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2011) 胡藍文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之臨床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取得有效問卷297份。研究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支持情形最好,其他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營養、健康責任、運動。 二、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以健康責任自我效能最強,其他依序為營養、心理安適、運動。 三、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概念以調適性概念最正向,其他依序為功能/角色性、安寧幸福性、臨床性健康概念。 四、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控握情形以傾向內控者最多,權威外控者次之,機運外控者最少。 五、年齡較大、輪值班別固定以及服務於門診健檢之臨床護理人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實行情形較好。 六、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強、健康概念愈正向、社會支持愈多、愈傾向內控及權威外控等,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愈傾向機運外控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差。 七、臨床護理人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輪值班別、年齡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共解釋47.5%的總變異量。
  • Item
    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
    (2009) 史璦溱; Ai-chen Shih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398人。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念。 二、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健康責任、營養、心理安適、運動。 三、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生命欣賞、社會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養行為、運動行為。 四、研究對象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父母婚姻狀況等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六、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年級及父親職業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正向預測力,共解釋70.5%之總變異量。
  • Item
    高血脂症患者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健檢族群為例
    (2013) 黃荻恩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自費健檢族群為對象,主要目的在了解高血脂症患者健康生活型態現況,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以及探討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因子。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有近四成的研究對象自認為目前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健康概念,得分最高為角色功能,最低為臨床性健康概念;健康生活型態層面,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運動休閒得分最低。 二、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社經地位等級與健康概念總分及調適性健康概念分量表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年齡與健康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四、 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五、 「年齡」、「社經地位」、「吸菸行為」、「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等五個預測變項來預測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型態」時,可以解釋總變異量31.9%。
  • Item
    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
    (2011) 鄢如平; Yen, Ru-Ping
    此研究之收案對象為台北市某一醫學中心接受健康檢查的民眾,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 SPSS for Windows 17.0版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 有效問卷為435份(98.8%),男性為 265人(60.9%),女性為170人(39.1%),平均年齡51.6歲。 二、 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態量表部分,題目共3題,平均數9.89分,結果趨於偏好的情況。男性得分較女性受檢者高;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其平均數是優於「專科大學」。 三、 健康概念部分,題目共18題,平均數為73.37分,整體得分高於平均值,趨於正向概念;四個分量表以「角色功能」健康概念得分為最高,依序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健康概念,得分最低的是「臨床性」健康概念。年齡層「41~50歲」是優於「61歲以上」;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是優於「高中職以下」及「高中高職」。 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共24題,平均得分63.45,整體得分高於平均值趨於正向,六個分量表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依序為「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運動」,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年齡層在「51~60歲」及「61歲以上」是優於「40歲(含)以下」。 五、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對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均為顯著正相關。 六、 「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代謝症候群」、「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概念」等七個預測變項來預測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時,可以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28.0%。
  • Item
    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
    (2011) 丁家羚; Jia Ling Ti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現況,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在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上差異情形;以及探討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間關係及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因子。 以 2010年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251名護理人員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調查法,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發出180份問卷,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達97.7%。以SPSS for Windows 12.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氏事後比較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層面,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壓力調適與飲食營養同為得分居二,其餘依序為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得分最低。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特質之年齡在自覺健康狀況上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年齡、護理最高教育程度在健康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為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年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35.0%,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對臨床護理實務與護理教育及醫療院所提出數項建議,作為提升推動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 Item
    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7) 賴佳儀; Lai Chia-Yi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某國營職場人員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及「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等健康生活型態,並探討個人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並找出影響採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之母群體為某國營事業單位382位職場員工,採全數調查,進行問卷自填方式,獲得有效問卷331份。 研究結果顯示: 一、研究對象之工作滿意度及母親健康狀況對自覺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而年齡、工作滿意度、母親健康狀況則對健康概念形成顯著影響。另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及工作滿意度均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形成顯著影響。 二、在自覺健康狀況方面,研究對象對自己目前健康情形的自評結果是呈現在介於與他人一樣及有好一些之間。另外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三、在健康概念方面,以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角色功能性、調適性,臨床性最低,整體來看亦顯現對健康有正向的看法;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及其分概念間均呈現出顯著正相關。 四、在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6個層面中,由高而低依序為壓力處理、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及營養,而自我實現為最低。而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子女數以及年齡為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子,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變異量為 38.5%,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最有預測能力。
  • Item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
    (2015) 蘇怡親; Yi-Chin Su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一年級、四年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式問卷,發出814份取得有效問卷770份,回收率94.6%。研究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學生之自覺健康狀況為中上程度,認為與「一般來說,我認為目前的健康狀況是好的」。 二、大學生之健康概念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其他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念,最低為安寧幸福健康概念。 三、大學生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心理安適效能,其他依序為健康責任效能、運動效能,最低為營養效能。 四、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最高為人際支持,其他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健康責任,最低為運動休閒。整體效能為中上程度。 五、大學生年級部分,一年級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四年級好。 六、大學生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自我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七、大學生之年級、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可解釋64.7%的變異量。
  • Item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
    (2004) 林美聲; Lin, Mei-sheng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其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因子。研究工具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表。 本研究對象為宜蘭縣112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護理人員,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取得有效問卷共113份,回收率100%。所得之問卷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得分最高為營養行為,其餘依序為壓力處理行為、自我實現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為,而運動行為得分最低;健康概念方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性,而臨床性的得分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健康責任把握信念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營養把握信念、心理安適把握信念,而運動把握信念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況大多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 二、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為: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二)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三、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時數等四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55.2%,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發現,對學校衛生實務與學校衛生護理主管部門提出數項結論和建議,以作為提昇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
  • Item
    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
    (2004) 陳昭伶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探討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基隆地區高中(職)全體學生為母群體,經多步驟抽樣法抽取研究樣本,採團體施測進行資料的收集,共獲得有效樣本數664人,回收率93.5%。其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方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性和臨床性。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運動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心理安適,健康責任和營養。在自覺健康控握方面,以內控型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強勢他人外控型和機運外控型。在自評個人目前的健康狀況方面則介於普通和稍差之間。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依總分來看為63.3,屬中等程度,其六個層面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人際處理」,「營養」,「運動」,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父母婚姻正常者、父親健康者、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採開明民主方式者、家庭功能良好者、家人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愈高者其健康概念得分愈高。 三、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男性、高社經地位、家庭功能良好者、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其自覺健康控握得分愈高。 四、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高中生、就讀公立學校者、父親健康者、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採開明民主方式者、高社經地位者、家庭功能良好者、家人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愈高者、有參加健康促進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愈高。 五、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而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由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家人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家庭功能、自覺健康控握、公立學校等變項有效的來預測,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 Item
    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某公司為例
    (2006) 吳采蓉; Tsai-Jong Wu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探討-以北部某公司為例 學生:吳采蓉 指導教授:葉國樑 摘 要 本論文目的旨在瞭解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其人口學特性、健康相關生活經驗、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以台北某公司內白領階級員工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出350名員工,並運用結構性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291份,回收率88%,並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層面中,以自我實現層面最佳,人際支持次之,再依序為營養、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而運動行為得分最低;在健康概念中,以調適性的健康概念最好,安寧幸福性次之,再依序為角色扮演,而臨床性的健康概念得分最差;在健康相關生活經驗裡,多數員工均有參加健康促進課程的經驗,自覺健康狀況大多介於良好與普通之間,有86%以上的人是以西醫為主要的求醫途徑。而自己罹患須追蹤的慢性病者有53人、家族成員有罹患慢性病的員工則達104人。 二、研究對象人口學變項之年齡、居住狀況與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著正相關;教育程度中之高中職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 三、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參與健康促進課程次數、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著正相關。 四、「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參與健康促進課程次數與自覺狀況等三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23.7%,其中「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關鍵字: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