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3D VR戒菸介入對門診吸菸病人之效果研究(2024) 王瑞揚; Wang , Jui-YangItem 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2011) 姚克武; Ke-Wu Yao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樣本:選取新竹市十二所高中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85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生活習慣調查問卷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問卷部份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國內外文獻並實際引用李景美「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而成。結果: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有顯著相關;研究對象如為男性、每日吸菸量1-10支、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兄弟姐妹愈少吸菸、父母親愈不同意吸菸、朋友對吸菸愈不同意、公立高中學生及學校對禁菸態度較嚴格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考慮戒菸者(沉思期與準備期)最多、其次為從未考慮戒菸(沉思前期)、已在戒菸的者最少(行動期及維持期)。建議:建議未來教育及衛生相關主管單位在規劃戒菸計畫或課程時,應著眼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建立輔導機制,以有效改變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Item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12) 黃秀媚; Hsiu-Mei Huang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發一套應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焦點解決取向的青少年戒菸團體輔導方案,並探討對高職吸菸學生的戒菸成效。研究方法採不相等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有意願配合實驗計畫的臺北市私立高級職業學校兩所,分為實驗組(10人)與校內(10人)、校外(13人)對照組三組。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介入的團體方案,包括十二節課(每節50分鐘)六個單元。實驗研究期間三組(實驗組、校內對照組及校外對照組)分別進行三次測量(前、後及兩個月追蹤測),以評估團體輔導方案介入成效,並於團體結束之後六個月,以電話訪談方式追蹤,以回溯式方式追蹤研究對象於團體結束後一、三、六個月的吸菸狀態。本研究以克-瓦二氏單因子變異數法、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法、配對t檢定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可顯著影響實驗組不吸菸意願與自訂戒菸目標。 二、本研究經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戒菸知識、戒菸自我效能與計畫行為理論各變項。 三、 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減菸率、點戒菸率 、每日最大吸菸量及尼古丁依賴程度。 四、 實驗組成員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包括自我約束、重要他人的影響、環境因素與想吸菸時採行替代吸菸的行為。 五、 實驗組於戒菸團體輔導後,具有的團體療效因子包括團體支持、團體學習、團體樂觀、幫助他人的機會、及團體賦能等五項。 本研究提出吸菸學生戒菸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兩個面向的建議,戒菸教育實務部分的建議包括強化吸菸學生的戒菸知識、對戒菸的正向態度、與不吸菸同儕的互動內涵、知覺行為控制與自我效能、及戒菸行為意圖與不吸菸意願,以及塑造支持戒菸的環境氛圍、強化團體輔導研究設計等。未來研究建議包含擴大研究對象的選擇、運用不同理論研發團體輔導方案、強化戒菸成效的指標、改良研究工具、運用多元資源、進行城鄉介入成效的比較、及延長追蹤時間等。Item 無菸校園計畫之成效評量研究—以臺北市某高級職業學校為例(2007) 苗迺芳; Miao Nae-F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量臺北市某無菸校園實驗學校執行無菸校園計畫的成效,分別從政策與管理、菸害預防課程、戒菸教育(含輔導)、校園拒菸活動、家長參與、社區結盟及零售商介入等七個策略來探討綜合性評量指標達成的情形。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立意方式選取臺北市兩所高級職業學校的教職員生及家長為研究對象,其中一所學校為實驗組,進行無菸校園計畫的介入,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未進行任何介入活動。研究的期程為92年10月至93年6月,以自填式問卷蒐集介入前、後的資料,進行成效評量。 研究結果發現,各項策略的成效差異大,「政策與管理」已具規模並形成制度。此外,「戒菸教育(含輔導)」的介入成效最好,其次為「菸害預防課程」的介入,再其次為「校園拒菸活動」和「家長參與」的介入,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兩項策略尚屬起步階段。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可以視學校的特色和現況來推動學校本位無菸校園計畫,逐年執行各項介入策略。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研究對象以推廣「無菸校園計畫」、加強質性資料的蒐集、及進行「社區結盟」和「零售商介入」的成效評量。Item 高中職生多元戒菸服務成效評估(2011) 廖容瑜; Liao, Jung Yu目的:青少年戒菸介入相關研究頗多,然而,至今尚未確認一套有效的青少年戒菸模式,故本研究發展多元戒菸服務,欲改善青少年吸菸現況,以及提昇其戒菸率。方法:本研究立意取樣,以新北市六所高中職學校為介入對象,將其隨機分派為實驗組或控制組,之後共招募143位學生。多元戒菸服務涵蓋個人、團體、學校環境等介入層次,提供多種青少年戒菸策略,包含戒菸班、主動式個人電話諮商、獎勵制度等。實驗組參與多元戒菸服務,為期3個月,並進行1個月後的追蹤,而控制組僅接受問卷施測。本研究運用Linear Mixed Model進行分析,戒菸者以COT尿液試劑呈陰性反應作為戒菸佐證。結果:參與多元戒菸服務後,實驗組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及改變階段與控制組較佳,且實驗組之吸菸情形及尼古丁依賴均有所改善。實驗組戒菸率在介入後及介入結束1個月後的追蹤均高於控制組戒菸率,達統計顯著差異。結論:多元戒菸服務確實有效提升青少年戒菸率,並改善青少年吸菸者之尼古丁依賴、吸菸頻率和吸菸量,具全面推廣之潛力。Item 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高中職為例(2010) 林雅婷; Lin Ya-Ting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高中職吸菸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立意選取臺北縣市八所高中、高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30人。資料整理後以SPSS17.0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以從未考慮戒菸者(無意圖期)較多(42.3%)、其次為考慮戒菸(含意圖期和準備期)(40.0%)、已採取戒菸者為最少(含行動期和維持期)(17.7%)。 二、研究對象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及戒菸保護因子有顯著相關。母親教育程度愈低、父母婚姻狀況為單親、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較少要好朋友吸菸、及朋友吸菸態度為不同意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採取戒菸。 三、社會人口學變項、吸菸情形、戒菸經驗、戒菸保護因子可顯著預測青少年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考慮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並沒有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但就「已採取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母親教育程度」、及「戒菸自我效能」為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重要變項,亦即研究對象的母親教育程度較低、及戒菸自我效能愈高者,愈傾向於已採取戒菸。 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在規劃戒菸教育時,可著重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設計戒菸教材,並且建立輔導機制,達到戒菸行為改變的成效。Item 吸菸糖尿病人戒菸意圖相關因素之研究(2015) 葉朱實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目的在了解吸菸糖尿病人的戒菸行為意圖。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醫學中心有吸菸的糖尿病人,以橫貫式調查進行研究,樣本數共120份。研究結果如下:1.個人背景因素,男生109人、女生11人,平均54.5歲,糖尿病病史平均7.1年,有合併症者佔25%。 2.本研究對象未來2個月內可能或一定會戒菸者佔33.3%,沒有意圖及不確定者佔66.7%。3. 研究對象的態度和行為意圖的相關最高,知覺行為控制是其次,主觀規範最弱,三者與行為意圖有顯著水準,都呈現正相關。4.研究對象的戒菸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乘積和,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乘積和有顯著水準,皆達正相關。5.複迴歸分析,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讓整體解釋力達R²=65%,顯示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對戒菸行為意圖的預測力強。 綜合而言,吸菸的行為是複雜的,只有1/3的病人會戒菸,建議醫療人員給與不想戒菸的病人不管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應放入更多有效衛教策略,甚至法規更強力介入,病人的行為才有可能改變。Item 澎湖縣某高職學生戒菸教育介入效果研究(2015) 呂惠櫻; Lu, Hui-Ying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對澎湖縣高職學生之戒菸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採用李景美教授等編製-青春踢踏行教學模組為主要教材。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澎湖縣某高職學生,實驗組施行戒菸團體課程12小時及個別輔導3次;對照組未給予任何介入,兩組均進行前測(介入前)、後測(介入後一週)及後後測(介入後一個月),結果分析為實驗組31人、對照組32人共63人。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檢定分析戒菸教育介入的效果,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能顯著增進學生之「戒菸知識」、「戒菸態度」及「戒菸 自我效能」。 二、戒菸教育介入能顯著降低學生之「每日吸菸量」及「一氧化碳值」。 三、戒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七日點戒菸率(22.6%)、一個月點戒菸 率(12.9%)、一個月及三個月持續戒菸率(12.9%),實驗組戒菸率均 顯著高於對照組。 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確實能增進學生戒菸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戒菸行為,故建議學校能將戒菸教育列入學期計畫,定期舉辦戒菸教育與後續追蹤,以持續維持學生之戒菸行為。 關鍵字:高職生、戒菸、教育、知識、態度、自我效能Item 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高級中學為例(2005) 林宜蕙; Yi-Hui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評價一套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的高中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探討學校實施吸菸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對吸菸學生菸害知識、拒菸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戒菸決定平衡、戒菸改變過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程度、一氧化碳值、及日吸菸量的影響,並瞭解本研究的吸菸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於戒菸教育計畫的評價。 本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立意取樣台北市立某兩所完全中學之高一、高二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接受連續六週、共十四小時的團體戒菸班課程,並於課餘時間由學校輔導老師提供三次個別化戒菸輔導;而對照組未接受任何介入,僅於問卷後後測完成後,發予菸害防制相關之衛教宣導資料。 實驗組與對照組於戒菸教育計畫介入進行之前、之後及六個月後進行問卷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藉此瞭解戒菸教育計畫介入之立即成效與延宕效果。資料處理與分析以費雪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統計檢定。 本研究主要結果敘述如下: 一、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戒菸知識」分數顯著地優於對照組,但「吸菸危害知識」分數則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技巧」分數,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三、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拒菸自我效能」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四、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學生「戒菸改變過程」分數,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且有延宕效果。 五、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顯著降低實驗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且進步分數顯著地高於對照組。 六、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使實驗組學生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間有正向的移動。 七、戒菸教育計畫介入,能減少實驗組學生的「日吸菸量」。 八、實驗組學生與輔導教師對整體戒菸教育計畫多持正向的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高中學校進行學生戒菸教育計畫、及衛生與教育主管機關推動學校戒菸教育之參考。未來相關研究可在本研究基礎下,進一步發展適宜台灣本土且具成效的青少年戒菸教育計畫,並探討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