絕更難習得,又因為無法完全掌握委婉說法,而轉向使用較直接拒絕表達之學習者的比例較高。另外,請求與提供此兩種情境,一般而言,較難拒絕,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較少接觸此類情境,因此容易出現語用遷移。本研究發現,初、中、高級學習者的拒絕言語行為皆有語用遷移,然而在筆者分析台灣地區及日本所使用的華語教材之後發現,教材裡面幾乎不存在有關拒絕主題的課文或討論。因此筆者希望以本研究做為開端,期許在未來能夠幫助日籍漢語學習者不失禮並有效地運用漢語拒絕言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