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7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0-31) 張國恩; 蔡今中; 宋曜廷; 周倩; 張俊彥; 楊鎮華; 侯惠澤; 張惠博; 游光昭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與國家科教素養規劃計畫 全民的科學素養為國家科學技術卓越發展之碁石。各國均於本世紀初便著手擬訂二十一世紀之國家科教政策方針。近年來,全球面臨日益嚴重且複雜的能源安全、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如何更有效率培養能有效因應、研究與解決這些跨領域議題的科學人才,並同時提升全民對於科技政策與天然災害的正確認知與應變能力,實有賴符應時局,審視評估並修訂既往政策,提升國民更多元且跨領域之全民科學素養,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本計畫擬組成工作小組,重新嚴謹審視既有政策的限制。本計畫希望突破既有研究學門領域藩籬、整合多元資源,擘劃符合未來國家需求的國家級全民科學素養(National Science Literacy)內涵與架構。此外,經由資料蒐集與分析、意見激盪、專家共識凝聚以及一系列公聽說明會,撰擬未來用以培育該素養的國家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此白皮書可供國家未來科學教育之教學、研究與提升全民素養的施政重要參考依據。Item 數理性文本和網路資息的閱讀及訊息處理與問題解決行為模式之分析研究-總計畫---數理資訊的訊息處理與問題解決行為模式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楊芳瑩; 襲充文; 蔡孟蓉; 賴孟龍; 張俊彥; 蔡今中; 陶振超; 白宏達Item 網路科學學習:認識觀、訊息判準及網路認知策略所扮演的角色---總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蔡今中; 黃福坤; 張俊彥網路的運用在科學教育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網路科學學習情境中的學習本質及歷程對於科學教育研究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然而相關研究卻還是處於剛起步階段的研究議題,而本研究計畫將探討此一重要議題。本研究計畫共包含三個為期三年的子計畫:「學習者利用網路資源解決爭議問題時的思考模式與對訊息的辨別或判準行為之研究」、「從網路學習策略模型的觀點檢測個人內在因素對網路科學學習策略之影響」及「網路科學訊息判準及搜索行為之探究」,透過這三個子計畫,本研究計畫除了將從學習者的「認識觀」、「認知策略」、「內在情意因素」(例如:對學習環境的偏好)與「認知學習成果」等面向探討學習者網路科學學習的歷程與本質之外,還將從學習者的訊息偏好與訊息搜索行為,以及學習者如何評判搜索所得的訊息等網路情境中特有的面向探討學習者網路科學學習的歷程與本質。而在計畫執行的第三年,三個子計畫也將採取共同樣本進行研究,以利將三個子計畫的研究結果作統整,最後描繪出學習者網路科學學習的本土理論概念架構。Item 探究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類型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張俊彥; 蔡今中Item 從知識認識發展觀點探討不同學習環境中教師教學認知與學生科學學習認知的展現及學生思考能力遷移之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5-31) 楊芳瑩; 蔡孟蓉; 張俊彥; 丁信中; 劉奕蘭; 溫媺純; 蔡今中Item 探究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類型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張俊彥; 蔡今中Item 從知識認識發展觀點探討不同學習環境中教師教學認知與學生科學學習認知的展現及學生思考能力遷移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5-31) 楊芳瑩; 張俊彥; 蔡孟蓉; 溫媺純; 劉奕蘭; 蔡今中Item 從知識認識發展觀點探討不同學習環境中教師教學認知與學生科學學習認知的展現及學生思考能力遷移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5-31) 楊芳瑩; 劉奕蘭; 蔡今中; 張俊彥; 蔡孟蓉; 溫媺純本計畫是跨領域「本土科學學習環境理論的建構(PLOT):從認知個體的發展到學習 遷移的成效」的子計畫三,是總計劃PLOT 的P (Prior)階段,以認知個體認知及信念的 發展為研究主軸。本計劃的目的在於以本土社會及文化脈絡為出發點,深入探究認知 個體對教與學認知與信念特徵發展,及各特徵間的關連,並嘗試瞭解科學學習環境之 形塑對認知個體的教與學認知發展、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策略成效、乃至學習遷移之 影響。以提供未來發展本土科學學習理論的依據。 本研究目前預計探討的認知個體的對教與學的認知發展包含以下變項:教師方面包 含知識認識觀發展、對教學的信念、教學的後設認知、教學風格等;學生方面包含知 識認識觀發展、對學習的信念、個體的社會發展、對科學科技的態度及偏好,學習的 策略(含後設能力),以及社會文化情境中的學習遷移。而以上的變項將置於子計畫一及 二所探討的不同的學習環境中來深入研究。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實驗教學,教室觀察及晤談分析。基於本研究之跨領域 本質,本計劃的首年工作是建立跨領域,包含科學教育、認知、心理和社會發展等專 家溝通交流的平台,以確立研究的範疇,並做更深入的文獻剖析以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以利後續研究。Item 探究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類型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6-07-31) 張俊彥; 蔡今中本計畫旨在深入探究台灣之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特質與類型,及其對地球科學學 習成效的影響和其在地球科學學習與教學上的意義。本研究將透過:(1)相關科 學學習環境文獻資料之探討與整理;(2)完成國內外(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相關 研究之評析;(3)研究開發一套能確實反映台灣本土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量化研 究工具;(4)以此研究工具調查台灣中學地球科學學習環境的可能類型(其中主 要以學生及教師的觀感為依據);(5)進行量化與質化資料三角校正的交叉分析; (6)以初探性和實驗教學研究配合開發之研究工具,來探究地球科學學習環境 與學習成效間關係等六項研究配套措施來完成此計畫。期能據此計畫的研究成 果,對目前及未來之中等學校地球科學學習及教學和學習環境提出相關之建議與 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