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誌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8
Browse
Item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黃怡菁文學史是文學研究重要的一環,所探討的文學議題涵括:作者、作品、流派、文學運動、論爭等多元面向。本文以1975 年由國民黨官方資助出版、由尹雪曼所編輯的《中華民國文藝史》作為分析對象,以文學史方法學探究《中華民國文藝史》的象徵意義。論文擬分四個層面:一、歷史的必然或偶然?為了解答此問題,故從中國於1970-1980 年「重寫文學史」運動,對照台灣的「新文學史」書寫;二、討論《中華民國文藝史》成書與出版背景;三、文學史外緣的議題:文學如何作為形塑共同體與主體性的工具;四、文學史內在的議題,如:何謂文藝?如何分期?共四方面進行深究與討論。Item 風行與箝禁(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蔡欣欣發生於清通州寡婦與和尚奸情敗露殺子分屍的「殺子報」時事,因違逆世俗、淫穢殘酷,成為小說、曲藝、說唱與戲曲等民間通俗文藝,喜好改編創作的素材,曾經在台灣演劇史上有過風光的演出記錄。本文中通過時事史料、清代公案小說、民間唱本、日治時期與光復後滬、閩、台《殺子報》演劇紀錄與口述歷史,佐以文獻報刊等史料的稽鉤與比對,梳理「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演出等樣貌與現象,歸結《殺子報》戲文應用案件本身違逆世俗、聳人聽聞的「奇案」情節,結合寫實誇張、豐富多元的「奇情」劇場藝術,以「時事劇/淫戲」的雙重風姿下,形成官方與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民間與商業劇場票房滿座「箝禁/風行」的弔詭演出現象。Item 後山與前哨(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范銘如地方書寫是 90 年代中期以來台灣文學的潮流之一。繼南部作家發展出類似的敘事模式後,東部和離島作家也隱然形構某些地方敘事的特徵。書寫這些地方的小說不約而同大都著重於土地環境的描寫。第一種主題是批判、抗議性的,對於人對環境或環境對人造成的苦難,第二種對於邊緣位置的原由及現象雖不乏批評的意味,對本身保有的地方性卻有更正面的表述,積極摸索建構出邊陲詩學。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由於都是扣合著土地上衍伸出的故事或人物,地誌書寫的特質鮮明,在類似的敘事模式中既形成區域文學的雛型又能再現各自的地方景觀。東部離島建構中的邊陲詩學為當前的台灣地方書寫提供了觀摩的範本。Item Denominalization in Northern Paiwan(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吳俊明; Wu, Chun-ming本文旨在調查及探討北排灣語中去名詞化現象。北排灣語去名詞性動詞由名詞詞幹直接加上單一或雙焦點詞綴而形成。本文主要有下列三點發現:(一)去名詞化的運用與限制與人類認知運作有關,大量的去名詞性動詞來自[-有生]及[+人造物]的名詞類別。(二)除了固有的去名詞性動詞外,來自日語及漢語借詞的創新詞彙亦非常多見。(三)相對於名物化,北排灣語中去名詞化現象在構詞上相對無標且較為多產。在對比英語與漢語之下,此結果說明了多產性不對稱現象存在於普遍語言詞類轉換之中。Item 一面鑲嵌了葛蘭姆西徽章的鏡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莊佳穎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蔡惠名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Item 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姚榮松閩南語歌仔冊是珍貴的台灣語言文化資產,代表台灣民間文學的瑰寶,本文希望藉由當前對閩南語歌仔冊的蒐集整理的豐碩成果,選擇較具本土性的歌仔,依照題材類型分成四類:(1)台灣歷史及民間故事類;(2)台灣社會時事類;(3)褒歌類;(4)勸世類。首先根據選定的漢字文本,蒐集現有的語音轉寫,建立標音語料庫,共得四類26 首。再結合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為不同主題的歌仔冊進行押韻與用字的語言風格分析。本論文第四節,根據語料庫進行文本用韻、用字的分析與鑑賞。首先由四類文本語料庫中各選一首為代表,即義賊廖添丁歌、八七水災歌、問路相褒歌、勸改賭博歌等四首,進行解題與分首節錄歌詞片段,進行押韻與用字分析。閩南語歌仔冊的用韻,整體而言,顯得寬泛,一般認為只要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偶而介音或韻尾稍有出入,也是可以允許的。經過本文通盤考察並參酌前賢的討論,得到三種韻例,即:1. 四句只用單一韻母例。佔整首歌仔韻腳的 3/4,因此稱為「基本韻例」。2. 同韻異類韻母互押例。同韻指主要元音相同,異類包括介音不同、鼻化韻母、喉塞韻母、鼻化喉塞韻母。此類約佔一首歌仔韻腳的15-25%,故稱之為「次級韻例」。3. 一聯中有合韻例。即一般所謂「通押」,凡主要元音或韻尾有一樣不同均屬之,約佔整首歌仔韻腳10%以下,有的歌仔甚至未見此類。因此稱之為「罕用韻例」。本篇第六節利用較大篇幅,呈現上列四首歌仔(合計843 聯,3371 句)的三種韻的各類韻母實際押韻聯數的統計,並有四首用韻頻率之比較。還根據文本作者方言的情況,解讀現有音注中的「合韻現象」,竟有一大部份是根據錯誤腔調標音所造成的「罕用韻例」。這種統計法的有效性與文本代表性成正比。整體來說,本篇的解釋頗有正本清源之效。閩南語歌仔冊用字常以借音字、擬音字、訓讀字、新造字、借形字等權宜的用字來補足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且極少出現艱澀難懂的漢字,由於歌仔冊書寫者沒有「本字」的概念,因此處處可見「借音字」的使用。從各種歌仔冊的特殊用字來看,大致上是借音字最多,訓讀字次之,新造字最少。而「一字多義」與「一義多字」的文字問題經常發生,前後用字不一的問題也時有所見。Item 一面鑲嵌了葛蘭姆西徽章的鏡子(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莊佳穎Item 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姚榮松閩南語歌仔冊是珍貴的台灣語言文化資產,代表台灣民間文學的瑰寶,本文希望藉由當前對閩南語歌仔冊的蒐集整理的豐碩成果,選擇較具本土性的歌仔,依照題材類型分成四類:(1)台灣歷史及民間故事類;(2)台灣社會時事類;(3)褒歌類;(4)勸世類。首先根據選定的漢字文本,蒐集現有的語音轉寫,建立標音語料庫,共得四類26 首。再結合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法,為不同主題的歌仔冊進行押韻與用字的語言風格分析。本論文第四節,根據語料庫進行文本用韻、用字的分析與鑑賞。首先由四類文本語料庫中各選一首為代表,即義賊廖添丁歌、八七水災歌、問路相褒歌、勸改賭博歌等四首,進行解題與分首節錄歌詞片段,進行押韻與用字分析。閩南語歌仔冊的用韻,整體而言,顯得寬泛,一般認為只要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偶而介音或韻尾稍有出入,也是可以允許的。經過本文通盤考察並參酌前賢的討論,得到三種韻例,即:1. 四句只用單一韻母例。佔整首歌仔韻腳的 3/4,因此稱為「基本韻例」。2. 同韻異類韻母互押例。同韻指主要元音相同,異類包括介音不同、鼻化韻母、喉塞韻母、鼻化喉塞韻母。此類約佔一首歌仔韻腳的15-25%,故稱之為「次級韻例」。3. 一聯中有合韻例。即一般所謂「通押」,凡主要元音或韻尾有一樣不同均屬之,約佔整首歌仔韻腳10%以下,有的歌仔甚至未見此類。因此稱之為「罕用韻例」。本篇第六節利用較大篇幅,呈現上列四首歌仔(合計843 聯,3371 句)的三種韻的各類韻母實際押韻聯數的統計,並有四首用韻頻率之比較。還根據文本作者方言的情況,解讀現有音注中的「合韻現象」,竟有一大部份是根據錯誤腔調標音所造成的「罕用韻例」。這種統計法的有效性與文本代表性成正比。整體來說,本篇的解釋頗有正本清源之效。閩南語歌仔冊用字常以借音字、擬音字、訓讀字、新造字、借形字等權宜的用字來補足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且極少出現艱澀難懂的漢字,由於歌仔冊書寫者沒有「本字」的概念,因此處處可見「借音字」的使用。從各種歌仔冊的特殊用字來看,大致上是借音字最多,訓讀字次之,新造字最少。而「一字多義」與「一義多字」的文字問題經常發生,前後用字不一的問題也時有所見。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蔡惠名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Item 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王惠珍龍瑛宗因戰前出席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而慘遭非議,雖然辯稱當時自己在會上的發言如鸚鵡般照本宣科。戰時的帝國對文學者的政治性動員,對他們的文學活動究竟有何影響?因此本文參照當時報章雜誌中有關第一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報導、訪談和戰後參加者的回憶文,交叉比對,拼貼戰時殖民地作家龍瑛宗如何參與其中,並說明此次訪日經驗對其個人文學經歷的意義。在大會中龍瑛宗以外地代表作家的身分,被授予「大東亞共榮圈」的大纛。返台後,積極出席在台各地的講演會、座談會等,參與戰時文化建設的論述議題,並鼓吹戰時文化啟蒙的重要性。他在一連串的動員活動中終究以文學家的角色自居,發言謹慎語多保留。最後,筆者檢視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之一「民族融合」的議題,如何落實在虛構的小說文本中,透過在台作家的「越界」書寫而「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妄性又如何被凸顯而出。Item Denominalization in Northern Paiwa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吳俊明; Wu, Chun-ming本文旨在調查及探討北排灣語中去名詞化現象。北排灣語去名詞性動詞由名詞詞幹直接加上單一或雙焦點詞綴而形成。本文主要有下列三點發現:(一)去名詞化的運用與限制與人類認知運作有關,大量的去名詞性動詞來自[-有生]及[+人造物]的名詞類別。(二)除了固有的去名詞性動詞外,來自日語及漢語借詞的創新詞彙亦非常多見。(三)相對於名物化,北排灣語中去名詞化現象在構詞上相對無標且較為多產。在對比英語與漢語之下,此結果說明了多產性不對稱現象存在於普遍語言詞類轉換之中。Item 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王惠珍龍瑛宗因戰前出席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而慘遭非議,雖然辯稱當時自己在會上的發言如鸚鵡般照本宣科。戰時的帝國對文學者的政治性動員,對他們的文學活動究竟有何影響?因此本文參照當時報章雜誌中有關第一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報導、訪談和戰後參加者的回憶文,交叉比對,拼貼戰時殖民地作家龍瑛宗如何參與其中,並說明此次訪日經驗對其個人文學經歷的意義。在大會中龍瑛宗以外地代表作家的身分,被授予「大東亞共榮圈」的大纛。返台後,積極出席在台各地的講演會、座談會等,參與戰時文化建設的論述議題,並鼓吹戰時文化啟蒙的重要性。他在一連串的動員活動中終究以文學家的角色自居,發言謹慎語多保留。最後,筆者檢視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之一「民族融合」的議題,如何落實在虛構的小說文本中,透過在台作家的「越界」書寫而「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妄性又如何被凸顯而出。Item 風行與箝禁(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蔡欣欣發生於清通州寡婦與和尚奸情敗露殺子分屍的「殺子報」時事,因違逆世俗、淫穢殘酷,成為小說、曲藝、說唱與戲曲等民間通俗文藝,喜好改編創作的素材,曾經在台灣演劇史上有過風光的演出記錄。本文中通過時事史料、清代公案小說、民間唱本、日治時期與光復後滬、閩、台《殺子報》演劇紀錄與口述歷史,佐以文獻報刊等史料的稽鉤與比對,梳理「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演出等樣貌與現象,歸結《殺子報》戲文應用案件本身違逆世俗、聳人聽聞的「奇案」情節,結合寫實誇張、豐富多元的「奇情」劇場藝術,以「時事劇/淫戲」的雙重風姿下,形成官方與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民間與商業劇場票房滿座「箝禁/風行」的弔詭演出現象。Item 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城四個荷蘭人的閒談(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賀安娟Item 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城四個荷蘭人的閒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賀安娟Item 風行與箝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蔡欣欣發生於清通州寡婦與和尚奸情敗露殺子分屍的「殺子報」時事,因違逆世俗、淫穢殘酷,成為小說、曲藝、說唱與戲曲等民間通俗文藝,喜好改編創作的素材,曾經在台灣演劇史上有過風光的演出記錄。本文中通過時事史料、清代公案小說、民間唱本、日治時期與光復後滬、閩、台《殺子報》演劇紀錄與口述歷史,佐以文獻報刊等史料的稽鉤與比對,梳理「殺子報」案的流播、改編與演出等樣貌與現象,歸結《殺子報》戲文應用案件本身違逆世俗、聳人聽聞的「奇案」情節,結合寫實誇張、豐富多元的「奇情」劇場藝術,以「時事劇/淫戲」的雙重風姿下,形成官方與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民間與商業劇場票房滿座「箝禁/風行」的弔詭演出現象。Item 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翁聖峰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研究常以被殖民、被壓迫居主流,但日治時期文學尚有許多不同樣貌的文本。描繪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目前對這類不完全等同以往「被殖民」論述的作品尚有許多開展空間。日本殖民期間,台灣正體驗著現代化脫胎換骨的歷程,經歷「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女性新興職業,這類職業在文學作品,成了具有時代感與「新文化」性質的文本。因官方及民間倡導廢除纏足、興辦女學、鼓勵就業,日治文學出現了相映題材的作品。目前有看護婦、女教員、交換姬、採茶女、女優、煙草女工、女車掌、織襪女工、紡織女、產婆、藝旦、一般女工等作品,本文嘗試關注女性地位的變遷,不同作家如何詮釋職業婦女,各報章媒體對職業婦女及文學有何不同描摹與評價,在日本人、台灣人間是否有差異,於新舊文學、詩、散文、小說如何描寫職業婦女。Item 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的變遷及女性地位(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翁聖峰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研究常以被殖民、被壓迫居主流,但日治時期文學尚有許多不同樣貌的文本。描繪日治時期「職業婦女」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目前對這類不完全等同以往「被殖民」論述的作品尚有許多開展空間。日本殖民期間,台灣正體驗著現代化脫胎換骨的歷程,經歷「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女性新興職業,這類職業在文學作品,成了具有時代感與「新文化」性質的文本。因官方及民間倡導廢除纏足、興辦女學、鼓勵就業,日治文學出現了相映題材的作品。目前有看護婦、女教員、交換姬、採茶女、女優、煙草女工、女車掌、織襪女工、紡織女、產婆、藝旦、一般女工等作品,本文嘗試關注女性地位的變遷,不同作家如何詮釋職業婦女,各報章媒體對職業婦女及文學有何不同描摹與評價,在日本人、台灣人間是否有差異,於新舊文學、詩、散文、小說如何描寫職業婦女。Item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權力政治(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黃怡菁文學史是文學研究重要的一環,所探討的文學議題涵括:作者、作品、流派、文學運動、論爭等多元面向。本文以1975 年由國民黨官方資助出版、由尹雪曼所編輯的《中華民國文藝史》作為分析對象,以文學史方法學探究《中華民國文藝史》的象徵意義。論文擬分四個層面:一、歷史的必然或偶然?為了解答此問題,故從中國於1970-1980 年「重寫文學史」運動,對照台灣的「新文學史」書寫;二、討論《中華民國文藝史》成書與出版背景;三、文學史外緣的議題:文學如何作為形塑共同體與主體性的工具;四、文學史內在的議題,如:何謂文藝?如何分期?共四方面進行深究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