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Item 語音異常兒童語音知覺、音韻覺識與語音產出之相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簡欣瑜; 劉惠美; Hsin-Yu Chien, Huei-Mei Liu臨床上對語音異常兒童的治療常結合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加強其語音產出能力,但目前卻無充足的實證研究支持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根據言語處理模式相關理論,探討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產出與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能力之相關性。參與者為46位5歲語音異常兒童,以自編電腦化和標準化測驗量測其語音知覺(純音區辨、語音區辨、範疇語音指認)、音韻覺識(韻母判斷、首音判斷、聲調判斷、音節刪除)與語音產出(詞語和子音正確百分比)等能力,以相關和迴歸分析探討三者能力間的淨相關,以及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對語音產出的預測力。研究結果顯示,語音產出與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值有顯著負相關,但與純音區辨敏感度則無;而語音產出僅與音節刪除正確率有顯著正相關,與其他音韻覺識指標則無顯著相關;語音知覺的多項指標與音韻覺識能力也有顯著相關。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範疇知覺中的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及音韻覺識中的音節刪除對語音產出皆有解釋力,且以語音辨識斜率的解釋力最高。以語音產出作為依變項進行路徑分析,發現範疇語音指認斜率對語音產出有直接的預測力。整體而言,本研究支持語音知覺、音韻覺識及語音產出之間有關聯性的論述,提供語音介入時融入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的參考。Item 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對受督焦慮與督導效能之影響:十二次沙盤督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蔡美香; Mei-Hsiang Tsai本研究探究區辨模式沙盤督導對受督焦慮與督導效能之影響,共招募5對大學場域之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及其督導者,配對督導者──受督導者,進行每週一次、共12次沙盤督導,督導單元依據本模式六個步驟進行。本研究以質性為主、量性為輔,研究參與者在沙盤督導第四、八、十二次後,接受個別訪談,共三次。受督導者接受沙盤督導前,填寫「預期受督導者焦慮量表」;督導者進行沙盤督導後,填寫「沙盤督導自我評估表」,共12次。訪談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量表資料以Wilcoxon等級檢定加以分析,以了解受督導者在督導歷程的焦慮情形及依循區辨模式督導者運用沙盤督導的效能及其轉變。結果顯示受督焦慮主題為:擺盤克服挑戰、展露安心;沙盤承載情緒、安放焦慮;沙圖具象故事、顯現脈絡;沙盤照映內在、滋長力量。督導效能主題為:跨越擔憂、喚發信心;隨心駕馭、斟酌平衡的督導焦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督導者角色;穩固同盟、豐厚理解;共同觀盤、效能提升。結果亦顯示受督焦慮達統計顯著下降、督導效能無統計差異。研究者依據結果提出討論與對未來研究與實務的建議。Item 新手團體諮商師領導能力發展探究:歷程追蹤、分項比較與學習類型叢集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許育光; 刑志彬; Yu-Kuang Kevin Hsu, Chih-Pin Hsing團體諮商為諮商心理師重要之專業能力,於碩士層級新手階段之實務訓練更為專業發展與教學督導之重要課題;兼顧實際實務執行、學習歷程與能力持續評量之調查,能對於新手團體諮商師之領導能力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本研究歷經5 年蒐集61 個進行10 次之非結構諮商團體,共計117 位碩士受訓層級之新手非結構團體諮商師,受邀請於歷程中第一(開始)、四(轉換)、八(工作)、十(結束)等四次填寫「團體諮商領導能力量表」,據以探討在團體歷程之領導能力變化;其中72 位具備完整數據作為本研究分析之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新手團體諮商師在八項能力有顯著成長,且在結束階段量表分項領導能力與總分,皆高於量表常模數值;(二)八項團體領導能力在團體歷程趨勢上,可分為「持續緩進」、「中後期緩進」、「前期略降中後期續進」等三種類型;(三)針對歷程領導能力之學習類型進行叢集分析,發現可分為「高自評組」、「趨中自評組」、「低自評組」三組,在學習成效上,「趨中自評組」於八項能力上均達顯著差異,「高、低自評」兩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均未達顯著,「低自評組」在突破過程障礙、結束與強化改變等兩項上亦未達顯著;(四)針對分項能力學習歷程比較,發現在團體建構方面,三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在歷程推進深化方面,「趨中、低自評」兩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但「高自評組」在初期有緩降而中後期才續進的現象;在個體改變介入方面,三組大致呈現初期持平或緩降的現象,而在中後階段「高自評組」在深化個體的能力、「低自評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還呈現反折的下降狀況。研究依據結果,從培育團體諮商師、教學與督導實務、研究面向等角度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編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李奕璇; 周業太; 宋曜廷; Yi-Hsuan Lee, Yeh-Tai Chou, Yao-Ting Sung本研究建置了一套可同時評測整體閱讀理解能力,並診斷出字詞辨識、表層文意理解、文意統整、推論理解、分析評鑑之閱讀細項技能程度的中文閱讀能力適性診斷評量系統。此系統的適用對象為二至十二年級學生,為相關領域第一套可橫跨多個學習階段的中文閱讀測驗。本測驗透過現代測驗理論技術估算試題難度與學生能力參數,另藉由題庫建置、常模建置等作法,利用電腦化適性測驗的型式施測,可快速且精確地定位學生的閱讀能力程度,並長期追蹤能力變化情形。分析結果指出本測驗具備良好的重測信度、效標關聯效度、條件化信度、與IRT效度,顯示本測驗具有優秀的品質,可有效且穩定地評量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Item 大專校院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許雅惠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專業知能需求。採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法,共計10 位大專校院輔導教師參與深度訪談, 77 位大專校院輔導教師參與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如下 : (一)受訪者認為大專校院輔導教師須具備心理師、教師、諮詢者、溝通協調者、倡導者,以及學校心理學家等角色; (二)訪談與問卷調查結果共同呈現之大專校院輔導教師知覺之主要工作困境為-缺乏制度化督導、工作知能不足,與工作角色定位不清; (三)受訪之大專校院輔導教師認為工作中所須具備之核心專業知能包含:諮商專業知能、學校輔導行政、自我成長知能,以及危機處理能力等面向。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危機處理能力」、「自我覺察能力」、「進行生涯諮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以及「促進案主表達、探索與改變之技能」為大專校院輔導教師主要須具備之核心專業能力。依研究結果,對諮商實務工作提出建議。Item 國中生逃避策略的改變暨其與知覺課室目標結構及羞愧情緒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彭淑玲; 程炳林; Shu-Ling Peng, Biing-Lin Cherng本研究統整成就目標理論與學業情緒理論,探討學習情境(課室目標結構)與學業情緒(羞愧)如何共同影響學生逃避策略的使用。本研究以臺灣七年級生為對象(N = 427),進行為期半年、共兩次測量的縱貫性研究(七下?八上),以探討課室目標結構、羞愧與逃避策略三者在同一時間點上的關係(七下/八上);課室目標結構、羞愧與逃避策略三者隨著時間的改變情形、方向及三者的改變是否彼此有關(七下?八上)。結果發現:首先,從七下至八上期間,學生知覺的精熟目標結構並無改變,但學生知覺的表現目標結構、在學習中產生的羞愧情緒及逃避策略的使用情形均顯著上升;其次,橫斷與縱貫性資料分析結果均支持知覺的表現目標結構與羞愧可預測逃避策略的使用:即分別在七下與八上時,當學生知覺課室情境強調表現目標時、愈可能在學習後產生羞愧情緒、並進而促進逃避策略的使用;另一方面,從七下至八上期間,當學生知覺課室情境強調表現目標的線索愈來增加、其在學習後產生羞愧的情緒亦增加、並進而促使其採用逃避策略的情況也隨之增加。然而,學生知覺的精熟目標結構均無法預測羞愧與逃避策略。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建議。Item 幼稚園大班兒童空間表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陳淑敏本研究從幼稚園大班兒童對熟悉的大比例尺空間,及表徵該空間的小比例尺空間訊息之處理,探究幼兒的空間表徵。研究對象選自一所公立幼稚園大班共59 名幼見,使用幼稚圍遊戲場模型和地圖進行個別晤談。研究顯示: (I)幼見主要使用拓樸空間線索,然間或使用投影空間和幾何空間線索處理大比例尺空間訊息; (2) 幼兒較能記憶遊具的空間配置型態,較難記憶遊具之間的距離或作比例轉; (3)幼兒主要使用拓樸空間線索處理小比例尺空間訊息,但也使用投影和幾何空間線索;(4) 幼兒能瞭解模型與地圖表徵空間之意義; (5) 觀點改變影響幼見的空間訊息處理,在對應位置尋找,模型與地圖方向一致優於不一致; (6) 男童對大比例尺空間配置的記憶較女童為佳,而小比例尺空間訊息的處理則無性別差異。Item 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凃金堂近年來,國外許多學者以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為依據,採用數學範例教學實驗,大多顯示實驗組的數學成績顯著高於控制組。本研究以66 位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次數學科範例教學實驗。實驗一,實驗組接受範例教學法,控制組接受傳統教學法,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教學貨驗,產生性向處理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採用範例教學較適合數學成就測驗前測分數較低的學生,採用傳統教學較適合數學成就前測分數較高的學生。實驗二與實驗一是相同的班車哎,實驗組分兩岸且,分別接受powe叩omt 電子檔的範例,以及接受紙本的範例,控制組接受傳統教學法,實驗結果顯示接受pow呵。int 電子檔範例教學的學生,其數學成就測驗後測成績,顯著高於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Item 婚姻平權議題之支持方與反對方的心理特性差異:以字詞分析為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林瑋芳; 黃金蘭; 李怡青; Wei-Fang Lin, Chin-Lan Huang, I-Ching Lee婚姻平權法案是近年臺灣社會受到高度重視的社會議題,透過全民的積極參與發聲,支持方與反對方雖多有機會交流彼此的想法,目前仍無法形成共識。針對支持方與反對方的衝突磨合,本研究嘗試透過字詞分析的角度切入,以字詞使用頻率表徵個體的心理特性與思考歷程,探討支持方與反對方在人我界線、動機歷程及認知特性上之差異。研究一蒐集60 篇與婚姻平權有關之媒體投書和報導,支持與反對立場文本各半,以檢驗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字詞使用頻率之差異;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特定字詞使用頻率,透過羅吉斯迴歸檢驗立法院公聽會發言人對婚姻平權法案之立場為支持或反對之預測力。研究結果大致與研究假設相符,意即相較於反對方,支持方較不以伴侶性別為同性或異性,畫分明確的內、外團體,更傾向將所有個體一視同仁;也較容易受到強化社會關係聯結之趨動,而較不重視權力關係的鞏固;在論述表達上,亦呈現較高的認知複雜度。據研究者所知,本研究為國內少數以字詞分析研究取向,探討婚姻平權法案之支持方與反對方,在心理特性與思維特性上之差異的實徵研究論文。期能透過本研究拋磚引玉,從人我關係、動機歷程及思維特性的角度,嘗試理解支持方與反對方的歧異,因瞭解而更能有效對話溝通,早日實踐真正平等的社會正義。Item 國中輔導教師介入關係霸凌事件的輔導困境與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杜淑芬; 鄧文章; 陳亦鳳; Su-Fen Tu, Wen-Chang Teng, Yi-Feng Chen本研究探究學校輔導教師在關係霸凌事件中的輔導困境與策略。透過團體訪談,共有27 位專兼任輔導教師參與,包含22 位女性、5 位男性,平均年齡34.5 歲,教學年資8.31 年,而平均輔導年資則為5.59 年。資料收集階段共進行5 次團體訪談,每次團體約為2.5 ∼ 3 小時。資料分析採用模板主題分析進行,運用第一次逐字稿建立初步分類系統,再將資料進行分類並視需要增建或修改分類系統。研究結果:輔導教師主要的困境包括(1)關係辨識困境,何謂關係霸凌難以定義,而受害者與加害者互為霸凌循環也讓辨識困難;(2)個別輔導困境包括受害者質疑與擔心被輔導、加害者否認與抗拒輔導等;而(3)系統合作困境則包括合作導師的輔導知能與抗拒合作、以及家長情緒涉入過深導致事件的複雜化等議題。在輔導策略部分,輔導教師多採用個別輔導與系統合作雙管齊下的多元介入輔導策略。首先,輔導教師需要擱置辨識、接納關係流動特性,其次,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個別輔導工作中,同理尊重當事人主觀感受,將焦點放在修復人際關係與發展關係能力;而在系統合作中,則直接入班進行旁觀者輔導及導師或家長等重要他人系統合作諮詢,以營造有利於人際修復與關係發展的人際環境。Item 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淑麗; 洪儷瑜; Shu-Li Chen; Li-Yu Hung花東是國內典型的弱勢縣市,本研究旨在瞭解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能力特徵。研究主要以花東小一~國三2,144 位學生的識字量評估測驗資料進行分析,但由於該測驗建立常模時所用的取樣方式易忽略小型學校,本研究特別再對台東縣4 所偏遠小型國小實施識字量評估測驗,小一至小五共523 人。研究結果發現,花東地區學生的識字量隨著年級漸增,但低識字組學生的識字問題相當嚴重,小五至國一低識字組學生,僅有一般學生小二的程度;國三低識字組學生,平均未達一般學生小三的程度。另外,花東學生的識字能力從小一開始就落後全國兒童,在小四後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且識字能力越弱的學生,落後的情況越嚴重。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偏遠小型學校的識字問題更為嚴重,有29.5%的學生落入低分組,花東常模16.2%多了近一倍。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花東兩弱勢縣市兒童的識字量低於全國常模,而且,偏遠小型學校學生尤為弱勢中的弱。Item 國中生所知覺到的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賴英娟; 巫博瀚; Ying-Chuan Lai, Po-Han Wu學習投入不僅是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且與學生成就表現有高度的關聯。目前國內有關個人與情境因素在學習投入的探究,仍相當有限。本研究探討學生所知覺到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及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並針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適配度考驗。本研究以叢集抽取方式,抽取臺灣地區 30 所學校 60 個班級,1, 697 位八年級學生。研究工具包含教師自主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任務價值量表及學習投入量表。結果顯示:(1)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可用來解釋所蒐集的觀察資料;(2)教師自主支持除了對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外,亦能透過上述變項對學習投入產生間接的影響效果。細言之,當教師能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自我選擇與決定的機會、及時地提供回饋訊息,並減少在課堂上使用強迫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時,愈能提高學生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3)自我效能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4)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因此,在教學實務上,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協助學生養成對學習活動的信心與興趣,以提升其學習投入。Item 升學路徑對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之影響—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多元入學管道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鄭夙珍; 王金龍; Nellie S. Cheng, Jin-Long Wang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破除單一考試方式,予以考生選擇適合自己升學管道的機會。三種入學管道(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之升學路徑的差異,影響學生之學習經驗。過去多元管道的比較多探討管道間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加入自我調節學習特質之影響,有助於理解學業表現差異的原因。由於繁星推薦管道入學標準取決於高中學業表現,而考試分發管道應考時間最長,本研究假設繁星推薦與考試分發兩種管道學生的升學經驗較有助於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特質,因而也有較佳大學學業表現;另一方面,由於申請入學管道最具有適性揚才的特徵,申請入學生相較於其餘兩管道應有較佳學業動機。本研究以Sitzman與Ely(2011)自我調節學習精簡架構的九變項為探究基礎,首先進行內部因素結構,再據以探討(1)三類學生之自我調節學習對學業表現影響之模式差異,及(2)三類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及學業表現之差異。本研究於個案大學學生事務系統蒐集資料,樣本包括繁星推薦513人、個人申請1929人、考試分發2100人,共4542人。研究結果顯示四項自我調節學習建構(目標動能、調節機制、學業動機、投入時間)中,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對學業表現有預測力,此一預測模式有跨類別的一致性;而目標動能及投入時間也具有群組差異,呈現出繁星推薦及考試分發優於申請入學管道的結果;就學業表現而言,繁星推薦優於考試分發、而考試分發又優於申請入學。與假設不符的是,學業動機對學業表現無預測力,也未有群組差異。本研究提出研究結果對多元入學方案之實務意涵。Item 父母心理控制與成年初顯期 子女之社交焦慮:自我分化的中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梁䕒鎂; 吳志文; 程景琳; Chia-Mei Lian, Chih-Wen Wu, Ching-Ling Cheng本研究旨於針對成年初顯期階段之個體,探討其所知覺之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關聯,並分別針對男性與女性,探討父母心理控制行為是否會透過個體之自我分化程度,進而影響其社交焦慮情形,且分別檢視自我分化五個向度(情緒化反應、我立場、情緒截斷、與家人融合、與他人融合)之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955位(男性364位、女性591位)18至25歲成年初顯期樣本(平均年齡為21.41歲,標準差為2.47)。本研究以「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及「自我區分量表」進行測量,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介效果的分析。結果發現:父母心理控制與社交焦慮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聯,且在男性與女性樣本中,父母心理控制皆顯著地透過自我分化之「情緒化反應」及「與他人融合」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但自我分化之「情緒截斷」及「與家人融合」向度並沒有中介效果;此外,僅在女性樣本中發現,父母心理控制會透過自我分化之「我立場」向度,進而影響社交焦慮。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敬畏情緒量表的編製發展與驗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余民寧; 熊師瑤; 許雅涵; 翁雅芸; Min-Ning Yu, Shih-Yao Hsiung, Ya-Han Hsu, Ya-Yun Weng敬畏情緒為正向情緒之一,且過往認為敬畏情緒能提升個體的正向行為、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增進心理資本、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惟尚未有國人研究探討敬畏情緒的結構內涵。本研究旨在編製「敬畏情緒量表(General Awe Scale,簡稱GAS)」並評估自編量表之品質,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在預試研究方面,初編50題目,邀請384名大學生進行網路線上填答,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得出「敬畏情緒量表」為二階五因子之結構。正式研究則邀請720名在學學生進行量表填答,所蒐集之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研究發現:1. 敬畏情緒量表為「好奇探索」、「讚嘆自然」、「欣賞藝術」、「感覺渺小」與「連結感」等五個因素所組成的二階因素結構。2. 敬畏情緒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3. 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利社會行為」、「靈性幸福感」與「感恩」作為外在效標,發現敬畏情緒與上述變項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本量表具備不錯的外在關聯效度。4. 本研究參與者普遍具有中高程度之敬畏情緒,而在近一年內曾有出國經驗者、學習滿意度高者、壓力主觀感受程度較低者,其敬畏情緒較高,且有顯著差異性。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Item 臺灣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及對幼兒發展的影響: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楊婧; 張鑑如; Ching Yang, Chien-Ju Chang本研究運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問卷資料進行分析,目的在了解臺灣 36 月齡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以及幼兒家庭社經地位、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對幼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注意力/執行功能、情緒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為 2,164 名幼兒,包括 1,113 名男生(51.4%)和 1,051 名女生(48.6%)。透過 SPSS 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用 AMOS 軟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臺灣 36 月齡幼兒最常使用的電子產品為電視和智慧型手機,僅約 6.8% 的幼兒從未使用過電子產品。(2)男生顯著比女生花更多時間看電視,北部幼兒接觸電視以外之電子產品的時間顯著少於臺灣南部及中部的幼兒。(3)家庭社經地位能解釋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且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也能解釋幼兒發展,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發展越不佳,而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發展不具直接影響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臺灣 36 月齡幼兒的發展有負向影響,建議父母、幼兒照顧者及教育工作者多加留意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Item 喪親者與逝者關係之轉化及哀傷調適之研究:以與逝者對話活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羅耀明; Yao-Ming Lo研究發現華人喪親者雖透過喪儀平台,持續與逝者連結來療癒哀傷,但有些喪親者可能因諸多外在因素而長年壓抑哀傷表達,且與逝者處於不和諧關係。根據東西方文獻指出,表達哀傷及與逝者連結可作為哀傷調適之策略,故本研究將之融入與逝者對話活動。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喪親者參與與逝者對話活動前後,轉化其與逝者關係及哀傷調適之情形。本研究採質性取徑,以3 次深度訪談5 位喪親多年之中高齡者,蒐集其參與與逝者對話活動前後之資料,以詮釋學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一)受訪者參與本活動前已持續多年哀傷,且與逝者維持不和諧關係;在參與本活動後,哀傷獲得調適,與逝者關係轉化為和諧關係;(二)本活動轉化哀傷及與逝者關係之因素為:在允許哀傷之安全教學環境,本活動提供回憶逝者及與逝者對話之平台,使其有機會經驗與表達哀傷,並喚起與創造好的內在客體的逝者;而正念呼吸有協助其放鬆與覺察。本研究發現:(一)喪親者的哀傷和逝者的不和諧關係密切關聯,對長年哀傷者,與逝者連結的華人喪儀,可能缺乏表達哀傷之安全社會環境;(二)本活動提供此環境,協助其表達哀傷,並與逝者有正向的連結,進而與逝者轉化為和諧關係或完整的客體關係,並獲得哀傷調適,而此關係也持續伴隨喪親者。Item 以眼動追蹤技術探討先備知識對科學圖形理解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劉嘉茹; 侯依伶; Chia-Ju Liu; I-LinHou本研究以板塊構造運動概念為例探討不同先備知識的個體在理解科學圖形過程中眼球運動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使用繪圖測驗及回溯性放聲思考法來了解受試者的先備知識,及閱讀科學圖形後板塊運動概念的進步情形,並以眼動追蹤儀器來收集受試者在閱讀科學圖形時眼球運動的型態。研究對象為36 位自願參加的國立大學理學院學生。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先備知識程度的受試者在觀看科學圖形時,對不同關鍵區的注意力分布、認知處理時間以及個體的觀看策略都不相同。其中高先備知識的受試者比低先備知識的受試者使用在文字區的認知處理時間更多,也更傾向從文字區獲取圖形的訊息,而高先備知識的受試者也比低先備知識的受試者更企圖從文字與文字的對應以及文字和板塊圖形的連結中獲得對圖形的理解。研究結果也顯示受試者是否從教學圖片中獲得充分的資訊來調整自身的板塊構造運動概念,與其在閱讀教學圖片過程中眼球運動的凝視位置分布有關。Item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刑志彬; 許哲修; 田秀蘭; 許育光; Chih-Pin Hsing, Che-Hsiu Hsu, Hsiu-Lan Shelley Tien, Yu-Kuang Kevin Hsu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以動態系統取向探討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母子情緒互動彈性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Yih-Lan Liu, Yi-Chen Tong本研究以動態系統取向探討母親後設情緒理念、母子情緒互動彈性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關聯。研究對象為118對臺灣北、中部地區自願參與之國中生及其母親。本研究觀察青少年與母親在討論雙方意見不一致話題時,雙方進行問題解決時的情緒互動反應。研究工具採用錄影編碼及「狀態空間網格」方法分析母子在衝突情境互動時的情緒互動歷程,並使用國內外學者所編製的「母親後設情緒理念量表」與「青少年自陳報告」—母親評量版vs.青少年自陳版進行問卷調查法。 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摒棄型的後設情緒理念對青少年外向問題行為有直接的影響效果,但是母子情緒互動的彈性、母親後設情緒理念與青少年內、外向問題行為之中介模式未得到驗證。 再者,母子情緒互動高彈性組較低彈性組之青少年呈現較低程度的外向問題行為。另外,研究樣本之動態系統具有「母親負向參與—子女負向脫離」與「母親正向參與—子女正向參與」兩個吸引因子之互動模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