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2021) 楊又珍; Ya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之現況,並探討三者間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之預測力。本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分散式資源班之特殊教育教師,採隨機抽樣法之叢集抽樣,並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285份問卷,回收277份問卷,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3%。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主要結果發現: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為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之前兩項為「工作負荷」及「專業知能」。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壓力與行政支持壓力會因「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專任教師之整體工作壓力、專業知能與行政支持壓力會顯著高於教師兼行政教師。二、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為中高程度,其中以「評價性支持」最高,「訊息性支持」則為最低。其中情緒性支持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女性資源班教師其情緒性支持感受顯著高於男性資源班教師。三、研究對象中約81.5%無憂鬱傾向,6.2%為輕度憂鬱傾向,5.3%為中度憂鬱傾向,7.0%為重度憂鬱傾向。其中憂鬱傾向會因「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顯示25-29歲之資源班教師其憂鬱傾向顯著高於50歲以上之資源班教師。四、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愈低;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工作壓力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大;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表示社會支持愈高時,其憂鬱傾向愈小。五、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變項、整體工作壓力與整體社會支持可有效預測憂鬱傾向,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35.9%。其中整體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年齡、教育程度與資源班任教年資為預測憂鬱傾向之顯著變項。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機關、資源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
    (2007) 洪文綺; Wen-Chi Hung
    兒童的身心症狀之特徵是會反覆發生但非疾病所引起的身體抱怨症狀。諸多文獻指出學童的身心抱怨症狀隨著年齡而增加。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身心抱怨影響因素模式。模式假設影響學童身心抱怨症狀的因子有背景因素、父母層面因素、個人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以及學校生活等五項因素。以2002年「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進教學能力增長計畫」為資料來源,共有2,759位學童與其家長參與問卷調查。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式(LISREL)分析進行模式建構與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學童身心抱怨的頻率分布呈現女學童多於男學童的情形。心理症狀的發生多於身體症狀。模式驗證發現,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間卡方檢定達到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但其他評鑑指標顯示適配情形均在可接受範圍。再根據修正指標,整併觀察變項、將部分觀察變項的殘差連結後,使模式變項間的關係能有效地解釋。在所建構模式中,能顯著預測學童身心抱怨產生的因素有:學童性別、社會支持、父母的自覺健康狀態、學童個人自覺社交狀態以及家庭社經地位,可見影響學童身心抱怨是多層面的因素。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身心抱怨影響因素再修正簡化,重新審思模式的適切性;二、未來研究方向宜採縱貫性的研究,並擴大研究對象群;三、於學童心理健康防制實務上,強化社會支持的力量,並教導學童社交技巧,藉以提昇其心理健康。
  • Item
    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
    (2010) 王冠今; Kuan-Chin Wang
    高齡化社會已成為台灣人口結構趨勢,老人的健康議題備受關切。居住在社區中的老人,其健康與社會支持間有著不容忽視的關連性。而社區老人在退出原有的社會角色後,對社會活動參與有所期待,需以健康及社會支持觀點檢視影響社會參與程度的因素。 研究目的方面,第一部份研究主要在瞭解社區老人之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在第一時間點的分布及兩個時間點間的變化,並探討人口學變項、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三大因素對兩階段間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改變之影響。第二部份研究則在瞭解社區老人於第二時間點之社會參與狀況,並探討兩個時間點間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支持改變對社會參與之影響。 本研究資料來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之「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本研究採用1999年及2003年所進行之第四及第五波調查資料,研究樣本為1999年時居住於社區且年滿65歲之2828位老人及2003年同一世代之追蹤樣本共2131位。統計分析是以SPSS 14.0 for Windows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統計方法除包括各面向之描述性統計外,並以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斯迴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模式進行各因素間關係的驗證。 研究結果為1.社區老人健康情形在四年間的改變,身體與心理健康變差者都佔三成五以上,唯認知功能變差者較少佔一成六;而醫療服務使用方面,門診、機構照護、急診、居家照護使用變多的分別佔32.7%、18.5%、15.5%及1.5%。2.社區老人社會支持在四年間的改變,改變為獨居者佔4.5%,非同住網絡變小的佔六成一,工具性及情感性支持變差者則分別佔了三成一及三成五。3.社區老人的六項社會參與,在第二階段平均參與2.03項,以休閒類參與佔97.2%最高,其次是宗教類及社團類參與,以學習類參與比率最低。4.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工作狀況、月收入、自覺健康狀況、身體功能、慢性病數、認知功能、憂鬱狀態、門診使用、機構照護服務使用、急診使用、非同住網絡、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健康情形的改變有顯著關係。5.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認知功能、急診使用、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等因素,與其社會支持的改變有顯著關係。6.社區老人的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居住地區、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月收入、身體功能改變、認知功能改變、機構照護使用改變、非同住網絡大小改變、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的改變等因素,均與其社會參與情形有顯著關係。 針對研究結果,建議衛生體系工作者著重於老人社區支持性網絡的建構,加強老人對社區或團體活動的參與度,並配合老人特質增加豐富多元的社會活動,並增進老人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此外,建議我國長期照護十年計畫,亦可加強規劃社區活動,增加社會支持人力的培訓,並將老人社會參與活動納入補助體系,提供老人更完整的照顧。 關鍵字:社區老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社會參與
  • Item
    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
    (2006) 吳家楹; Wu-Chia Yi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以九十四年度就讀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日間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取樣本,經自填式問卷調查後,得有效樣本367人。 本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過去六個月內感到困擾的生活壓力以前途壓力為最大,其次是實習壓力、課業壓力。在社會支持方面,研究對象獲得社會支持主要來源為家人,而獲得社會支持種類以訊息性支持為最多。另外,根據貝克量表第二版(BDI-Ⅱ)的測量結果發現有約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有憂鬱的情形。 二、研究對象生活壓力與性別、學制、自我身體狀況、父親身體狀況、 母親身體狀況、居住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呈顯著相關 ,其中女生比男生有較高的實習壓力;技職體系四技護理系較普通大 學護理系生有較高的實習與課業壓力;自我身體狀況差者、父母身體 狀況差者、在外租屋者、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與低社經地位者研究對象 生活壓力較高。 三、研究對象社會支持與自我身體狀況、母親身體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等呈顯著相關,其中自我身體狀況好者、母親身體狀況好者研究對象獲得較多的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與工具性支持;而家庭社經地位高者則獲得較多的工具性支持。 四、研究對象憂鬱程度與自我身體狀況、父親身體狀況、母親身體狀況、居住狀況與父母婚姻狀況等呈顯著相關,其中自我身體狀況差者、父母身體狀況差者、在外租屋者與家庭結構不完整者較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 五、研究對象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呈正相關,而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與憂鬱呈現負相關,亦即當研究對象感受到生活壓力越大時。而其中最能有效預測憂鬱程度的因素為: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父親的健康狀況、課業壓力、環境壓力、居住狀況、前途壓力、感情壓力等八項。
  • Item
    青春期學生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改變之縱貫性研究
    (2013) 徐若涵; Jo-Han Hsu
    本研究主要以縱貫性研究的方式,探討青春期學生社會支持、運動 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改變之關係及其預測力。本研究以五專一、二年級 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按分層比例隨機抽樣,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共發出三次問卷,有效樣本為 515 分,回收率為 78.0%。資料分析採描述 性統計、成對樣本 t 檢定、卡方檢定、區別分析、邏輯式迴歸分析及一般 線性模式。結果發現:男生佔 17.0%,女生佔 83.0%,一年級學生佔 55.1%, 二年級學生佔 44.9%;本研究樣本與流失樣本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年級 則有顯著差異,二年級學生流失人數高於一年級流失人數。達到三次規 律運動者分別為 36.1%;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社會支持可以顯著區別身體 活動改變;年級、一般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可以預測三次有規律運 動;第一次施測之運動自我效能可以顯著預測第三次施測時的身體活動 時間。
  • Item
    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9) 溫密欣; Mi-Hsin Wen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間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一、二、三年級之學生,採分層集束隨機取樣方法進行抽樣,共得有效樣本432份。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施測的時間為民國97年9月29日至10月7日止。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後補習天數在3至4天,每週補習時數8至9小時;課後溫習天數在4至5天,每週溫習時數約10小時;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及專科、大學畢業者居多,父親職業偏向技術性及半專業、一般公務員居多,母親職業則偏向無或非技術性工作者佔多數。 二、 研究對象具中上程度的運動享樂感與自覺運動利益,趨向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家人、同學、朋友的運動支持以情感的運動支持影響最大,老師的運動支持則以訊息運動支持影響較大。 三、 研究對象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運動場地及設備,運動器材則以跳繩、腳踏車、呼拉圈為主;社區運動使用場地以學校、公園、籃球場及體育場居多,運動設備以固定式的籃球框架及遊戲式的籃球機為主,運動器材則以腳踏車、籃球、羽球為主;學校運動場地以籃球場及排球場為主,運動設備也以籃球框架及排球網架為主,運動器材多使用籃球、排球、羽球、接力棒。 四、 研究對象每日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六,每週有規律運動者約佔四成一,顯示具有中等程度的規律運動;另每日約有四成四,每週約有五成二的研究對象接近有規律運動,因此規律運動的促進尚有待改進的空間。 五、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中之運動享樂感、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社會支持因素中之家人、同學、朋友運動支持及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環境因素中之家庭、社區運動器材設備與課後規律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六、 由迴歸模式分析發現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健康狀態愈好,運動享樂感愈多,社區運動器材愈完備,愈能增進課後規律運動行為。
  • Item
    學前聽損兒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之研究
    (2013) 林香君
    本研究旨在了解學前聽損兒主要照顧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選取某聽語療育機構服務的聽損家庭之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128份,回收率為75.29%。資料分析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聽損兒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來源上,以獲得的正式支持為最多;而在所獲得的社會支持類型上,所獲得的訊息性支持最多,工具性支持最少。 二、主要照顧者不同的「教育程度」與「家庭每月總收入」在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與社會支持類型上有顯著差異。 三、社會支持來源與社會支持程度呈現中度至高度的正相關。 四、所有預測變項中以「家庭每月總收入」、「非正式支持」與「正式支持」具預測力,共可解釋「社會支持類型」57.6%的變異量,其中以「正式支持」的預測力最大。 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以供政府決策單位、早期療育單位,及後續研究人員之參考。
  • Item
    B型肝炎帶原者接受追蹤檢查行為影響因素探討-以某基金會肝炎篩檢活動帶原者為例
    (2010) 江素嬌; CHIANG, Su-Chiao
    摘 要 本研究為探討影響社區B型肝炎帶原者未能遵照醫囑規律接受追蹤檢查因素。針對其個人背景因素、健康信念、健康控握、B型肝炎知識及社會支持進行差異、相關比較,並預測其影響因子。研究對象取參加某基金會社區肝炎篩檢活動之B型肝炎帶原者273人分析,以郵寄結構式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年齡、婚姻狀況、家人罹患肝病、固定就醫場所、肝功能檢查經驗、檢查前清楚自己患有B型肝炎、社會支持、B型肝炎知識、健康信念之嚴重性、有效性、障礙性與B型肝炎帶原者是否接受追蹤檢查行為間,有顯著的差異與相關。 二、年齡、婚姻狀況、家人罹患肝病、固定就醫場所、肝功能檢查經驗、檢查前清楚患有B型肝炎、B型肝炎知識及健康信念之有效性,為B型肝炎帶原者是否接受追蹤檢查行為之有效預測因子,預測力41.4%。 綜上,對未來促進B型肝炎帶原者健康之建議,除加強推廣全民定期接受肝炎篩檢基本概念外,落實社區高危險群長期追蹤管理,宣導正確肝炎防治知識,才能達到全民健康促進之境界。 關鍵字: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知識、社會支持、健康信念、追蹤檢查行為
  • Item
    臺北縣板橋市高中職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
    (2008) 胡惠碧; Hu Hui-Pi
    本研究探討高中職學生攝取蔬果行為現況及其與個人背景因素、蔬果營養知識、攝取蔬果社會心理因素的關係。研究母群體為板橋市高中職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高職3班,高中9班為樣本,以團體自填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61人(97.26%),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複廻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蔬果營養知識在七成以上,對一般營養知識認識較佳,但對蔬果營養對人體的作用機轉等知識較不足。 二、攝取蔬果社會支持中,家人會常常提供,同學或朋友很少提供,老師則有時提供。 三、研究對象每日攝取五蔬果的把握度在五成以下。知覺攝取蔬果障礙屬中等程度,又以外食含蔬果量少為主要障礙。攝取蔬果的結果期望偏正向。 四、研究對象每日攝取五蔬果行為介於「有時至常常」間,且蔬菜攝取行為優於水果攝取行為。 五、高中學生、蔬果營養知識高、攝取蔬果社會支持越高、攝取蔬果自我效能越佳、結果期望愈正向,則攝取蔬果行為愈好。知覺攝取蔬果障礙越高,則攝取蔬果行為愈差。 六、背景因素、蔬果營養知識、攝取蔬果社會心理因素可預測攝取蔬果行為,解釋變異量達36%,自我效能及家人社會支持為重要變項。
  • Item
    國中教師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4) 劉惠嬋; Liu Hui-chan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某國中教師,其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現況,並探討教師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以及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及工作壓力對幸福感的預測力。 以新北市某國中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調查法,以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145份問卷,回收145份問卷,有效問卷136份,有效回收率為93.8%。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for Windows 19.0 中文版來完成資料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信念傾向趨向內控。 二、 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屬於中高程度。社會支持的四個分量表中,以「評價性支持」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 三、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接近中等程度。工作壓力的四個分量表中,以「變革適應」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學生行為」、「工作負荷」及「人際關係」。 四、 研究對象的幸福感屬於中高程度。幸福感的四個分量表中,以「生活滿意」與「正向情緒」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工作成就」與「身心健康」。 五、 背景變項中,會因有無宗教信仰而在幸福感的「生活滿意」、「正向情緒」、「工作成就」等層面上有所差異,有宗教信仰比無宗教信仰者感到幸福,而休閒活動滿意度也會影響幸福感,對休閒活動感到「非常滿意」、「滿意」與「普通」者都比「不滿意」者感到幸福。 六、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工作壓力都是顯著負相關。 七、 研究對象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幸福感都是顯著正相關,而工作壓力對幸福感卻是顯著負相關。 八、 經複迴歸分析發現「性別」、「婚姻」、「任教年資」、「兼任職務」、「主要任教領域」、「休閒活動滿意度」、「宗教信仰」、「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工作壓力」等十個預測變項,可以解釋「幸福感」總變異量的59.2%。「休閒活動滿意度」與「社會支持」在整體幸福感層面上為主要預測變項,兩者皆是正向的影響,且「休閒活動滿意度」中的「非常滿意」與「滿意」是最強的預測因子,次之者為「社會支持」。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單位、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