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親子關係與吸菸行為之關聯研究
    (2024) 陳怡瑾; Chen, Yi-Chien
    研究背景及目的: 吸菸行為是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的可預防原因,也是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青少年是菸品使用的弱勢族群,如何避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一直是公共衛生領域重大的議題之一。研究證實,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避免危險行為。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時,常以家人吸菸對青少年影響為主要探討方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欲了解除了家人吸菸的影響因素外,親子關係是否為另一個關鍵原因?故進一步探討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1,485位新北市及桃園市的國高中職學生。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邏輯斯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 一、青少年沒有吸菸行為者佔92%,有吸菸行為者佔8% 二、青少年的母子關係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顯著負相關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親子關係中的母子關係有顯著負相關,B = -0.265,p = 0.009,OR = 0.767,也就是當母子關係越親近,青少年吸菸機率越低,若是母子關係疏離或匱乏,則青少年容易有吸菸行為產生。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了解青少年吸菸行為與母子關係的因果關聯。此外,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家人吸菸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治課程應與家長連結,提供家庭戒菸服務資源,建立居家無菸環境,以減少青少年吸菸行為。
  • Item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國中為例
    (2021) 林昱宜; Lin, Yu-Yi
    菸品的使用是全球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也是第二大的健康危險因子,青少年吸菸將造成健康傷害,影響未來身心發展,近年來新興菸品的出現,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的比率逐年上升,根據研究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吸菸的意圖與行為,因此欲瞭解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之現況及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新北市五所都會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於2020年6月採用問卷調查,共取得560份有效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二元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沒有使用電子煙者占95.36%,有使用電子煙者占4.64%。 二、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三、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四、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但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瞭解電子煙使用行為與吸菸意圖及吸菸行為之因果關係。此外,電子煙使用行為及家庭二手菸暴露與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制課程應連結家長參與,鼓勵吸菸的家人積極戒菸,建立正向的反菸家庭規範,以減少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和吸菸行為。
  • Item
    台北市某高職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2006) 劉美媛; Meei-Yuan Liou
    本研究目的乃是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的吸菸行為,以瞭解其吸菸階段分期及不同吸菸階段與改變方法、自我效能及決策權衡的相關。以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為對象,採隨機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1095份,回應率為93.7%。 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目前吸菸率為20.6%,男生吸菸率為25.6%,女生為6.4%。有7.9%已戒菸,男生已戒菸率是8.8%,女生是5.0%。共有71.5%未曾吸菸,其中有4.0%想嘗試吸菸。目前吸菸者中,有58.0%有意願戒菸。在已戒菸者中,有75%已持續戒菸六個月以上。 二、不同吸菸階段的研究對象,在戒菸改變方法、拒菸自我效能/誘惑、吸菸決策權衡方面,皆有顯著差異。 1.依據所處的吸菸戒除階段,在意圖戒除期給予意識覺醒、情感喚起、自我再評價,在準備戒除期強調增強管理、刺激控制,至於在戒除行動期已經戒菸的青少年,則十種方法皆可採用,而已經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除了意識覺醒外,其餘九種方法皆很常用。在推展菸害防制時,如能依據青少年所處的吸菸階段,採用特定的戒菸改變方法,可增加戒菸介入計畫的成效,促使青少年戒菸,達到成功戒菸的目的。 2.在吸菸戒除階段,各種拒菸自我效能/誘惑情境下的得分皆以無意圖戒除期的得分最高,在戒除維持期最低,呈線性降低的趨勢。處於無意圖戒除期者較易受菸癮/習慣的誘惑,已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體重控制的誘惑程度最高,受到菸癮/習慣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戒除期者自覺吸菸的好處高於壞處,在意圖戒除期與準備戒除期者,認為吸菸的壞處稍為高於吸菸的好處,到了戒除維持期,自覺吸菸的壞處遠大於好處。研究對象自覺吸菸適應好處與吸菸社會好處的看法相近似。 3.在吸菸獲得階段,想嘗試吸菸者各類情境下之誘惑度都增加,其中以正向社交情境之誘惑最大,體重控制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嘗試期吸菸決策權衡達到平衡,對吸菸壞處、好處之同意度相等,但想嘗試吸菸者則較同意吸菸之好處,包括吸菸的適應好處與吸菸的社會好處,認為吸菸所帶來的好處高於壞處。 研究結果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吸菸階段介入以促進菸害防制的參考。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
    (2008) 蔡宛珊; Wan-Shan Tsai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來分析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存在,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日間部之高一至高三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82人。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人格特質較外向性,情緒趨近穩定性,遵守社會常規,並符合社會期許的行為表現。整體來說,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是能夠適應整體環境並展現其獨特個性。另外,研究對象中,女生比男生較外向與神經質,而男生的社會期許則較女生高;高職生比高中生較外向;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學生較有精神病質。 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三項為學習壓力、自我期許壓力及校園生活壓力。另外,研究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兩性情感壓力,而女生則比男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我期許及生長發育的壓力;高職生比高中生有較高的校園生活和經濟壓力,而高中生則比高職生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壓力;低社經地位學生比中社經地位及高社經地位學生有較高的經濟壓力。 三、研究對象中憂鬱症的危險群佔27.2%。另外,研究對象中,高中生比高職生有較高的情緒和行為憂鬱;三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情緒、生理、行為和認知憂鬱。若以整體憂鬱程度來看,高中生高於高職生,三年級學生高於一、二年級學生。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占11.7%,其中男生吸菸率高於女生;高職生吸菸率高於高中生;三年級學生吸菸率高於二年級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吸菸率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此外,愈具有外向性、精神病質、社會期許人格特質者;生活壓力總分、家庭及家人相處壓力、經濟壓力愈大者;憂鬱總分、情緒、生理、行為、認知愈高者,愈會傾向吸菸。 五、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加以控制之後,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其吸菸行為,其中又以外向性人格特質、經濟壓力及生理憂鬱三個變項,對吸菸行為的影響最大。人格特質愈外向者、經濟壓力愈大者、生理憂鬱愈高者,愈會傾向去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育方面、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有關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吸菸行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7) 李筱惠; Hsiao-Hui Li
    本論文旨在了解國中生的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亦即在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學業成就、家長教育程度)、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社會因素(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與吸菸行為的關係。以九十五年度就讀於台北縣立某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隨機取樣方式,自一至三年級各選取四班,共12班,396人為樣本,有效樣本數383人,有效樣本回收率達96.7%。所得資料採用SPSS 15.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級、學業成就、父親的教育程度有關連性存在;與母親教育程度無關連性存在。 二、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心理因素中的自尊無關連性存在。 三、 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越正向,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高。 四、 研究對象的父親依附關係越好、母親依附關係越好,其吸菸行為的比率越低。 五、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同儕依附關係與無關聯性存在。 六、 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模仿人數越多,其吸菸行為比率越高。 七、 對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有吸菸態度、父親依附關係、母親依附關係、吸菸角色模仿。其中以吸菸角色模仿的影響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2001至2005年臺灣偶像劇呈現菸品及吸菸行為訊息之分析
    (2007) 李雪芳; Hsueh-Fang, Lee
      臺灣青少年吸菸率於2004年及2005年的調查顯示,曾有吸菸行為之國中生為27.0%,高中職生為41.9%,顯示出青少年吸菸問題之嚴重程度;而許多研究已指出媒體中呈現之吸菸行為已成為影響青少年嘗試吸菸之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2001至2005年於臺灣地區所播放受青少年喜愛之臺灣偶像劇中,關於菸品及吸菸行為訊息呈現之表面及潛在內容暴露情況分析。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選取2001至2005年間,每年收視率為前三名之臺灣偶像劇為樣本,共計十五部偶像劇中出現421個鏡頭,並設計「臺灣偶像劇菸品及吸菸行為內容分析表」做為內容分析之研究工具。所得資料採用SPSS11.5套裝軟體進行量化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1.菸品及相關物品的鏡頭呈現比例為24.0%,平均出現時間為2.45秒。2.吸菸行為的鏡頭呈現比例為76.0%;平均出現時間為9.74秒。3.使用菸品時有15.6%伴隨著飲酒行為;使用菸品的角色大部分為配角、男性、領導性角色,且處於焦慮煩惱或是自豪得意的情緒中,而整體呈現出的角色正面形象多於負面形象。4.吸菸的男性角色多為配角、成年者、反派;女性角色則多為主角、青少年、正派。5.整體的菸品及吸菸行為訊息暴露情況僅在2002年時有大幅度的降低,但至2004年又呈現上升趨勢。但2002年及2004年呈現之吸菸行為鏡頭減少,取而代之為菸品及相關物品鏡頭的增加。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不同國家及年代之樣本數,並輔以文本分析進行分析;亦可提供教育者於媒體識讀教學設計之參考。
  • Item
    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
    (2013) 許瀞云
    本研究目的在解國中生吸菸行為的現況,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重要他人吸菸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並分析其對吸菸行為之預測力。採立意取樣方式以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採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全球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GYTS」樣本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338份回收率96%,其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 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個人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齡、學業成績、零用錢及父母親婚姻狀況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與父母親教育程度無關係存在。 2. 研究對象之父母親及好友有吸菸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3. 研究對象接觸菸品廣告及促銷率越高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4. 研究對象越容易獲得菸品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5. 研究對象接觸二手菸頻率越高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6. 研究對象吸菸行為最具有效預測力的變項為「父母親婚姻狀況」為分居、離婚或喪偶與「菸品可近性及可獲得性」比率越高,發生吸菸行為機率則越高,所以上述兩個自變項對研究對象之吸菸行為最具有效預測力。 綜上述研究結果,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菸害預防教育與公共衛生政策相關建議,作為未來推動青少年菸害防制工作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為例
    (2011) 曾素琴; Tseng,Su-Chin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生吸菸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就、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婚姻狀況)、心理因素(自尊、吸菸態度及拒菸自我效能)、社會環境因素(依附關係及吸菸角色楷模)與吸菸行為之關係,以及分析其對吸菸行為的預測力。以桃園縣某國民中學九十九學年第一學期全體學生(扣除特教生)共770人為本研究之母群體,採班級為單位之分層集束抽樣法,每年級各選取四班,共12班,並利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獲得有效問卷402份,經資料處理與分析採卡方檢定、點二系列相關檢定及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發現: 1.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與背景因素中的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成就及父母親婚姻狀況與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與父母親教育程度無關係存在。 2.研究對象的自尊愈高,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 3.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愈正向,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4.研究對象的拒菸自我效能愈強,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 5.研究對象與父親、母親及同儕的依附關係愈緊密,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低。 6.研究對象的吸菸角色楷模人數愈多,其吸菸行為的比率愈高。 7.對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具有效預測力的變項為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吸菸角色楷模及父母親婚姻狀況。其中以父母親婚姻狀況影響最大。 其於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未來在預防吸菸教育計畫及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吸菸教育及實證研究之參考。研究限制在於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結果無法代表實際因果關係,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使用縱貫性的研究設計,以更加確定其間的因果關係。
  • Item
    高職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某高中進修學校為例
    (2008) 邱柔蒲; Chiu Jou Pu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瞭解新竹市某高中進修部高職學生吸菸行為現況及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素質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與吸菸行為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卷調查方法,以分層隨機抽樣,共獲得有效問卷301份,資料經處理和統計分析後,得知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每日吸菸的有98人(32.56%)、偶爾吸菸64人(21.27%)、完全不吸菸139人(46.17%)。 二、男性、十八歲以上學生、學業成績排名在後三分之一者、低社經地位、父母分居和父母離婚者其吸菸行為也較多。 三、反菸態度越正向者就越不容易有吸菸的行為產生。「拒菸自我效能」愈強者其吸菸行為愈少。 四、菸品取得越容易就容易有吸菸行為。有5成8的學生在家中取得菸品,約有一半的學生從朋友身上取得菸品,有四成的學生在便利商店購買菸品時,從沒被銷售員詢問過年齡。 五、父母本身的吸菸狀況對於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之影響並無顯著差異。好朋友的吸菸狀況和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之影響有顯著相關。有3成8的學生會去注意菸品的促銷廣告。有5成4的學生會注意反菸廣告,愈去注意反菸廣告的學生愈不易有吸菸行為。 六、可用「拒菸的自我效能」、「菸品取得的便利性」、「性別」、「年齡」來預測吸菸行為,可以解釋的變異量為67.9﹪,其中以「拒菸的自我效能」影響最大,可以解釋吸菸行為的總變異量為65.2%。
  • Item
    臺北捷運高運量系統車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與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7) 黃尹春; Huang Yi-Chun
    本研究係探討台北捷運車務人員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安全型態」、「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及「菸、酒、檳榔之使用」等健康生活型態,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依照路線特性進行分層抽樣,以參考相關文獻,及彙整專家學者意見所擬定之健康生活型態問卷進行施測,於民國96年4月至5月間進行,共239人接受施測。 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的預測力方面,「飲食習慣」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BMI及居住狀況,其中以年齡最具解釋力;「運動與休閒」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婚姻狀況及工作年資,其中以年齡最具解釋力;「日常生活安全型態」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宗教信仰;「心理壓力調適」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宗教信仰及病假天數,其中以宗教信仰最具解釋力;各變項皆無法有效預測「健康自我照護」行為;「吸菸」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及教育程度,其中以性別最具解釋力,「飲酒」的主要預測變項為BMI,但各變項皆無法有效預測「嚼檳榔」行為。 依研究結果,建議加強相關知識課程,並藉由活動或專業人員之引導來強化行動力,期能提升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