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誌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7
  • Item
    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實踐:以〈抗暴的打貓市〉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陳映彤; Tân, Iòng-tông
    1987年發表之〈抗暴的打貓市〉是戰後現代台語小說的先鋒之作,宋澤萊在其中以複雜的文學技巧、先行於時代的美學,呈現出對政治、人權以至於民族議題的關懷;並且,此作也是宋澤萊「台語文學論」的徹底實踐。本文從宋澤萊的文學論述出發,探討其如何以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基礎,發展出「台語文學論」;再分析〈抗暴的打貓市〉一文之主題關懷與意象運用,最後申論宋澤萊的創作如何印證其文學理念。本文主張,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一貫思考,且因文學語言的特殊性,具備更加基進的意義。〈抗暴的打貓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是宋澤萊文學論的實踐,其在宋澤萊創作史以及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值得進一步被重視與肯定。
  • Item
    郭秋生在《南音》雜誌中的台灣話文實踐與困境對現代台語教育的啟示郭秋生tī《南音》內底ê台灣話文實踐佮困境對現代台語教育ê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邱偉欣; Khu, Uí-him
    1930年代的台灣話文論戰是最近一百年內,台灣知識分子之間首次為了台語寫作進行爭辯。《南音》雜誌是這場論戰的戰場之一,雖然壽命很短,不過郭秋生在其中創設了〈臺灣話文嘗試欄〉,並發表他對如何用漢字來書寫台灣話文的完整理論,更進一步地,他用實際創作來證明如此的主張是可以實踐的。〈大耳的入港〉便是他於《南音》中的第一篇漢字台語小說創作。目前台語教科書編寫都是採用漢字為主,也以台語漢字教學做為台語讀寫的目標;但當前台語漢字的選用與郭秋生主張的台語漢字用字原則並無明顯差異。使用漢字做媒介是否為台語教育的好方法便是這篇論文的提問以及回應。這篇論文除了簡單介紹《南音》雜誌,也採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郭秋生的台語漢字使用原則,以及小說〈大耳的入港〉的內容與郭氏漢字用字原則的實踐。透過以上分析,了解郭氏在台語漢字書寫所遇到的困難。接著本文將郭秋生的用字原則和現代台語漢字選用標準做了比較。經由比較,指出用台語漢字做媒介不是台語基礎教育的好方法。結論指出,目前的台語教育應該用羅馬字做教材主體,使學生有台語音韻覺識的良好基礎之後,再來引導學生認識台語漢字書寫。1930年代ê台灣話文論戰是最近一百冬內底,台灣讀冊人之間頭擺為著台語寫作來鬥爭。《南音》雜誌是這場論戰ê戰場之一,雖然伊ê壽命真短,毋過郭秋生tī hit-tah有創〈臺灣話文嘗試欄〉,mā發表伊對án-tsuánn用漢字來寫台灣話文ê完整理論,伊koh進一步用實際ê 創作來證明tsit 款主張有路使。〈大耳的入港〉就是伊tī《南音》ê 第一篇漢字台語小說ê 創作。Tann,台語教科冊ê 編寫to 是用漢字為主,mā 以台語漢字ê教學做台語讀寫ê 目標;現時ê 台語漢字選用佮郭秋生主張ê 台語漢字用字原則phīng無差大碼。用漢字做媒介物是m是台語教育ê 好法度就是tsit 篇論文beh 問佮回應ê 問題。Tsit篇論文除了簡單介紹《南音》雜誌,koh beh用文本分析ê方式分拆郭秋生ê台語漢字使用原則,以及小說〈大耳的入港〉ê內容佮伊án-tsuánn實踐伊ê漢字用字原則。透過án-ne ê分拆,lán thang了解伊tī台語漢字ê書寫所tú著ê困難。後紲koh來kā郭秋生ê用字原則佮現代台語漢字選用ê法度做pí-phīng。透過án-ne ê pí-phīng,指出用台語漢字做媒介物袂是台語基礎教育ê 好法。結論指出,現此時ê 台語教育應該用羅馬字做教材ê主體,hōo學生有台語音韻智覺ê好底蒂,了後才來引tshuā in認bat台語漢字ê書寫。
  • Item
    性別化的現代性體驗:《亞細亞的孤兒》及其恥辱主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林芳玫; Lin, Fang-mei
    本期的研究紀要是將已有豐碩研究成果的台灣文學經典名作《亞細亞的孤兒》,以性別與情感社會學的角度,探究主人翁胡太明的內心意識與外在行為。過去的研究大多著重在胡太明的認同,研究結果顯示胡太明具有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本文認為,胡太明的台灣意識來自於單戀的幻滅,經由愛上日本女子遭受婉拒,而產生「我是台灣人、她是日本人」的對比與差異,而這種台灣意識又帶著恥辱與自卑的心態。本文意欲探討負面的恥辱經驗如何轉化為正面的主體能動性,並從情感社會學角度分析恥辱、慚愧、自卑、憤怒等情緒所產生的社會與政治功能。
  • Item
    台北高等學校生的「台北」意象:以《絵本 台北の歌》為例台北高等学校生の「台北」イメージ:『絵本 台北の歌』を例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文是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在日治時期存在24年的高等教育機關)學生文藝相關研究之一環,討論日本校友如何建立對於台北的意象。主要以《絵本台北の歌(繪本 台北之歌)》作為分析素材,而這是該校的校友田中一郎在戰後遣返回到日本之後編輯發行的共27頁的小冊子。他在台北居住的這12年(1934-1946)當中,曾就讀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學校以及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學校,在中學校畢業之後進入台北高等學校,並於1943年畢業。《絵本 台北の歌》收錄由詩作、散文、版畫所構成的21篇小作品。本文的研究將各篇所展現的台北意象歸納為:(1)牧歌的、(2)都會性、(3)生命力、(4)台灣性四大類,並說明各自的特色。接著從作者的學校生活,以及他與當時的文化人之間的交流兩個面向去探討這種台北意象是如何形成的。最後則分析作品中充滿鄉愁的因素,從田中戰後在日本的生活環境以及各種遭遇,包括遣返日本的經驗、與同窗生的交流,討論曾經居住在台北的日本人究竟如何記憶台北的生活空間,而這些記憶對他們而言具有何種意義?故本論文嘗試以台北高校日本籍校友的生命經驗為例,進行深入的思考。本研究は、日本統治下台湾に24年間存続していた台北高等学校の学生文芸に関する研究の一環で、日本人卒業生がかつて自分達が住んだ「台北」という空間をどのようにイメージしたのかを考察するものである。考察に主に使用するのは、12年(1934-1946年)にわたり台北に居住し、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以下「台北二中」と略称)を経て、台北高等学校を1943年に卒業した田中一郎が日本帰国後に自費出版した、27ページの小冊子『絵本台北の歌』である。本研究ではまず、この冊子に収められている21編の小作品(詩.文.版画で構成)から著者が構築した1930-40年代の台北イメージを4方向──①牧歌的、②都会性、③生命力、④台湾性に分類。次に、田中の学校体験や文化人との交流をもとに、こうしたイメージがどのように形成されたのかその背景を分析。最後に、作品に一貫して流れるノスタルジーの背景を田中の戦後の生活環境(引揚体験.同窓生の交流)から考察した。かつて台北に居住していた在台日本人が、どのように台北という空間を記憶し、それが彼らの人生にどのような意義を与えているのかを、台北高等学校の日本人卒業生を例に議論していく。
  • Item
    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姚榮松
    閩南語歌仔冊是珍貴的台灣語言文化資產,代表台灣民間文學的瑰寶,本文希望藉由當前對閩南語歌仔冊的蒐集整理的豐碩成果,選擇較具本土性的歌仔,依照題材類型分成四類:(1)台灣歷史及民間故事類;(2)台灣社會時事類;(3)褒歌類;(4)勸世類。首先根據選定的漢字文本,蒐集現有的語音轉寫,建立標音語料庫,共得四類26 首。再結合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為不同主題的歌仔冊進行押韻與用字的語言風格分析。本論文第四節,根據語料庫進行文本用韻、用字的分析與鑑賞。首先由四類文本語料庫中各選一首為代表,即義賊廖添丁歌、八七水災歌、問路相褒歌、勸改賭博歌等四首,進行解題與分首節錄歌詞片段,進行押韻與用字分析。閩南語歌仔冊的用韻,整體而言,顯得寬泛,一般認為只要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偶而介音或韻尾稍有出入,也是可以允許的。經過本文通盤考察並參酌前賢的討論,得到三種韻例,即:1. 四句只用單一韻母例。佔整首歌仔韻腳的 3/4,因此稱為「基本韻例」。2. 同韻異類韻母互押例。同韻指主要元音相同,異類包括介音不同、鼻化韻母、喉塞韻母、鼻化喉塞韻母。此類約佔一首歌仔韻腳的15-25%,故稱之為「次級韻例」。3. 一聯中有合韻例。即一般所謂「通押」,凡主要元音或韻尾有一樣不同均屬之,約佔整首歌仔韻腳10%以下,有的歌仔甚至未見此類。因此稱之為「罕用韻例」。本篇第六節利用較大篇幅,呈現上列四首歌仔(合計843 聯,3371 句)的三種韻的各類韻母實際押韻聯數的統計,並有四首用韻頻率之比較。還根據文本作者方言的情況,解讀現有音注中的「合韻現象」,竟有一大部份是根據錯誤腔調標音所造成的「罕用韻例」。這種統計法的有效性與文本代表性成正比。整體來說,本篇的解釋頗有正本清源之效。閩南語歌仔冊用字常以借音字、擬音字、訓讀字、新造字、借形字等權宜的用字來補足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且極少出現艱澀難懂的漢字,由於歌仔冊書寫者沒有「本字」的概念,因此處處可見「借音字」的使用。從各種歌仔冊的特殊用字來看,大致上是借音字最多,訓讀字次之,新造字最少。而「一字多義」與「一義多字」的文字問題經常發生,前後用字不一的問題也時有所見。
  • Item
    從文藝愛情到家庭矛盾:《庭院深深》電影改編後的女性情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7-10-??) 林芳玫; Lin, Fang-mei
    本文以宋存壽導演之《庭院深深》一片為研究對象,探討電影與瓊瑤原著小說之差異。瓊瑤小說為歌德羅曼史,富有濃烈個人風格。瓊瑤式愛情具暴烈性質,虐心亦虐身,常以身體之強烈反應代表浪漫愛的極致激情。此外,此書之情節與場景充滿廢墟、鬼魅、懸疑、秘密等典型歌德元素;女主角也與女配角──即二位柏太太──處於二元對立位置。宋存壽電影除去浪漫愛、削弱歌德氛圍、改成家庭矛盾與女性情誼的主題。片中呈現男主角的自私霸道,以及二位柏太太相互的瞭解支持。電影結局看似大團圓,導演卻以四個停格將男主角孤立於母女親情之外。電影因而可說是反羅曼史,批判父權制度下男性的自私與自以為是,暴露世代與性別的矛盾,強化女性情誼與母女親情。
  • Item
    踏板上的旅人:台灣單車遊記探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6-04-??) 陳室如; Chen, Shi-ru
    80 年代胡榮華出發上路,完成單車環球壯舉,揭開台灣單車遊記序幕,90 年代的林姬瑩、江秋萍更突破性別限制,順利完成女性單車環球之旅。2007年以來台灣興起的單車熱潮,帶起了另一股單車旅行風氣,騎士們紛紛投入創作,為當今旅行書寫帶來不同風貌。在作品中,騎士們將單車之旅轉化為生命的通過儀式,藉由實際踩踏,歷經隔離、過渡∕轉換、回歸的過程,告別過去,邁入下一個具有不同意義的人生階段。同樣以「認識世界、了解自我」為目標,不同年代的單車騎士們開始由外在的家國責任轉向內在的自我探尋;面對危險與意外,具備尤利西斯動因的單車旅人,從驚險關頭中,獲得深層人生體悟;回歸書寫本質,遊記內容是否足以反映單車壯遊之奇特與旅行深度,則是另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 Item
    馬六甲的旅遊﹕2011年8月20-24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1-10-??) 賀安娟
    本期Dutch Formosa 專欄內容與以往有些許不同。我將提出與四位博士生蔡惠名、王桂蘭、陳慕真、張玉萍一同參訪馬來西亞的訪問報告,特別是4馬六甲。參訪期間為2011年8 月20 至24 日,此乃2011 年教育部「學海築夢」海外實習計童的一部分,計畫名稱為「東南亞閩南(福建)移民史:馬來西亞檳域和馬六甲的語言接觸個案研究,過去和現在」 (東南亞華人移民文獻史專業研習計畫)。此篇文章之貢獻在於闡述荷蘭統治下約160 年(1641 年至1795 年, 1818 年至1825 年)的馬六甲歷史,並特別關注我們在聖保羅教堂廢墟中,發現一個17 世紀晚期墓碑上刻有「Tayoan」 字眼。文章最後總結對台灣和馬六甲等地荷蘭遺產的一些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