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為例(2020) 邱莉菱; QIU, Li-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高中生所發展之細懸浮微粒(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課程,對於高中生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及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並瞭解該課程之介入成效。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立高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人數為106位,對照組人數為114位,共計220位學生,其中僅針對實驗組進行PM2.5防治動畫教育介入。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介入前,研究對象之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皆有中上程度之表現。 二、介入後,實驗組在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上皆有顯著提升,且顯著高於對照組;而對照組僅在PM2.5防治知識與環境敏感度上有顯著提升。 三、介入前與介入後, PM2.5防治行為意圖與PM2.5防治知識、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間,皆達顯著正相關。 四、介入後,PM2.5防治態度及PM2.5防治自我效能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預測力為84.6%,其中又以PM2.5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Item 應用文字探勘技術探討戒菸學生之經驗(2019) 汪憶湘; Wang, Yi-Hsiang目的:為探討有吸菸的高中職在學學生關於其戒菸經驗,並進一步瞭解是否有其他隱含的資訊尚未被發掘,透過應用文字探勘技術進行探討戒菸經驗,並比較高、低成癮組之高頻詞彙的異同。方法:本研究先藉由吸菸學生描述個人戒菸的經驗、感受及想法,透過訪談調查瞭解其戒菸經驗,而後運用文字探勘進行探討,共有60份文本資料,將其分為高成癮及低成癮組後,分別進行高頻詞彙、文字雲及其相關詞彙的探討。結果:尼古丁成癮群集分組方面,研究受訪60位有戒菸經驗的學生,在吸菸多久_(月)、吸菸量_(支/天)與尼古丁成癮總分方面高成癮都高於低成癮組,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社會支持性總分、工具性、資訊性及評價性方面,低成癮組都高於高成癮組,達明顯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戒菸經驗的文字雲部分,取詞頻前30個繪圖成文字雲,並將其高頻詞彙進行屬性歸納,而高成癮組獨有與健康方面有關的高頻詞彙居多,如「咳嗽」、「呼吸」及「尼古丁」等,其他方面如「忍耐」、「誘惑」、「意志力」等,情緒以負面為主如「壓力」等,低成癮組則以金錢詞彙居多,如「省錢」等;高、低成癮組之相關詞彙方面,高成癮組的相關詞彙仍與健康方面較為常見,如「很喘」、「二手菸」及「呼吸困難」等,其他方面則有「習慣」、「下意識」、「聚在一起」等詞彙,情緒方面仍以「壓力」及「暴躁」為主,而低成癮組仍以金錢相關詞彙為主,如「省錢」等,在健康方面則有「跑步」等詞彙,結論:本研究將質性訪談文本,以文字探勘量化的方式處理巨量資料的優勢,來探討戒菸經驗及行為,發現不管是在高頻詞彙或相關詞彙,高成癮組皆以健康方面的詞彙居多,低成癮組都是金錢方面的詞彙居多,兩組的情緒方面也都是負面的情緒詞彙,藉由本研究結果,期望能提供給研究戒菸經驗相關領域者,在文本資料處理上多一種選擇。Item 高中職生多元戒菸服務成效評估(2011) 廖容瑜; Liao, Jung Yu目的:青少年戒菸介入相關研究頗多,然而,至今尚未確認一套有效的青少年戒菸模式,故本研究發展多元戒菸服務,欲改善青少年吸菸現況,以及提昇其戒菸率。方法:本研究立意取樣,以新北市六所高中職學校為介入對象,將其隨機分派為實驗組或控制組,之後共招募143位學生。多元戒菸服務涵蓋個人、團體、學校環境等介入層次,提供多種青少年戒菸策略,包含戒菸班、主動式個人電話諮商、獎勵制度等。實驗組參與多元戒菸服務,為期3個月,並進行1個月後的追蹤,而控制組僅接受問卷施測。本研究運用Linear Mixed Model進行分析,戒菸者以COT尿液試劑呈陰性反應作為戒菸佐證。結果:參與多元戒菸服務後,實驗組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及改變階段與控制組較佳,且實驗組之吸菸情形及尼古丁依賴均有所改善。實驗組戒菸率在介入後及介入結束1個月後的追蹤均高於控制組戒菸率,達統計顯著差異。結論:多元戒菸服務確實有效提升青少年戒菸率,並改善青少年吸菸者之尼古丁依賴、吸菸頻率和吸菸量,具全面推廣之潛力。Item 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在校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相關因素(2009) 范巧逸; Chiau-Yi Fan本研究依據Jessor 與Jessor(1977)問題行為理論觀點為基礎,探討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以及行為系統與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間的關連。本研究目的為1.了解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形。2.探討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關係及其差異。以全台灣地區高中、職(含日、夜間部)二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分別抽出日間部77 個班,夜間部3 個班,共80 個班級。同意參與研究共有2805 人,扣除年紀不符合者後,共有2622 位納入研究,問卷有效率為93.48%。本研究以卡方檢定、t 檢定、費雪精確檢定以及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人格系統中自我能力感與使用毒品行為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2.環境感知系統中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與使用毒品行為都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3.行為系統中學校表現、偏差行為與使用毒品行為都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4.整體模式中以自我能力感、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學校表現、偏差同儕可以顯著預測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實務上及研究上提出建議,作為將來進行預防青少年使用毒品介入措施及實證研究的參考。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10) 鄒佩璇; Pei-Hsuan Tsou本研究旨在運用由Fishbein和Ajzen所提出之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問題,透過高中生對於網路成癮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自覺行為控制來評估影響高中網路成癮行為的相關因素。以臺北市九十八學年度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抽出3所高中、1所高職各三個班級,共十二班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先以開放式引導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結構式問卷。有效問卷共392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結果指出有九成研究對象家裡有電腦設備,具有上網的功能;每週上網平均5.26天,每次上網平均4.15小時。在網路成癮態度分布方面,研究對象在網路成癮能夠獲得新知這個信念,其平均值為最小,顯示研究對象在網路成癮的結果中,對於獲得新知的行為態度最負向。網路成癮主觀規範分布方面,以父母親主觀規範最低。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方面,研究對象認為網路的互動性高,容易造成網路成癮行為。 二、在網路成癮態度方面,女生較男生正向;在網路成癮主觀規範方面,女生較男生高,學業表現前三分之一者較中間三分之一及後三分之一者高;在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方面,高職生較高中生強;而網路成癮行為方面,男生較女生嚴重,高中生的較高職生嚴重,家中有電腦者、家中可上網者較家中無電腦者、不能上網者嚴重。 三、研究對象背景變項、網路成癮態度、主觀規範、自覺行為控制可有效預測網路成癮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32.0%,其中「家中有無電腦」、「每週上網天數」、「每天每次上網時數」、「網路成癮主觀規範」、「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為主要預測變項,顯示研究對象家中有電腦者、每週上網天數越多者、每次上網時數越長者、網路成癮主觀規範越差者、網路成癮自覺行為控制越弱者,網路成癮行為越嚴重。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進行網路成癮教育介入之建議與改進方向,以供教師及家長輔導高中生網路使用的參考,降低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行為傾向,減少網路世界所帶來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傷害。Item 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2014) 洪穎晨; Ying-Chen,Hung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對於憂鬱程度之相關因素,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三所高中和三所高職,共456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休閒參與整體情形屬中下程度,「娛樂型」休閒參與較多;生活壓力偏低,屬「很少困擾」的程度,「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及「自我期許壓力」為主要生活壓力,而約近一半的人屬高憂鬱程度者。 二、研究對象中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學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休閒參與有關,高中生、女生、高社經地位者休閒參與較多,「學制」、「性別」與生活壓力有關,其中高中生、男生之生活壓力較大,而只有「學制」與憂鬱程度有關,其中高中生憂鬱程度較高。 三、研究對象休閒參與與生活壓力整體而言無顯著相關,但參與「閒意型」休閒越多者,其整體生活壓力就越大;而整體的休閒參與越多者,其學習壓力也越大。另外,「閒意型」休閒參與越多者,其憂鬱程度越高;而「家庭家人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自我期許壓力」、「人際互動壓力」越大者,其憂鬱程度越高。 四、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能有效預測其憂鬱程度,並可解釋其總變異數量之43.7%,其中「社交型」、「娛樂型」休閒參與及「自我期許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自我期許壓力」最具有解釋力。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型」與「娛樂型」休閒參與越佳,憂鬱程度越小;而「自我期許壓力」、「人際關係壓力」與「學習壓力」越大,則憂鬱程度越大。 根據以上結果可提供教育、衛生單位日後探討青少年憂鬱程度之參考。Item 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10) 李貞儀; Jan-Yi Lee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職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新營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9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542人。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二 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女生蔬果攝取行為顯著優於男性。 三、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四、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 取角色楷模、家中蔬果可獲性及學校蔬果可獲性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 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五、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社會 支持、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角色楷模、家中蔬果可獲性及學校蔬 果可獲性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50.6%的變異量 (Adj R=0.506,F=47.26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 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Item 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完全中學為例(2009) 陳湘茹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學生體型意識滿意度及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並探討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體型意識滿意度對體重控制行為意圖的關係。以台北縣某完全中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集束抽樣方式,選取十二個班級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施測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最後獲得有效樣本366人。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有75.7%的人在未來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上選可能或非常可能。 二、男生之外表評價及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均高於女生,而對過重體重之關注則低於女生。 三、自尊越高者,其體型意識滿意度越高。 四、體型越重者、受嘲笑情形越多與受嘲笑反應強度越大者,其體型意識滿意度越低且體重控制行為意圖越高。 五、過去有體重控制經驗、體型意識滿意度越低者,其體重控制行為意圖越高,其中過去體重控制經驗則透過體型意識滿意度而影響體重控制行為意圖。Item 以生活技能教學融入高中學生正確用藥教育之成效探討(2014) 林佳樺; Chia-Hua Lin本研究主要為針對高中三年級學生設計以「生活技能融入正確用藥」教學介入課程,進而探討生活技能融入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對高中三年級學生在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把握程度的影響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某兩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86人, 其中實驗組為台中市某高中三年級學生,共97人;校內對照組為同校某高中三年級學生,共95人;校外對照組為台中市另一所高中三年級學生,共94 人。實驗組學生接受六週以生活技能融入正確用藥課程之教學介入,而校內對照組學生與校外對照組學生則接受一般健康與護理課程。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之以生活技能融入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學生各變項後測得分均顯著優於前測得分,表示介入有顯著成效;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在正確用藥的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把握程度的得分顯著高於校內、外對照組,表示正確用藥教學介入對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把握程度有良好成效;學生對課程整體滿意程度方面,有高達九成五持正向評價。Item 臺北縣某高中學生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2008) 汪慧君; Huei-Chun Wang本論文之主要目的為欲了解高中生自殺意念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知覺生活壓力、自尊及社會支持與其自殺意念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學生為母群,採隨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並利用自填式問卷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數387人,有效回收率為9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高中生整體自殺意念落在「很少如此」的程度上。研究對象中有自殺意念的人數百分比介於6.4%至15.8%之間。 二、在過去6個月內,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最大的生活事件為來自學校的壓力。 三、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呈現中間偏正向的狀況。 四、研究對象社會支持來源以來自朋友的支持為最多,其次為特定他人的支持,家人支持為最少。 五、研究對象知覺生活壓力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社會支持因性別、父母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研究對象自殺意念程度因居住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八、研究對象的知覺生活壓力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自尊及社會支持和自殺意念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存在。 九、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知覺生活壓力、自尊、社會支持等變項,能解釋高中生自殺意念52.4%的變異量。 十、有效預測高中生自殺意念的自變項為自尊與社會支持中的家人支持。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