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7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對的風格遇上對的人,謂之創意-人格特質、認知風格與兩類創造力之關係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12-??) 劉珈妤; 林緯倫; 蔡秉勳; Chia-Yu Liu; Wei-Lun Lin; Ping-Hsun Tsai過去在創造力的個別差異研究裡,少有實徵研究同時探究人格特質和認知風格對創造力的影響;此外,過去相關研究也常將不同類型的創造力作業混為一談。根據創造力的雙系統論(Lin & Lien, 2013a)和雙重認知風格理論(Sadler-Smith, 2009),經驗式的認知風格與開放式的創造力有關;封閉式的創造力則涉及理性、經驗兼併的通用型認知風格。據此,本研究即區分兩類創造力(開放式/封閉式),並同時探討創造性人格特質和認知風格在兩類創造力中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創造性人格特質與兩類創造力表現皆有正相關,但不同的認知風格對兩類創造力表現的關係不同。進一步分析發現,人格特質對兩類創造力作業表現的正向效果,會受到不同認知風格的影響,人格特質透過通用認知風格的中介影響封閉式創造力的表現;而開放式創造力則較受經驗認知風格影響,其中在流暢力指標裡,經驗認知風格更扮演了中介的角色。本研究結果有助於釐清人格特質、認知風格與創造力的關係,對於創意應用或教學亦具實質的意義與幫助。Item 培育科學教學創造力:科學教學創新要素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林偉文; 劉家瑜; Wei-Wen Lin; Chia-Yu Liu教學創新是有效達成科學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若能抽繹出科學教學創新歷程中的核心要素,作為教學創新的鷹架,將能幫助更多教師發展教學創新。因此,本研究從教師思考層面,改變教師對教學之思維,抽取科學教學創新的核心要素,並將其轉化為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的工具,以培育科學教師的教學創造力。本研究根據林偉文與劉家瑜(2013)訪談九位科學創意教師與科學創意教案分析所得之22 個科學教學創新要素,邀請14 位科學教育領域專家,進行兩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專家對於22 個要素科學教學創新要素的重要性具有共識,其中「融入生活議題」、「轉抽象為具體」、「跨領域整合\主題統整\科技與人文整合」、「多元評量」、「運用問題引導」與「培養觀察、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等六項,是具最高共識之重要指標項目。冀能透過教學創新要素之建構,協助教師發展教學創新。Item 不同年齡男女專業工作者之玩興與工作創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3-??) 余嬪; 吳靜吉; 陳以亨; 區衿綾; Ping Yu; Jing-Jyi Wu; I-Heng Chen; Jing-Ling Ou近年來成人玩興與創新受到研究與實務界的關注。有研究發現專業工作者玩興與工作創新有中高度的正相關,而在職場中對年齡與性別的差異與可能的交互作用則甚少探討。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探討專業工作者性別與年齡在玩興與工作創新之關係。受試者包括教育界、藝術傳播界、高科技產業界、以及傳統產業界四類專業員工男668 人、女809 人,共1477 人。研究工具為成人玩興量表短題本與創新行為量表。研究發現:(1)性別與年齡在玩興上有交互作用。不同年齡男性彼此之間與女性彼此之間玩興沒有差異,但在40 歲以前較年輕的組別裡,男性的玩興顯著高於女性,而40 歲以上男女的玩興差異則不顯著。(2)性別與年齡在工作創新上有交互作用。不同年齡組間男性的工作創新行為沒有顯著差異,而50-59 歲女性的創新行為顯著高於20-29歲的女性。同時50 歲以前各年齡組男性工作創新行為均高於女性;50-59 歲男女工作創新差異不顯著。(3)職場中高齡男性與女性專業工作者創新行為並不因年齡大而減低,女性在中年過後玩興與創新更增高。建議職場應避免對中高齡者之刻板印象,並重視不同年齡男女之玩興與創新行為之差異而給予不同支持激勵與工作管理設計。Item 創造焦點、目標時間距離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邱發忠; 姚妃宴過去研究大多認為創造力是穩定恆久的人格特質,但其實短暫情境的促發線索也會影響個體創造力的表現。因此,本研究以三個實驗分別探究「調整焦點動機」與「目標時間距離」促發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實驗一、二受試者分別被要求進行攻擊、防禦作戰思考,俾分別誘發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動機,結果發現經此誘發後將可提升受試者在中文遠距聯想量表、頓悟性問題測驗上的表現(相對於控制組);但促進焦點動機促發(相對於控制組)卻未降低創造力的表現。實驗三探究「調整焦點」與「目標時間距離」兩變項對創造力表現的交互作用效果。調整焦點動機的操弄方式如同實驗一、二(促進焦點以攻擊思考、預防焦點以防禦思考);而目標時間距離則要求受試者思考近目標時間距離(明天攻擊或防禦)與遠目標時間距離(一年後攻擊或防禦)的攻擊或防禦作戰,之後,進行中文遠距聯想量表的施測。結果發現,在促進焦點動機思考促發狀況下,近目標時間距離思考組在中文遠距聯想量表表現上高於遠目標時間距離思考及中性組。在預防焦點動機思考促發下,遠目標時間距離思考組的表現高於近目標時間距離思考組、中性組。在近目標時間距離思考狀況下,促進焦點動機思考表現高於預防焦點動機思考促發組,但是,在遠目標時間距離狀況下,促進與預防焦點兩組則未呈現顯著差異。本研究顯示了促進焦點動機穩定的助益創造力表現,而且,目標時間距離變項扮演了調節調整焦點動機與創造力表現間的關係。Item 廚藝創造力發展歷程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2-??) 洪久賢; 胡夢蕾; Jeou-Shyan Homg; Meng-Lei Hu本研究旨在發展與編製適用於評量廚藝創造力發展歷程的工具,量表的發展與編製乃基於廚藝創造力理論與發展為一連續構念的歷程。「廚藝創造力發展歷程量表」包括「準備」、「阻釀與轉換」、「異象化」、「發現想法」、「討論與妥協」、「豁朗」、「想法評估」七個構念,全量表共的題,做答方式採用Likert 六點量尺。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次數分配、描述統計、項目分析、Cronbach α 內部一致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量表的內度一致性係數介於.77 至.91 之間,並以因素分析來驗證建構效度。整體而言,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最後,以1 ,000 位立意樣本為研究對象,進行大量施測,回收有效樣本為669 份。本研究發現創造力發展歷程因性別、教育程度而有顯著差異;而不同廚藝專長之廚師或學生,其在廚藝創造力發展各歷程上表現也不一。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關量表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Item 藉由眼動追蹤儀器探討平均掃視幅度大小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2-??) 陳學志; 彭淑玲; 曾千芝; 邱皓政; Hsuch-Chih Chen; Shu-Ling Peng; Chian-Chih Tseng; Ha-Wjeng Chiou本研究主要依據Friedman 、Fishbach 、自rster 與Werth (2003) 提出的「知覺注意廣度」(thescope of perceptual attention) 觀點,主張藉由眼球追蹤儀器蒐集的「平均掃視幅度大小」(theaverage saccade amplitude ,以下簡稱ASA) 與知覺注意廣度概念相似,並假設ASA 較大者,會促使較寬的概念注意廣度,進而產生較佳的創造力表現。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樣本,並進行二個研究以探討之。研究一主要是讓受試者觀看由八張圖片所組成的刺激材料以獲得ASA 指標分數,蒐集受試者在CPAI-2 中的創造力人格特質、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與中文遠距聯想作業等分數,並使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別探討上述關係。結果發現:ASA 分別與擴散性思考特質、好奇心特質與中文遠距聯想、作業的通過率有接近顯著或達顯著的正相關。研究二則操弄受試者不同的ASA' 再測量他們於頓悟性問題的表現,並採用t-test 考驗之。 結果指出ASA 對頓悟性問題表現並無妓果存在。究其原因,或許兩者之間的相關為假性相關、抑或ASA 指標僅與某種創造力問題類型有關(如中文遠距聯想作業) ,而與頓悟性問題無關。綜合言之, ASA 與創造力間似乎為存有正向關係,但仍未發現兩者間是否有因果關係。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Item 心情對了,創意就來了-情緒對發散性思考與頓悟問題解決的不同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9-??) 蔡秉勳; 林緯倫; 林烘煜; Ping-Hsun Tsai; Wei-Lun Lin; Hung-Yu Lin去探討情緒與創造力間關係的研究未能獲致一致或完整的結論,有些研究發現僅正向情緒能促進創造力、另一些研究發現負向情緒的促進效果,也有研究顯示正、負向情緒皆有助於創造力表現。然而,過去研究並未區分不同程度的情緒操弄以及不同類型的創造力作業。依據成就動機理論,最適激動程度會依作業性質而有所不同;研究也顯示開放式的發散性思考與封閉式的頓悟問題解決涉及不同的歷程。本研究中將200 位參與者隨機分派至不同程度的情緒影片操弄組中(高度正向、中度正向、中性、中度負向、高度負向),分別進行發散性思考測驗或頓悟問題解決作業。結果顯示,不同的情緒操弄會對兩類創造力作業造成不同影響:中度的正向情緒最有利於頓悟問題的解決;而發散性思考表現則與激動程度成正相關,亦即不論正、負價性,越高度的情緒越能增進其表現。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澄清情緒與創造力的關係,並可作為進一步探討情緒影響創造力的機制或創造力提升方法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