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灣西部沿海鄉村地區某高中學生為例
    (2023) 唐婉怡; Tang, Wan-Yi
    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高中學生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研究對象為臺灣西部沿海鄉村地區某國立高中的441位學生,蒐集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相關資料,研究結果使用的統計分析為: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複迴歸與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析中的Hotelling's T²。研究結果顯示: 一、研究對象過去有接觸電子煙者佔5.2%,未來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者佔6.7%。 二、個人背景變項與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有顯著相關,但不能在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之外,顯著地增加對行為意圖的預測力,此與研究假設相符。 三、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可由個人背景變項、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所預測,其中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強,態度次之,個人背景變項與主觀規範最弱。 四、個人背景變項、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能夠影響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且知覺行為控制對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有顯著的預測力。 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其構成信念之間的關係: (一)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相乘積未達顯著相關,此與研究假設不符。 (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相乘積為顯著低度正相關。 (三)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相乘積為顯著中度正相關。 本研究之結果提供衛生教育者擬訂電子煙防制教育的介入策略之參考,建議進一步探究如何改變鄉村地區高中學生對使用電子煙的知識與信念且降低其使用電子煙之行為意圖。
  • Item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大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意圖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23) 許智翔; Hsu, Chin-Hsiang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之含糖飲料行為意圖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以全國大學生為母體,採用橫斷式研究,利用自填式問卷,共回收255份有效問卷。將問卷進行編碼後,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對模型提出批判與探討。結果與建議如下:一、前一週飲用天數在1天與2天者,其行為意圖顯著低於3天以上者。 二、 研究對象之行為意圖與自覺控制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自覺控制與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具有統計上之顯著相關。 三、 結構方程模型方面,模型配適度不佳,然而在信度以及因素負荷量上數值皆達到可接受之程度,故將來可針對飲用含糖飲料之行為意圖,進行新的模型探討,值得探討與修改的地方為自覺控制的部分。 四、根據結構方程模型,行為態度與自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有較大之徑路係數且在統計上達到顯著關係,對於行為意圖之預測較佳。 五、 徑路分析上行為態度、自覺控制與行為意圖有統計上的顯著相 關。故將來在大學生含糖飲料或是其他族群之含糖飲料議題上,可優先考慮從行為態度以及自覺控制進行介入計劃之規劃。
  • Item
    以多層次分析探討影響國中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因素-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2011) 蔡宜螢
    本研究目的為以多層次分析(階層線性模型,HLM)並運用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個人層次因素與學校層次因素對「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影響。以台灣北部四縣市(基隆市、新北市、台北市、桃園縣)隨機抽樣的24所國民中學之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合計2285人。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個人層次因素中,「同儕藥物使用情形」、「學生自主性」、「拒絕藥物態度」、「拒絕藥物主觀規範」及「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皆為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顯著個人變項。同儕有使用藥物者其拒絕藥物行為意圖比同儕沒有使用藥物者低,學生自主性越高與拒絕藥物態度、拒絕藥物主觀規範及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得分越高,拒絕藥物行為意圖得分亦越高。11個個人層次的解釋變項可解釋學校內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變異的60.3%。 二、學校層次因素中,「學校都市化程度」及「學校平均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為影響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顯著學校變項。學校位於都市地區其拒絕藥物行為意圖比位於鄉村者高;而學校平均拒絕藥物知覺行為控制得分越高,學校整體拒絕藥物使用行為意圖越高。7個學校層次的解釋變項共可解釋學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之變異量的0.93%。 三、在控制個人層次因素後,學校層次因素不再對拒絕藥物行為意圖具有影響,顯示造成學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高低,主要是受到學生間變異的影響,而學校間變異的影響較微小。可新增同儕藥物使用、學生自主性等變項於計畫行為理論架構中,以增強拒絕藥物行為意圖的解釋力。 整體而言,影響國中生拒絕藥物行為意圖主要為個人層次因素,包括計畫行為理論變項、同儕藥物使用情形及學生自主性。因此,建議未來的藥物使用防制介入課程可依據計畫行為理論及社會影響理論(應針對有同儕藥物使用的高危險群學生)進行課程設計,並多給予學生正向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得以改善自主性動機。
  • Item
    台灣中部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生活技能教學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8) 張雅惠; Ya-Hui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部五縣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生活技能教學實施意圖,採分層隨機方式抽出84所學校459名教師為對象。以郵寄方式進行調查,實得有效問卷321份(69.9%),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多元複迴歸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生活技能教學的瞭解程度偏高、態度趨於正向,且在未來六個月內實施生活技能教學的意圖偏向可能。 二、近兩年曾參與生活技能教學相關研習及每週授課節數較多者,其生活技能教學認知較佳。 三、衛生教育相關科系畢業、任教健康教育、每週授課節數較多者,生活技能教學態度較為正向;而任教學校規模愈大,生活技能教學態度愈為負向。 四、近兩年曾參與生活技能教學相關研習者,生活技能教學意圖較高;但教學年資愈高、學校規模愈大,生活技能教學意圖愈低。 五、研究對象之生活技能教學認知、態度與生活技能教學意圖呈顯著正相關。 六、個人背景因素、生活技能教學認知及態度可解釋生活技能教學意圖總變異量之38.6%,而學校規模、生活技能教學認知和態度為重要預測變項。
  • Item
    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執行充足睡眠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2007) 楊惠真
    本研究主要應用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某國中學生執行充足睡眠行為意圖。以彰化縣某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9班328人為對象,有效問卷共322份。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所得資料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和賀德臨 T²分析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約五成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有執行充足睡眠行為之意圖。 2.研究對象對執行充足睡眠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可以解釋行為意圖40.3%的變異量,其中又以知覺行為控制最重要。 3.研究對象對執行充足睡眠行為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控制強度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 4.有無意圖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控制信念和控制強度等六類概念上有整體性的差異存在
  • Item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國中生視力保健行為意向
    (2007) 洪梅君; Mei-chun Hung
    本研究旨在運用Ajzen的計畫行為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臺北市國中學生視力保健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以台北市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以系統抽樣法抽出18個班,每年級各6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先依開放式引導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正式問卷。有效問卷共550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呈正相關。 二、約四成的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有進行視力保健之意向;研究對象對進行視力保健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向21.6%,加上知覺行為控制後,此三變項的總變異量達27.4%,顯著增加了5.8%,其中態度對視力保健意向的影響性最大。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計畫行為理論的假設,並發現計畫行為理論應用在視力保健意向上,優於理性行動論。擬定視力保健計畫、介入策略時,可將各行為信念的影響納入參考,更可有效促進進行視力保健之意向,切合視力保健的需求。
  • Item
    細懸浮微粒教育介入之成效探討–以某二所高中為例
    (2019) 王柏鈞; Wang, Po-Chun
    本研究在於對高中生發展ㄧ細懸浮微粒教學模組,並探究該課程之介入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北部某兩所高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將其分為實驗、對照組,共計322人,其中實驗組對其進行前述之細懸浮微粒(PM2.5)教育課程。本研究分別對實驗、對照組進行問卷前、後測,及採用t檢定等統計方式,以瞭解現況、分析其差異,本研究結果如下述: 一、PM2.5教學介入前,所有受試者之PM2.5知識部分答對率、PM2.5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行為意圖、PM2.5防治自我效能均略高於中間值,意即在前述變項上較趨正向、積極。 二、PM2.5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僅在PM2.5知識部分有顯著效果,其他則無;對照組亦同;另在知識細部分類中,實驗組在細懸浮微粒之日常生活預防類別顯著優於對照組。 三、全體受試者教學介入前,其PM2.5知識、PM2.5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對PM2.5防治行為意圖之影響,具有顯著之相關。此外,PM2.5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上述三變項共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變異量55.9%。 四、在實驗組受試者部分,於教學介入後,其PM2.5知識、PM2.5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與PM2.5防治行為意圖相關性達統計上顯著水準。此外,前測部分之PM2.5環境敏感度、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上述三變項共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變異量66.3%,教學介入後,PM2.5防治態度、PM2.5防治自我效能,上述兩變項共可解釋PM2.5防治行為意圖變異量76.0%。 關鍵字:高中生、細懸浮微粒(PM2.5)、細懸浮微粒教學模組、細懸浮微粒防治行為意圖
  • Item
    孕婦及嬰幼兒母親拒吸二手菸介入計畫成效之研究
    (2005) 郭樺蓁
    本研究是以國民健康局所委製一套『媽咪拒菸寶典』為教學內容,探討「拒吸二手菸介入計畫」對孕婦及嬰幼兒母親在拒吸二手菸認知、改變階段、改變過程、決策權衡、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的影響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性研究設計,以台南縣市、屏東市孕婦或嬰幼兒母親共100人為對象,實驗組提供一次90分鐘的衛生教育介入課程、二次學習單及二次電話訪談,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 實驗介入前,兩組同時接受前測;實驗組並在一次衛生教育介入課程後,馬上進行包括課程評價的立即後測;一個月後,兩組再同時實施後測。所取得的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包卡爾對稱性考驗、配對t檢定、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介入計畫確實能使實驗組研究對象在「拒吸二手菸改變階段」移往維持期方向的階段優於對照組,且達顯著性差異。 二、介入計畫確實能使實驗組「拒吸二手菸的認知」、「拒吸二手菸改變過程」、「拒吸二手菸決策權衡」、「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拒吸二手菸行為意向」的立即後測得分優於前測,且達顯著性差異。 三、計畫介入後,在控制前測成績下,實驗組「拒吸二手菸的認知」、「拒吸二手菸改變過程」、「拒吸二手菸決策權衡」、「拒吸二手菸自我效能」、「拒吸二手菸行為意向」後測得分優於對照組,且達顯著性差異。亦即介入計畫對孕婦及嬰幼兒母親拒吸二手菸具有良好成效。 四、實驗組受試者對拒吸二手菸介入課程之教學媒體、課程內容等多持正向肯定的評價與回饋。 本研究的貢獻可提供拒吸二手菸介入計畫的參考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在本研究的基礎下,進一步以吸菸家庭為對象,更嚴謹的縱貫性研究來進行介入,以探討其適用範圍與成效。 關鍵詞:二手菸、改變階段、改變過程、決策權衡、自我效能、行為意向
  • Item
    新北市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解構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2018) 黃明媛; Huang, Ming-Yuan
    本研究應用解構計畫行為理論,評價中高齡者對『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的使用意圖。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地區年滿50歲以上的中高齡者,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共分析有效問卷262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之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相容性、同儕影響、家人影響、自我效能、資源促成條件、科技促成條件、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使用行為意圖皆偏向中上程度。 二、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之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相容性、同儕影響、家人影響、自我效能、資源促成條件、科技促成條件、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行為意圖皆達顯著正相關。 三、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之知覺有用性與相容性能顯著預測其使用態度;同儕影響與家人影響能顯著預測其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資源促成條件與科技促成條件能顯著預測其知覺行為控制。 四、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能顯著預測其使用行為意圖。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提供自我照護監測的『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健康傳播與行銷建議,以提升中高齡者的使用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