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52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整體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2023) 賴鼎富; Lai, Ting-Fu背景: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可能因事故、器官老化或罹患疾病,經歷暫時地或永久地「失能 (Disability)」的風險較高。增進身體活動為過往預防失能的主要手段,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自主運用的時間,可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根據人體晝夜規律 (circadian rhythm) 之理論,身體活動的時間點可以作為校正周邊時鐘的校時器 (zeitgeber),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齡者進行身體活動之合適的時間點對於肌肉功能表現之關聯。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將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的高齡者或醫院門診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運用三軸加速規 (triaxial accelerometer),來測量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量佔比 (包含:「輕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探討其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包含:「握力」、「基本移動能力」、「走路速度」與「下肢肌力」) 之關聯性。本論文將分為兩個研究,研究一探討「整體」與「不同時段」之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二,使用「等時替代模型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analysis)」,進一步探討在「整體」或「特定時段」以三十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相同時間的靜態行為與功能性體適能之關聯性。結果:在研究一,整體的每日平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握力表現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在不同時段的分析結果則是發現,下午時段的輕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而晚上時段的輕強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及六公尺步行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在研究二,整體時間、下午時段與晚上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握力、三公尺起走測試、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五次坐站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結論:高齡者在整體或特定時段 (特別是早上或下午) 進行身體活動或進行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確實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在有正向相關,未來的健康促進活動或相關衛教策略可以著重在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或白天時段當中盡量以任何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以預防肌肉功能下降並預防失能。Item 大學生在不同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方法之學習成效–傳統教學法、翻轉教學法、虛擬實境教學法之比較(2022) 張育通; Chang, Yu-Tung本研究旨在透過傳統教學法、翻轉教學法、虛擬實境教學法等三種心肺復甦術教育介入方法,探究不同的介入方法對於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影響,包含相關學科知識、技術、對心肺復甦術的態度、及對旁人施救的意圖。傳統教學法是以當面講課及指導員實體指導操作,翻轉教學法是以「安妮學校心肺復甦術翻轉教學法」合併線上學科知識教學與指導員實體指導操作,虛擬實境教學法則是以「HTC 全虛擬實境心肺復甦術教學法」合併360影片教學與3D虛擬實境情境操作。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方法立意取樣招募北部大學在學學生,隨機指派每梯次授課的教學法,並在介入前進行前測,介入完成當下、介入完成後第1個月進行後測。本研究有效樣本76人,接受傳統教學法介入23位、接受翻轉教學法介入30位、接受虛擬實境教學法介入23位。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一、 無論採用何種教育介入方法,其課程滿意度、態度與對旁人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學習成效等在第1次後測的結果皆高於前測,代表教育介入的成效與重要性確實存在。二、 實驗組所採用的2種新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整體學習成效多無顯著差異,可以推論新式教學法「安妮學校心肺復甦術翻轉教學法」及「HTC 全虛擬實境心肺復甦術教學法」亦可與傳統教學法有相同的學習成效。三、 本研究得到受試者自評希望繼續教育的頻率是3個月,在實際執行面上每3個月進行完整課程是有困難,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若採短時間、容易接觸的模式是未來可以維持學習成效的方法之一。但仍需配合法規的鬆綁與系統的建置,讓一般民眾更便利的接收到複習提醒以及了解每次複習的成效。四、 在學習成效上因不同教學法無顯著差異,因此在疫情的影響,未來在急救教育的實施上也許可以嘗試採用翻轉教學或者虛擬實境教學等方式避免人員的群聚與接觸的機會,亦可達到相似的學習成效。五、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未來在實際推廣與學習成效的維持方面,若可以嘗試採用短時間、容易接觸的模式是未來可以維持學習成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全國可以統一建置心肺復甦術學習護照APP 登錄,完成既定訓練後即可獲得並登入系統了解學習紀錄與成效。Item 運用多項感染管制策略提升清潔人員環境清潔成效(2022) 林信安; Lin, Hsin-An背景:通過清潔組合式照護,減少醫院環境的整體生物負載,通過打破傳播鏈,為感染預防和管制建立了強大的平台。通過實施包括對環境清潔人員進行教育介入在內的政策,來維持環境清潔績效的顯著改善。基於提高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和行為的介入措施,旨在支持他們在日常清潔實踐中的整體合規性。目的:本研究旨在確定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是否可以改善環境清潔人員的行為、健康素養、醫院清潔績效和減少醫院獲得性感染。材料和方法:共納入28名環境清潔人員,他們接受了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兩小時長的課程)。在介入前、介入後和3個月的隨訪中,評估了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感知的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素養和清潔績效。結果:與介入前的分數相比,參與者的ATP分數在介入後或3個月的隨訪中顯著下降(p<0.05)。然而,介入前後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感知益處、感知障礙、自我效能和健康素養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均 p>0.05)。與第1次環境清潔後的評分相比,第2次環境清潔後的ATP評分顯著降低(p<0.05)。特別是在第2次環境清潔後,ATP 評分達到了標準。雙向ANOVA分析顯示,與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ATP得分低的參與者相比,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 ATP得分高的參與者在介入後的ATP得分顯著降低(所有p<0.05)。在多元廣義估計方程式 (GEE) 分析中,年齡 < 65 歲 (β=0.508, p=0.025),高基線知識 (β=1.012, p<0.001),高基線感知收益 (β=1.034, p=0.003) , 高基線自我效能 (β=0.870, p=0.049) 或高基線 ATP (β=0.790, p=0.001) 與教育介入後健康素養的提高呈正相關。此外,高基線ATP分數(OR=4.195,p<0.001)是預測介入後ATP分數依從性的積極因素,而低教育(OR=0.480,p=0.009)和高基線知識分數(OR=0.481, p=0.023) 是預測教育介入後,ATP得分達標的負面因素。高基線感知利益分數也是預測教育介入後,遵守ATP分數的負面因素,但沒有統計學意義(OR=0.556,p=0.071)。結論:本研究的結果為探索環境清潔人員的感染管制原則和相關清潔實踐提供了新的見解。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表明環境清潔人員的環境清潔性能有所改善。接受教育介入後,清潔性能的改善導致具有較高教育、低基線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或低基線感知利益的環境清潔人員的醫院相關感染知識和環境清潔感知收益增加。研究結果表明,有興趣通過提高醫院清潔績效來減少醫院相關感染的環境清潔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實施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和所描述的介入方法。Item 國中生數位行銷素養、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與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2023) 侯君穎; Hou, Chin-Yin本研究旨在探討背景變項、家長數位行銷素養、家長數位管教方式、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學生數位行銷素養、學生交友軟體使用彼此間之關係。經抽樣30所學校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獲得2087份親子配對有效樣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家長對於子女的數位管教傾向有時採「主動性數位管教」、「限制性數位管教」,很少採「監視性數位管教」。二、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前段者、居住在城市者、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者、家長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者,學生的認知數位行銷素養越好,另家長較多使用主動性與限制性數位管教,學生的情感數位行銷素養越好。三、複回歸分析顯示學生學業成就後段者、居住在鄉村者、家長較少使用主動性數位管教、學生交友軟體數位行銷暴露越多者,學生的交友軟體使用行為越頻繁,使用意圖也越強。本研究建議政府應加強數位行銷管理,並增能家長與學生數位行銷素養。Item 北區某高科技公司員工職業坐式行為改善策略之效果研究(2022) 劉美蘭; Liu, Mei-Lan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科技員工職業坐式行為的現況,驗證工作職場中推動「降低職業坐式行為時間」介入措施的效果,期望在高科技員工除了了解坐式行為對健康產生的影響外,還能實際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降低職業坐式行為與其他類別的坐式行為。本研究第一階段進行橫斷性的調查,了解高科技產業員工坐式行為的現況、坐式行為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回收之有效問券共230份。員工職業坐式行為平均工作天7.9小時/天。第二階段為介入性實驗共91位參與者,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皆進行前後測,實驗組進行為期四週「降低職業坐式行為介入措施」,控制組無介入措施。以SPSS軟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為實驗組員工經過介入措施後職業坐式行為時間平均減少0.95小時/天,以GEE檢驗其介入效果值達顯著水準 (p<.05)。實驗組坐式行為健康信念與自我效能有明顯進步,以配對t檢定及GEE檢驗其介入效果值達顯著水準 (p<.05)。 本研究結果驗證工作職場推動「降低職業坐式行為介入措施」具有良好效果,建議:(1)本研究結果顯示以衛生教育的方式進行職場健康促進是有效的,相較於可調式工作桌、坐站工作站或運動工作桌等設備成本低得多,更可大量推廣。(2)本介入措施未來在職場推動時應與時俱進,搭配新的科技與創新的想法,不只能引起員工的興趣,更能增加參與意願。(3)本研究對象僅限高科技產業員工,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行業,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他行業別的職業坐式行為,提升更多勞工的健康。Item 反霸凌影片實驗:訊息刺激值及刺激尋求特質之影響(2023) 杜冠誼; Tu, Kuan-Yi背景:反霸凌宣導影片是常被用來預防或降低霸凌盛行率的介入方案之一。每個人的刺激尋求特質程度不同,可能會對具有不同程度之訊息刺激值的影片產生不同的反應。目前研究鮮少探討目標受眾之刺激尋求特質與不同程度之訊息刺激值的影片效果之關聯。因此本研究想探討不同程度訊息刺激值的影片,對於不同程度刺激尋求特質的目標群眾而言,在反霸凌態度及旁觀行為意向上,是否會有不同的影響。目的:了解控制性別、就學階段、過去霸凌經驗及憤怒同理特質後,刺激尋求特質及影片訊息刺激值,對反霸凌態度及旁觀者介入行為意向的影響。實驗流程:本研究採隨機化實驗控制組後測實驗設計法,18歲以上且身分為在學學生之網路使用者作為受試者。以刺激尋求特質將受試者分為高低兩組,再隨機分派給三組實驗組,二組分別以高訊息刺激值與低訊息刺激值作為介入影片,最後一組為無觀看影片組。透過Quatrics問卷,以滾雪球方式最終共招募486人。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線性複迴歸模式進行分析。結果:刺激尋求特質程度越低者對於霸凌行為越持反對態度。刺激尋求特質程度越高者更可能在霸凌事件中伸出援手,也越有可能增強霸凌事件。有觀看影片者相較於無觀看者,在霸凌事件中更願意伸出援手。控制性別、就學階段、過去霸凌經驗及憤怒同理特質後,高度刺激尋求特質且無觀看影片者,相較於低度刺激尋求特質且觀看低訊息刺激值影片者,在霸凌事件中較易有增強霸凌行為的產生。結論:建議未來設計霸凌防制宣導媒材時,可使用一定程度的影片訊息刺激值,以豐富感官刺激,進而促進受眾在霸凌事件中伸出援手的意願。Item 老年人咀嚼能力及營養狀態與認知功能之橫斷性研究(2022) 蔡易芷; TSAI, Yi-Chih目的:認知障礙是高齡者中最常見的老年症候群之一,它可能與許多因素有關,而營養狀態不良與咀嚼能力差可能與高齡者認知障礙有關,但目前尚不清楚之間的關聯。故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齡者的營養狀態和咀嚼能力與認知功能之關聯性。 參與者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 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間於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蒐集資料。招募標準為 65 歲或以上高齡 者至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門診就醫或者曾參與過老人健檢者。本研究運 用迷你營養評估-簡表來衡量營養不良的風險,單題項之問題詢問受試者 的主觀咀嚼能力,簡易智能檢查評估認知功能。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 t 檢定、卡方檢驗以及二元邏輯斯回歸。 結果: 本研究共計 256 名高齡者納入分析(平均年齡:80.6±7.1 歲;53.9% 女性)。在調整潛在干擾因子後,無營養不良風險或咀嚼能力良好的高齡 者與認知障礙風險沒有顯著的關聯性。在合併營養狀態與咀嚼能力後,亦 與認知障礙風險沒有顯著的關聯性。 結論:在此樣本中發現,營養狀態、咀嚼能力的好壞皆與認知功能風險無 任何顯之關聯性。未來研究可增加更多咀嚼能力之客觀測量方式,以更加 了解營養狀態及咀嚼能力與認知功能的關聯性。 關鍵詞:營養不良、咀嚼不良、認知障礙、高齡者、臺灣Item 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之初探(2023) 李謝欣妤; Li Hsieh, Hsin-Yu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小學推動學生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與目的、策略、困難與因應及需求與建議。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於2023年邀請兩所國小、兩所國中和一所高中的師長進行訪談,共訪談校長4名、主任8名、組長6名、教師5名、學校護理師2名,研究結果如下:一、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動機包括學校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比例高、親師生衝突增加、承接正向心理健康議題中心學校任務。二、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包括幫助學生找到長處並發揮、帶動教育正向力量、創造幸福有感校園。三、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包括跨處室合作、在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營造支持性環境、增進校內教師專業成長。四、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遭遇困難包括教師本身幸福感不高、人力缺乏、經費捉襟見肘、設備與空間不足。五、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因應方法包括建構教師支持系統,關懷互助、努力引進資源、增進教師參與。六、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需求包括政府單位辦理增能活動與經費挹注,並提供教學資源、簡化行政程序。七、學校推動正向心理健康工作建議包括課程融入正向心理健康、增進教師幸福感。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多辦理正向心理健康相關教育訓練培訓;學校跨處室推動,增進親師生正向心理健康知能。Item 某公司員工之COVID-19防疫行為現況及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為例(2022) 李昇達; Lee, Sheng Ta本研究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位於臺灣北部某公司員工之COVID-19防疫行為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以立意抽樣法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最終回收問卷共計384份。本研究方法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階層回歸分析來瞭解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COVID-19健康信念與防疫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防疫行為表現處於良好的水準,介於總是及經常採取防疫行為,且COVID-19健康信念各構面得分皆在中上程度。獨立樣本t檢定、ANOVA結果指出,研究對象不因社會人口學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防疫行為。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防疫行為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行動線索、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行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多元階層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人口學變項及COVID-19健康信念可共同解釋防疫行為78.4%。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行動線索、自覺行動障礙以及自覺罹患性皆是防疫行為之顯著預測變項,其中,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擁有最強的預測力。Item 緊急救護技術員在急診交班之完整性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22) 余易旂; Yu, Yi-Chi本研究透過問卷分析方式調查目前救護技術員與急診護理師交班現況,並以國際上醫療救護人員統一交班格式IMIST-AMBO作為基準對照目前國內救護技術員交班內容,以了解目前國內救護技術員交班內容與國際救護人員交班內容之差異。此外,問卷中亦調查國內救護技術員對於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病人條件因素等是否認為會影響交班完整性。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並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線救護技術員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樣本197人。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一、 研究發現國內緊急救護技術員資料發現交班完整性以IMIST-AMBO標準來看,交班內容符合標準之項目平均分數為58.81分。以IMIST-AMBO交班內容中最容易忽略交班細項的是Identification中的病人姓名、病人性別、病人年齡,及Medication用藥史。二、 對於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研究發現,救護技術員在系統層面、教育層面、交班流程層面對交班完整性認知程度影響皆有一致性的高度的認同。三、 在病人條件因素研究中發現緊急救護技術員對於讓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交班過程,進而會提升交班完整性的認同程度相對的低分及不認同。四、 高級救護技術員對於「交班系統與相關訓練因素會影響交班完整性」認同程度比中級救護技術員高。受測者自認交班完整性越高對於「不同病人條件會影響交班完整性的認同程度」也越高。五、 藉由本研究的結果,建議國內應該擬定院前與院端都能夠接受並統一交班格式,以確保病人資訊能夠正確且完整的被傳遞。六、 本研究另一個結果是緊急救護技術員認為要與急診檢傷人員共同參與交班的訓練,也被認為是一個有助於提升交班完整性的方式。讓彼此有共同的交班格式及語言,且在過程中就可以了解並熟悉彼此的工作內容與工作習慣。因此,共同的教育訓練規劃也是未來可考量與推動的方向。七、 未來,若能夠配合教育訓練的介入,後續的研究將可以針對介入前後或有無介入的人員進行交班完整性的比較,以提升國內救護技術員的完整交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