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53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臨床衰弱量表、檢傷分類與共病指數評估醫院急診高齡病人預後之研究(2024) 鄭韻如; Cheng, Yun-Ju背景:人口老化是全球近年來極為關注的議題。隨著老年人口逐年上升,急診65歲以上就診民眾更高達四成,其健康狀態不再僅受疾病本身影響,還涉及活動功能、心智、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因此,醫療照護必須調整,從傳統疾病轉向功能評估。如果急診65歲以上高齡者的評估結果能有效預測預後,將有助於衛生教育和醫療決策。目的:本研究透過臨床衰弱等級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臺灣五級檢傷分類系統(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TTAS)、查爾森多重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等量表探討其評估結果及與預後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方法:本研究採病歷回溯法,收集某醫學中心自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於急診接受臨床衰弱量表(CFS)評估的高齡者,依據其病歷資料之特性、評估結果及預後進行分析。結果:本研究共分析9594位個案病例。結果顯示,老人評估量表對再入院及死亡皆具預測力,在控制干擾變項後,三個量表皆為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而臨床衰弱量表(CFS)和共病指數(CCI)為短期再入院的獨立預測因子。追蹤再入院與死亡之預測力,以臨床衰弱量表(CFS)最優,其次為檢傷分類(TTAS)為共病指數(CCI)。結論:臨床衰弱量表(CFS)、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皆為急診高齡者預後之預測工具。其中臨床衰弱量表(CFS)作為急診老人預後評估的首選工具,建議未來推廣於急診老人評估中,配合檢傷分類(TTAS)及共病指數(CCI),作為醫療建議及處置之參考依據。Item 探討新北市國小學校營養午餐剩食處理之相關因素研究(2024) 劉姣佑; LIU, Chiao-Yu食物浪費的主因為人們過度消費與囤積所導致,環保意識提升與剩食再利用風氣逐漸受到重視,各國也相繼用各種方法來減緩食物浪費的情形。臺灣對剩食認知與議題討論程度不如國外普及,國內也少有文獻討論營養午餐的剩食處理,多半以消費者與家庭端為主。影響剩食處理文獻較多以個人背景為主,較少有說明午餐剩食處理與學校端有直接關係。研究目的針對負責人之個人、學校背景、剩食認知等其他面向及學校剩食處理的現況,探討變項之間的相關性,並分析上述變項是否對營養午餐剩食處理有所影響。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形式整理現階段新北市國小學校對營養午餐剩食處理方式與其相關因素,作為推廣剩食及相關研究的參考依據。研究結果可得知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對學校營養午餐剩食處理方式之想法有顯著影響。小規模與偏鄉地區學校對午餐剩食處理想法及校園環境方面的認同程度較高。學校人員對剩食的態度與看法則影響自身處理剩食行為。有執行剩食處理的學校,學校人員對教學與環境維護上有高度參與意願;完善的軟硬體設備與和諧組織氛圍也會提高學校人員的執行意願。Item 臺灣COVID-19疫情期間社區老年人社會網絡與衰弱或肌少症之相關研究(2024) 林昱宏; Lin, Yu-Hung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了解在2021年COVID-19期間臺灣社區老年人的社會網絡、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與衰弱或肌少症之間的情形及對衰弱或肌少症之預測力。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對象為2021年1到10月期間在臺北市某地區醫院接受老年健康檢查等醫療服務的社區老年人,總共分析981名社區老年人的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本研究族群平均年齡約為74.49歲、女性58.1%、有13.3%社區老年人衰弱、14.5%社區老年人罹患肌少症、社會網絡得分平均為15.46。2.雙變項分析結果顯示與衰弱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社會網絡、腎功能、認知狀態、憂鬱情緒、飲酒及運動。此外,與肌少症有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社會網絡、代謝症候群、身體質量、認知狀態、飲酒及運動。3.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社會網絡越差、腎功能異常及有憂鬱情緒較易有衰弱。此外,年齡越大、社會網絡越差、身體質量過輕及每周運動不足150分鐘較易罹患肌少症。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社區老年人社會網絡越差會影響衰弱與肌少症,建議鼓勵社區老年人積極社會參與對於健康有一定的助益,也能夠讓老年人維持生活品質。Item 國小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研究(2024) 簡子明; Chien, Tzu-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之現況,並分析學童健康素養與學童復原力之影響關係。以方便取樣抽取臺灣北、中、南地區之五、六年級在學學童198名為研究對象,並以自擬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最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中等以上。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中等以上。 三、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10歲學童於「正向人際互動」分向度(p<.05)表現較佳。 四、 學童整體復原力表現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但於復原力量表中「希望與樂觀」分向度(p<.05)以男學童表現較佳;「情緒調節」分向度(p<.05)以10歲學童表現較佳。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素養與復原力達顯著正相關。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及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復原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於教育實務上規劃提升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之課程,以緩解學童隨年齡成長於正向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表現的落差,並推展親子共學之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互動,為有需要之學童提供協助與支持,加以促進學童健康素養及復原力的提升。Item 融入體驗學習的健康飲食課程介入研究–以國小學童為對象(2024) 曾永權; ZENG, Yong-Cyuan本研究設計及實施一系列融入體驗學習的健康飲食課程,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評價此介入對於學童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介入組37人,對照組41人。研究期間為1個月共4堂課,介入組接受的課程為體驗學習的教學模組,以學習單進行反思和分享,對照組則採用講述及問答教學法。本研究使用t檢定以及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推論統計,研究結果顯示,體驗學習之健康飲食知識前後測顯著提升,而健康飲食態度後測優於前測;講述及問答教學法之健康飲食知識、態度前後測皆顯著提升,根據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推論統計,體驗學習課程與講述式教學在提升學生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兩者未有顯著差異。未來教學建議拉長體驗學習授課的時間與節數。且健康飲食可透過體驗學習或是講述式搭配問答方式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提升健康飲食知識及態度等結果。Item 咖啡因及可可鹼之攝取量對高齡者認知功能表現影響之探討-以美國NHANES 2011-2014年資料庫為例(2024) 王芊茹; Wang, Chien-Ju背景與目的:人口高齡化已是無可避免的全球趨勢,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及高齡者常見的病症之一為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最早之病程,因此如何預防及延緩,使其避免發展成失智症是我們必須關注的課題。飲食為預防認知功能障礙方式之一,而咖啡因及可可鹼已被證實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且兩者的化學結構非常相似,故本研究將兩者一併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60歲以上高齡者之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與認知功能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用美國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資料庫選取2011-2014年60歲以上高齡者之資料,共計2,524位。將其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利用四分位數分為四組:各認知功能表現(Consortium to Establish a Registr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ERAD)測驗、動物流暢度測驗、數字符號替換測驗)則利用中位數分為正常及異常二組。使用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高齡者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之多寡對於其認知功能是否有所影響。結果:本研究2,524位60歲以上高齡者中,CERAD測驗正常為1,111位,異常為1,413位;動物流暢度測驗正常為1,231位,異常為1,293位;數字符號替換測驗正常為1,221位,異常為1,303位。當中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者、已婚/與伴侶同住者、家庭收入與貧困的比例≧1者、有飲酒者及有運動者之認知功能較高,而年齡較大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憂鬱症患者及吸菸者之認知功能則較低。經調整社會人口學特性與健康狀態變項後,發現攝取咖啡因、可可鹼或同時攝取咖啡因及可可鹼之第四分位數攝取量,對於高齡者各認知功能皆具有保護作用,但當中僅有咖啡因攝取量與CERAD測驗、可可鹼攝取量與數字符號替換測驗、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分組與CERAD測驗以及咖啡因及可可鹼攝取量分組與動物流暢度測驗達顯著意義。結論與建議:透過本研究可以發現,攝取較多的咖啡因及可可鹼時,認知功能較高且具有保護作用,且相對於僅有攝取咖啡因或可可鹼時,同時攝取兩者對於預防認知功能障礙具有加成作用。針對實務方面之建議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注高風險之族群以及在國內外建議攝取量之條件下,適量攝取咖啡因及可可鹼,以降低罹患認知功能障礙之風險;未來研究之建議為可以利用長期追蹤之方式,來瞭解各種攝取物質及情形對於認知功能之因果關係,或是採用臺灣健保資料庫以及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來進行分析,除檢驗研究結果是否一致外,也能更加瞭解臺灣之現況。Item 探討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之關聯性-以美國NHANES 2007-2018年資料庫為例(2024) 楊惠雯; Yang, Hui-Wen研究背景與目的:世界人口正迅速朝高齡化發展,高齡者面臨老化所產生的疾病與社會環境因素改變所帶來的生活變化均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憂鬱症為高齡者最常見之心理健康問題,而高齡者患有憂鬱症可能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有研究指出憂鬱症與營養狀況具有關聯,其中微量營養素在負責調節大腦情緒功能有著重要之作用,眾多營養素中,「維生素D」在許多國家攝取不足的情形十分普遍,過去研究指出體內維生素D可保護大腦神經營養因子與生長因子,並與大腦之維生素D受體結合參與情緒調節功能,若攝取不足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膳食加補充劑的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採用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2007至2018年之數據,篩選出9,780位60歲以上具有維生素D膳食加補充劑之總攝取量及具有憂鬱症狀評分之高齡者,維生素D總攝取量以四分位數分為四組,憂鬱症狀以患者健康問卷(PHQ-9)的10分作為切分點分成有或無憂鬱症狀兩組,並利用卡方檢定與邏輯斯迴歸分析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之關聯性。 研究結果:本研究9,780位60歲以上高齡者中,有憂鬱症狀者佔比為8%,女性、有吸菸與飲酒習慣、有睡眠問題、有慢性疾病的高齡者具有憂鬱症狀的風險較高,而65歲以上之年齡層、非西班牙裔白人與黑人、教育程度越高、已婚(同居)、家庭收入與貧困比例≧1、睡眠時數充足及有身體活動的高齡者具有憂鬱症狀的風險較低,調整所有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狀態因素後,維生素D總攝取量對高齡者憂鬱症狀雖有輕微的保護作用,但攝取量各分位數均不具顯著差異。結論:維生素D總攝取量與高齡者憂鬱症狀並無直接關聯,憂鬱症狀可能受社會人口學與健康狀態因素影響,因此建議高齡者除了維生素D攝取量維持在各國所制定的標準之外,亦需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具備運動習慣、充足睡眠、戒菸戒酒等健康行為,同時醫療院所及社區可對有慢性病等危險因素之高齡者定期進行憂鬱症狀篩檢及預防,以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未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以深入探討維生素D攝取量與憂鬱症狀之間的因果關係。Item 社群媒體使用與錯失恐懼之相關探討(2024) 廖柏雅; Liao, Bo-Ya近年來,社群媒體使用人數大幅上升,社群媒體平臺已成為人們互動的熱門據點,越來越多學者去探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錯失恐懼被定義為一種普遍的焦慮狀態,其特點是渴望與他人保持持續的聯繫,或是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想獲得對方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民眾社群媒體使用及其動機與錯失恐懼之關係。研究對象為臺灣18歲以上之成年人,採便利取樣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計282份有效問卷,其中包含男性110位、女性172位。研究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使用動機」,以及「錯失恐懼量表」,使用SAS統計套裝軟體作為資料分析工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研究結果發現:(1)人口學變項中,年齡、學生身分與否與娛樂性動機有相關,與社交性動機及工具性動機無關;性別、教育程度與社交性、娛樂性、工具性動機皆無關。(2)研究對象使用社群媒體的平臺類型,會根據其使用動機而有所不同。社交性動機較強烈的研究對象較會去使用Line及TikTok;工具性及娛樂性動機較強烈的研究對象較會去使用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3)研究對象社群媒體使用動機與使用時間長度沒有相關;社群媒體使用時間長度也與錯失恐懼無關。(4)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社群媒體的使用動機與錯失恐懼有相關。社交性動機及娛樂性動機越高,其錯失恐懼量表得分也越高。此外,具全職學生身分的研究對象,其錯失恐懼量表平均分數也較高。Item 探討消防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睡眠與疲勞的相關性-以新北市消防局為例(2024) 蔡緯昕; Tsai, Wei-Hsin本研究針對北部某消防局之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睡眠品質及疲勞程度關聯性的研究,作為未來消防局職場健康促進策略的參考。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問卷方式收集資料,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職場疲勞量表,共收回364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等程度,各構面量表得分從高到低依序為靈性成長、人際關係、壓力處理、營養、身體活動以及健康責任。二、研究對象中睡眠品質不佳(即PSQI>5)的有267人(73.4%),其各項指標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主觀睡眠品質、睡眠干擾、睡眠遲滯期、日間功能失調、習慣性睡眠效率、睡眠總時數、使用安眠藥。 三、研究對象的整體疲勞程度屬於中等程度,各構面得分由高到低為服務對象疲勞、個人疲勞、工作過度投入。 四、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性別、消防年資、職稱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女性、消防年資11-15年及職稱為隊員或小隊長者表現較佳。 五、研究對象的疲勞程度會因為教育程度而有顯著的差異,其中教育程度為大學者高於教育程度為專科者。 六、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睡眠品質呈負向關,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越低者,其睡眠品質越差(即總分越高)。 七、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疲勞程度呈負相關,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越低者,其疲勞程度越高;睡眠品質與疲勞程度呈正相關,代表睡眠品質越差(即總分越高)者,其疲勞程度越高。 八、研究對象的教育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以及睡眠品質總分可解釋疲勞程度總變異量的22.4%,其中睡眠品質總分是最佳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健康促進計畫推動、政策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提升消防人員整體健康狀態。Item 利用健康信念模式構面探討新北市外勤消防人員健康飲食行為(2024) 陳中; Chen, Chung背景:消防人員的健康狀況對工作表現和生活品質有重大影響。然而,消防工作的特性使飲食行為面臨挑戰。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解釋健康行為的重要理論框架,適用於探討消防人員的飲食行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外勤消防人員健康飲食行為的相關因素,特別聚焦於健康信念模式構面中的變項,如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及飲食行為障礙,為制定改善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設計,以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的消防人員為母體。根據Krejcie與Morgan(1970)的抽樣標準,計算樣本數為360人,最終實際回收481份有效問卷。調查工具為自擬線上問卷,涵蓋人口學資料、健康信念模式構面及健康飲食行為。結果:在481名消防人員中,九成為男性,年齡集中於31-40歲,六成的BMI顯示過重,近兩成罹患慢性疾病。約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未來一年內可能罹患慢性疾病,其中七成擔心消化道問題。九成受訪者認為勤務繁忙阻礙了健康飲食,六成提到經濟因素也是障礙。近八成認為,若工作場所提供健康飲食,將增加其選擇健康飲食的意願。健康飲食行為平均得分為22分,受訪者多數在進食時看電視或電腦,九成無法做到細嚼慢嚥,且經常缺乏水果攝取,習慣用食物慶祝。結果顯示,慢性疾病自覺罹患性、慢性疾病自覺嚴重性及健康飲食自覺障礙與健康飲食行為呈顯著負相關。結論:消防人員的健康飲食行為受工作特性、個人信念及環境因素的顯著影響。改善其飲食行為需提供健康飲食選擇,減少勤務對飲食的阻礙,並加強健康飲食教育。未來的介入措施應根據各大隊的特性進行調整,特別關注自覺罹患性及婚姻狀況等因子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