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2
  • Item
    肺癌病患手術後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
    (2022) 曾靖欣; Tseng, Ching-Hsin
    目標: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肺癌個案手術後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方法:以臺灣北區某醫學中心胸腔外科門診肺癌病人為研究對象,透過結構式問卷調查法及病歷查閱進行資料收集,於2021年8月24日至12月21日期間共收集146名研究對象。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另外以病歷查閱方式收集研究對象的疾病特性資料。結果: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屬於中下程度;以支持功能來看,感受到情感支持最多,其次依序為評價支持、訊息支持、最少的是實質支持。由支持來源來看,感受到最多的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其次為朋友、醫護人員,感受最少的是病友支持團體。「年齡」及「家庭每月收入」與整體社會支持有顯著相關。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品質屬於中上程度;感受最好的是環境範疇生活品質,其次是生理範疇生活品質、社會關係範疇生活品質,感受最差的是心理範疇生活品質。「家庭每月收入」及「治療方式」與整體生活品質有顯著相關。 三、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及疾病特性的狀況下,整體社會支持的量表得分和整體生活品質量表得分有顯著正向關係(β=0.25,p<0.01),也和社會關係生活品質量表得分有顯著正向關係(β= 0.44, p<0.001)。 結論:當整體社會支持愈好,研究對象的整體生活品質及社會關係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
  • Item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之間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2021) 田小燕; TIEN, Hsiao-Yen
    目標:本研究調查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族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相關性及各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方法:針對烏來區原住民族人口數2918位分布於四個部落(忠治、烏來、信賢、福山),於2019年8月7日至2020年7月31日執行家戶第一階段碳13尿素呼氣試驗並完成造冊共計340案,採橫斷式調查法,以結構式問卷逐戶家訪收集資料,有效問卷回收93.54%。結果: 一、 研究對象於「高教育程度」、「高收入」、「已婚」與「與親屬同住」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較佳。幽門螺旋桿菌非感染者在健康控握、社會支持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得分高。 二、 研究對象在「內控」與「自我實現」、「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皆呈現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在「年齡」、「教育程度」、「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增加整體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5.3%。 結論: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在「年齡」、「教育程度」、 「健康控握」 、 「社會支持」 、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其中尤以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解釋力得分最高(β=0.572,t=12.828,p<0.001)可為主要預測變項。 關鍵字:原住民族、幽門螺旋桿菌、健康控握、社會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Item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2021) 楊又珍; Ya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現況,並探討三者間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之預測力。本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分散式資源班之特殊教育教師,採隨機抽樣法之叢集抽樣,並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285份問卷,回收277份問卷,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3%。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主要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為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之前兩項為「工作負荷」及「專業知能」。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壓力與行政支持壓力會因「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專任教師之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與行政支持壓力會顯著高於教師兼行政教師。二、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其中以「評價性支持」最高,「訊息性支持」則為最低。其中情緒性支持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女性資源班教師其情緒性支持感受顯著高於男性資源班教師。三、研究對象中約81.5%無憂鬱傾向,6.2%為輕度憂鬱傾向,5.3%為中度憂鬱傾向,7.0%為重度憂鬱傾向。其中憂鬱傾向會因「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25-29歲之資源班教師其憂鬱傾向顯著高於50歲以上之資源班教師。四、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愈低;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工作壓力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大;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小。五、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整體工作壓力與整體社會支持可有效預測憂鬱傾向,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35.9%。其中整體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年齡、教育程度與資源班任教年資為預測憂鬱傾向之顯著變項。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關、資源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以名義團體技術探討高中職學生戒菸困難與支持需求之看法
    (2019) 周藝君; Chou, Yi-Chun
    背景:高中職學生戒菸成功率偏低,因此,必須找出戒菸的困難與需求支持,提供未來相關策略擬定之參考,增加戒菸率。 目的:本研究為探討高中職學生戒菸困難的看法及需求支持之影響因素。 方法:本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三所高中職學校在學且過去六個月內有吸菸行為的學生,共計50名,採取自填式問卷,透過名義團體的方式了解參與者對於戒菸困難與需求支持的看法;同時採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分析參與者的學制(高中vs 高職 )、開始吸菸年齡(高中職以前vs 高中職之後 )、每日吸菸量(每日吸菸量≦10支vs每日吸菸量≧11支)、尼古丁成癮程度(輕度 vs 中度以上)在戒菸困難與需求支持之看法的相關性。 結果:名義團體技術重要性排序顯示,學制組、開始吸菸年齡組、每日吸菸量組及尼古丁成癮程度組皆覺得「面臨壓力」是抗拒吸菸誘惑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其壓力源來自課業學習挫折、考試成績低落及長期不被家人與師長信任;「我的家人反對高中職學生吸菸,但是自己卻吸菸」是家人同儕的態度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原因為吸菸青少年對「家長要求孩子戒菸,自己吸菸卻不願意戒菸」之言行不一致的態度感到反感而不願意戒菸;「一起吸菸作樂」是同儕團體壓力項目最困難的部分,原因為吸菸青少年為了維持與吸菸同伴的友誼而不願意戒菸;「聽我訴說戒菸的困難」是最重要的情緒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家人朋友能傾聽自己戒菸的困難,可以增強自己持續戒菸意願;「提供口香糖嚼食」是最重要的工具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嚼食口香糖是最有效的戒菸工具;「信任的人給我建議」是最重要的訊息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透過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就能成功戒菸;「尼古丁戒斷症狀是暫時,而且是可以克服的」是最重要的評價性支持,原因為吸菸青少年認為只要克服尼古丁戒菸症狀就不會想抽菸;此外,不論是以學制、開始吸菸年齡及每日吸菸量來看,這些參與者皆覺得防止復抽項目最困難的部分是「出現想吸菸的念頭」;而尼古丁成癮輕度與中度以上參與者則表示,防止復抽項目最困難的部分是「出現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原因為戒菸會讓吸菸青少年出現焦慮不安的戒斷症狀,因此想以吸菸方式來緩解。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高中或高職學制、開始吸菸年齡先後、每日吸菸量多寡及尼古丁成癮輕中度來看,其團體壓力與訊息性支持皆達到顯著相關。 結論:結果發現,即使參與者之學制、開始吸菸年齡、每日吸菸量、尼古丁成癮程度不同,但在同儕團體壓力及訊息性支持之看法是相似的,本研究之結果建議可作為未來推動高中職菸害防制計畫之參考。
  • Item
    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之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某行政區為例
    (2020) 魏炆莉; Wei, Wen-L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之關係。以臺北市某行政區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列管失智症個案主要家庭照顧者為研究母群體,以普查方法,採用結構式問卷作為工具,總共發出104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背景變項、社會支持量表與壓力因應量表,其結果如下: 一、 性別與壓力因應呈現顯著正相關,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壓力因應有所差異,女性的壓力因應顯著優於男性;壓力因應與年齡呈現顯著負相關,年齡越大壓力因應越低;高中畢(肄)業者壓力因應顯著低於與其他教育程度者;壓力因應與家中子女數呈現顯著正相關。 二、 社會支持為家人層面高於醫護專業人員層面;家人親友的社會支持多屬於「情緒性支持」及「評價性支持」;較少獲得的為「實質性的支持」。醫護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多屬於「訊息性支持」;較少獲得的為「實質性的支持」。 三、 從家人親友及醫療專業人員中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呈現顯著正相關,會因獲得社會支持的不同程度而壓力因應有所差異。
  • Item
    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
    (2007) 洪文綺; Wen-Chi Hung
    兒童的身心症狀之特徵是會反覆發生但非疾病所引起的身體抱怨症狀。諸多文獻指出學童的身心抱怨症狀隨著年齡而增加。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心抱怨影響因素模式。模式假設影響學童身心抱怨症狀的因子有背景因素、父母層面因素、個人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以及學校生活等五項因素。以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進教學能力增長計畫」為資料來源,共有2,759位學童與其家長參與問卷調查。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式(LISREL)分析進行模式建構與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身心抱怨的頻率分布呈現女學童多於男學童的情形。心理症狀的發生多於身體症狀。模式驗證發現,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間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但其他評鑑指標顯示適配情形均在可接受範圍。再根據修正指標,整併觀察變項、將部分觀察變項的殘差連結後,使模式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效地解釋。在所建構模式中,能顯著預測學童身心抱怨產生的因素有:學童性別、社會支持、父母的自覺健康狀態、學童個人自覺社交狀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可見影響學童身心抱怨是多層面的因素。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身心抱怨影響因素再修正簡化,重新審思模式的適切性;二、未來研究方向宜採縱貫性的研究,並擴大研究對象群;三、於學童心理健康防制實務上,強化社會支持的力量,並教導學童社交技巧,藉以提昇其心理健康。
  • Item
    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
    (2010) 王冠今; Kuan-Chin Wang
    高齡化社會已成為台灣人口結構趨勢,老人的健康議題備受關切。居住在社區中的老人,其健康與社會支持間有著不容忽視的關連性。而社區老人在退出原有的社會角色後,對社會活動參與有所期待,需以健康及社會支持觀點檢視影響社會參與程度的因素。 研究目的方面,第一部份研究主要在瞭解社區老人之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在第一時間點的分布及兩個時間點間的變化,並探討人口學變項、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三大因素對兩階段間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改變之影響。第二部份研究則在瞭解社區老人於第二時間點之社會參與狀況,並探討兩個時間點間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支持改變對社會參與之影響。 本研究資料來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本研究採用1999年及2003年所進行之第四及第五波調查資料,研究樣本為1999年時居住於社區且年滿65歲之2828位老人及2003年同一世代之追蹤樣本共2131位。統計分析是以SPSS 14.0 for Windows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統計方法除包括各面向之描述性統計外,並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斯迴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模式進行各因素間關係的驗證。 研究結果為1.社區老人健康情形在四年間的改變,身體與心理健康變差者都佔三成五以上,唯認知功能變差者較少佔一成六;而醫療服務使用方面,門診、機構照護、急診、居家照護使用變多的分別佔32.7%、18.5%、15.5%及1.5%。2.社區老人社會支持在四年間的改變,改變為獨居者佔4.5%,非同住網絡變小的佔六成一,工具性及情感性支持變差者則分別佔了三成一及三成五。3.社區老人的六項社會參與,在第二階段平均參與2.03項,以休閒類參與佔97.2%最高,其次是宗教類及社團類參與,以學習類參與比率最低。4.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工作狀況、月收入、自覺健康狀況、身體功能、慢性病數、認知功能、憂鬱狀態、門診使用、機構照護服務使用、急診使用、非同住網絡、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健康情形的改變有顯著關係。5.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認知功能、急診使用、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社會支持的改變有顯著關係。6.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月收入、身體功能改變、認知功能改變、機構照護使用改變、非同住網絡大小改變、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的改變等因素,均與其社會參與情形有顯著關係。 針對研究結果,建議衛生體系工作者著重於老人社區支持性網絡的建構,加強老人對社區或團體活動的參與度,並配合老人特質增加豐富多元的社會活動,並增進老人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此外,建議我國長期照護十年計畫,亦可加強規劃社區活動,增加社會支持人力的培訓,並將老人社會參與活動納入補助體系,提供老人更完整的照顧。 關鍵字:社區老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社會參與
  • Item
    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
    (2006) 吳家楹; Wu-Chia Yi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以九十四年度就讀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取樣本,經自填式問卷調查後,得有效樣本367人。 本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過去六個月內感到困擾的生活壓力以前途壓力為最大,其次是實習壓力、課業壓力。在社會支持方面,研究對象獲得社會支持主要來源為家人,而獲得社會支持種類以訊息性支持為最多。另外,根據貝克量表第二版(BDI-Ⅱ)的測量結果發現有約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有憂鬱的情形。 二、研究對象生活壓力與性別、學制、自我身體狀況、父親身體狀況、 母親身體狀況、居住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呈顯著相關 ,其中女生比男生有較高的實習壓力;技職體系四技護理系較普通大 學護理系生有較高的實習與課業壓力;自我身體狀況差者、父母身體 狀況差者、在外租屋者、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與低社經地位者研究對象 生活壓力較高。 三、研究對象社會支持與自我身體狀況、母親身體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呈顯著相關,其中自我身體狀況好者、母親身體狀況好者研究對象獲得較多的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與工具性支持;而家庭社經地位高者則獲得較多的工具性支持。 四、研究對象憂鬱程度與自我身體狀況、父親身體狀況、母親身體狀況、居住狀況與父母婚姻狀況等呈顯著相關,其中自我身體狀況差者、父母身體狀況差者、在外租屋者與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較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 五、研究對象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呈正相關,而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與憂鬱呈現負相關,亦即當研究對象感受到生活壓力越大時。而其中最能有效預測憂鬱程度的因素為: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父親的健康狀況、課業壓力、環境壓力、居住狀況、前途壓力、感情壓力等八項。
  • Item
    青春期學生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改變之縱貫性研究
    (2013) 徐若涵; Jo-Han Hsu
    本研究主要以縱貫性研究的方式,探討青春期學生社會支持、運動 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改變之關係及其預測力。本研究以五專一、二年級 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按分層比例隨機抽樣,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共發出三次問卷,有效樣本為 515 分,回收率為 78.0%。資料分析採描述 性統計、成對樣本 t 檢定、卡方檢定、區別分析、邏輯式迴歸分析及一般 線性模式。結果發現:男生佔 17.0%,女生佔 83.0%,一年級學生佔 55.1%, 二年級學生佔 44.9%;本研究樣本與流失樣本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年級 則有顯著差異,二年級學生流失人數高於一年級流失人數。達到三次規 律運動者分別為 36.1%;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社會支持可以顯著區別身體 活動改變;年級、一般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可以預測三次有規律運 動;第一次施測之運動自我效能可以顯著預測第三次施測時的身體活動 時間。
  • Item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9) 溫密欣; Mi-Hsin Wen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隨機取樣方法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432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7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止。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後補習天數在3至4天,每週補習時數8至9小時;課後溫習天數在4至5天,每週溫習時數約10小時;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及專科、大學畢業者居多,父親職業偏向技術性及半專業、一般公務員居多,母親職業則偏向無或非技術性工作者佔多數。 二、 研究對象具中上程度的運動享樂感與自覺運動利益,趨向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老師的運動支持則以訊息運動支持影響較大。 三、 研究對象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運動場地及設備,運動器材則以跳繩、腳踏車、呼拉圈為主;社區運動使用場地以學校、公園、籃球場及體育場居多,運動設備以固定式的籃球框架及遊戲式的籃球機為主,運動器材則以腳踏車、籃球、羽球為主;學校運動場地以籃球場及排球場為主,運動設備也以籃球框架及排球網架為主,運動器材多使用籃球、排球、羽球、接力棒。 四、 研究對象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顯示具有中等程度的規律運動;另每日約有四成四,每週約有五成二的研究對象接近有規律運動,因此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待改進的空間。 五、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中之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環境因素中之家庭、社區運動器材設備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六、 由迴歸模式分析發現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健康狀態愈好,運動享樂感愈多,社區運動器材愈完備,愈能增進課後規律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