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2
  • Item
    技術學院學生刺激尋求特質、危險知覺與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
    (2005) 林柏君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技術學院學生刺激尋求特質、危險知覺 與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母群體為就讀三所台北市技術學 院日間部之在學學生,採取簡單隨機抽樣方式從每年級各抽一班,共 得15 班597 名有效樣本。以結構式問卷為工具,班級集體填答方式 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重要發現如下: 一、技術學院學生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72.5﹪有喝酒經驗,36.4 ﹪曾經吸菸,使用過搖頭丸者佔5.03﹪,使用過大麻者佔3.2 ﹪和使用過K 他命者佔2.8﹪。 二、技術學院學生的性別、年級、母親教育程度、有無打工情形和 情境可能性與其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有關。 三、技術學院的學生刺激尋求特質為中等程度;對俱樂部藥物使 用行為的危險知覺程度偏高。 四、刺激尋求特質和俱樂部藥物使用行為有顯著正相關;危險知 覺和使用俱樂部藥物行為則呈現顯著負相關。 五、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之後,刺激尋求特質和危險知覺對於俱樂 部藥物使用行為的解釋變異量仍達統計上顯著差異水準,其淨 解釋力為14.3﹪。 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擬定俱樂部藥物介入方 案、藥物濫用防制政策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現況研究
    (2005) 謝慧妙; Hsieh,Hui-Miao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之現況,並探討個人因素、學校因素與社區資源運用的關係。以台灣省公立學校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護理人員為母群體,利用立意取樣法,選取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郵寄施測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最後獲得有效樣本為190份(佔88.5%),其重要結果分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運用社區資源者從事健康服務工作約有六成。其中在進行健康促進活動和傳染病管制時運用社區資源最多,佔八成以上;其次教職員工保健和緊急事故傷害處理各佔七成;健康檢查及缺點矯治則有五成;特殊學生保健和健康中心設施的充實最少,佔四成。而運用社區資源單位以醫院或診所、衛生所和學生家長為主;運用社區資源的種類則以人力最多,其次是物力,而財力最少。 二、 研究對象社區資源運用情形與年齡愈高、校護年資久、有運用的經驗、運用社區資源的感覺良好、社區資源訊息來源總數愈多、對社區資源分佈愈瞭解、覺知社區資源對學校護理人員的重要性和人際溝通能力愈佳者,運用社區資源越佳。 三、 學生人數愈多、行政愈支持、教職員工人數愈多、學校護理人員數少者較會運用社區資源。 四、 運用社區資源的經驗、社區資源訊息來源總數、學校所在縣市,對整體社區資源運用的解釋力為21.6% 。
  • 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
    (2005) 林麗鳳
    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 對象,應用結構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共得有效資料1027 份,結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期14.6%,意圖期42.6%, 準備期23.5%,行動期10.5%,維持期8.8%。六個月後追蹤,依據運動 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穩定的活動者13.0%,進步者30.0%,退 步者30.6%,坐式生活態型者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 相關。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穩定的活動者> 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於前 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 階段的提升而增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穩定 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變 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 著減少;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 等三個變項,解釋力為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 方法,居家運動工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變項。解釋 力為40.1%。 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一、課程安排方面:以興趣選項的方式安排體育課,並考慮學生性別 的差異,提供多元的選課機會。 二、課外活動方面:增加多元的運動相關社團,健康體能促進班,提 供同儕支持的機會。 三、建議學校能依據教育部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訂定促進 學生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政策與實施方案,增加實行規律運動環境 的可近性,提昇學生實行規律運動的動機與實行率。 四、未來的研究者,可依據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加以區 隔,尤其是坐式生活型態者,進行促進身體活動的介入計畫,並 評估其成效。
  • Item
    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處學習營」為例
    (2004) 林季玲
    II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二學生參與性教育介入方案的學習成效及 意見,並發展一套系統化的國中生性知識、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 效能的實驗方案,進而評價此方案的實施成效。 本研究設計為期三天的團體發展活動,實施方式乃透過生動有 趣的活動設計與適當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從參與活動中,學習探索 個人有關生理、心理之狀況,及參與社會人際溝通之分享,進而認識 自己與他人的性別角色,並在尊重、接納的兩性互動中學習和諧共處 之道,以培養青少年具備正確健康的性態度,促進青少年擁有成熟負 本研究採用「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設計」,以高雄縣立蚵寮國中 國二學生四個班共143 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參與為期三天的營會活 動,以作為性教育的介入研究,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實驗 結束後,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比較,以了解兩組在實施性教育上改 研究過程的測量,兩組青少年在介入活動前先施行「性知識、 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效能量表」問卷前測,以作為評量實驗結果 的比較基礎,教學結束後一週進行問卷後測,以了解教學後的立即效 果,一個月之後再進行問卷的後後測,以追蹤教學介入的延宕效果。 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卡方檢定、配對t 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等進行分析,評估兩組學生在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意向及性相關 自我效能之改變情形,得到研究結論及結果如下:III 1、在參與三天營會活動後,能有效增進學生的性知識,而性態度、 性行為意向、性相關自我效能雖未有顯著的提昇,但從回饋問卷 資料中,可發現本方案對成員有正面的影響。 2、性教育介入計畫能顯著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性知識,而且經過一個 月後,介入的影響效果仍能持續。 3、研究對象的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意向、性相關自我效能有顯 著相關。 4、實驗組對性教育介入計畫的滿意情形,整體而言,有九成六的人 表示喜歡此課程,有九成九的學生表示在兩性相處上有幫助,近 七成的學生認為老師教得非常好。在實驗結束的回饋問卷中,可 看出本實驗方案對其性態度、行為意向、自我效能有正向的輔導 效果。
  • Item
    牙科門診之口腔癌前病變病人戒食檳榔教育介入實驗研究
    (2003) 曾馨儀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戒食檳榔行為改變計劃介入能否有效影響研究對象的檳榔及口腔癌 相關知識、嚼食檳榔健康信念、提高其戒食檳榔之自我效能和行為。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四所立意取樣的教學醫院(國 醫中心、台大、台北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外科就診之口腔癌前病變、有嚼 食檳榔習慣且為行為改變階段準備期之四十位病人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戒食檳榔行為改變 計劃,此計劃分為三單元,分三次進行,每次教學時間約為10-15分鐘,而對照組僅接受一 般的口腔治療,未接受此介入計劃。於介入完成後一星期進行後測。資料以卡方考驗、獨 立樣本t檢定、配對t檢定來比較各組間的差異,所得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以男性為主,平均年齡為38.25歲,以閩南籍居多,教育程度為國中和高中( 職)居多,工作職業近半數為技術人員。 二、研究對象近八成在六個月內合併有吸菸、飲酒和嚼檳榔三種習慣,約7.5%同時有吸菸 和嚼檳榔習慣,有飲酒和嚼檳榔的有2.5%,只有嚼檳榔習慣者多於一成。 三、研究對象在前測時,平均一天嚼檳榔的顆數以每天嚼1-10顆為最多,嚼檳榔時間以1-5 年和16-20年為最多,多數研究對象使用包葉檳榔嚼塊,檳榔的來源以自己購買為多,第一 次嚼檳榔的平均年齡為20.28歲。 四、本研究所進行之戒食檳榔教育介入能有效提昇研究對象的檳榔與口腔癌相關知識、降 低其自覺戒食檳榔的障礙性;但兩組在戒食檳榔行為階段改變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的檳榔與口腔癌知識、自覺口腔癌罹患性和自我效能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相反地,自覺戒食檳榔障礙性後測得分顯著低於前測,且嚼食檳榔之數量顯著減 少。
  • Item
    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現況與推動者概念之研究
    (2003) 陳毓璟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行政院衛生署,以及台北市、台北縣和台東縣三個縣市的衛生局、衛生所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主要推動者共計95人,來了解我國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推動的現況,與推動者對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作為這項政策改進的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影響社區健康營造政策落實的因素包括衛生行政組織、專家輔導組織、承辦機構的組織特性、社區的特性與族群的特性。中央部份,行政院衛生署當初推動平地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時,因為擴展的速度太快,在缺乏共識與前置作業沒有很周詳的規劃之下就上路,衍生後續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因為針對推動的議題、範圍與目標做了許多的規範,造成許多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困擾與不滿。整體計畫的設計,以營造健康的生活為目標;部落與離島社區部分,則強調兼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經濟就業的問題,偏向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來推動;在縣市部分,因為縣市原本的城鄉差距,以及首長的重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執行情形與推動的困難。 二、民間團體主要是因為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和承辦單位的宗旨部分一致,而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對於經費不豐的非營利性團體,除可以獲得最需要的經費補助以外,還可以同步擴大推動原有的業務;對於營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而言,承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計畫,有助於業務的行銷與機構形象的建立;對於學校而言,則是為了讓師生可以獲得社區實務的經驗與進行研究的機會;衛生所大部分是因為上級主管的指定、為了獲得經費的補助,以及少部分的為了突破目前衛生所工作的框架而來承辦;除了台北市衛生局以外,台北縣和台東縣衛生局不希望由衛生所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衛生所大多逃避由自己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業務,寧願讓民間團體來承辦,自己退居協助的角色。 三、各營造中心共同的推動困難是(1)健康議題很難單獨被推動,因為民眾對健康不重視,加上健康行為不容易改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健康議題很難成為社區的共同議題。(2)志工管理方面對於台北市而言,志工的資源雖不缺乏但容易流失;對於台東縣和台北縣的鄉鎮地區,則有志工資源不足的困難。(3)在資源整合方面,台北市的資源豐富卻有整合困難的問題;台北縣與台東縣卻是資源缺乏,有些社區除了衛生所以外,沒有其他的團體可以承辦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 四、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時候,受訪者認為應該要把握的原則包括深入了解社區、全民參與、整合社區的資源、本土化、因地制宜、持續性的推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以及運用創造性來設計活動等;推動時切入的主題,主要分為民眾的需求或文化產業、預防性篩檢、健康宣導與教育等三大類;實施步驟方面,則大致不脫離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健康城市的二十個步驟。 五、對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平地社區計畫部分的缺乏整體規劃,不僅政策方針不明,計畫的持續性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以及規範太多,衛生行政機關上下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對於推動者所提供的訓練與輔導不足,以及相關的行政作業不完善等。建議的部分,共通點是不要做太多的規範、容許有更多元的推動策略。 六、大家所討論的社區健康有關的概念相去不遠,只是有些已取得推動者完全的共識,有些仍有差距。主要概念包括:「社區」有著多元而不斷變動的面向;「健康社區」則是一個多元的面向,融入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之後,再依當地的需求而做思考;「社區健康營造」的目的主要是從促進健康的知識、健康的行為與健康的生活的面向來考量;營造的精神包括參與的、民主的、賦權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營造的項目,應該從社區整體性來規劃,而不應該單獨從健康的議題來推動;營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資源整合、跨部門合作、因地制宜、政治的運作等。   七、本研究最後從政策層面、實務研究層面以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的反省與學習方面提供建議。在政策層面,短期應該重新檢討政府的角色並進行政策的總盤點、進行衛生行政機關內部改造與教育、系統式建立成功多元的推動模式,以及建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成效的評估基準。中期應該建立溝通的機制與資源分享的平台、推展成功的模式、推展以場域為基地向外推動的模式並且建立合作聯盟、建立跨部會的合作機制,並且重新檢討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的功能。長期則應該以縣市為主體推動「健康城市」、成立財團法人社區健康營造推廣中心,以及推動跨國健康城市的結盟與合作等;實務研究層面的建議包括研究的主題、建置社區健康營造研究資料庫與建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方面則必須學習放手,並且花時間深入社區和社區一起學習與成長。
  • Item
    狂喜--一個關於搖頭丸使用的質性研究
    (2003) 張立橋
    摘要 MDMA最早是在1914年由德國藥廠所製造。70至80年代,有一批研究者認為MDMA可以幫助心理治療的進行。此後,MDMA,擺脫了它的化學學名和治療用途,進入了新的領域:純為追求快感,並成為街頭交易的熱門商品。美國政府在1985年將MDMA列為第一級管制藥品,我國也在1999年將MDMA列入第二級管制藥品及第二級毒品。 筆者不希望這個研究是教條式的、富有道德批判的,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質性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選取使用搖頭丸(MDMA)的青年為對象,進行深度晤談。不以罪犯或是病人的角度來分析,而是希望能持平地呈現搖頭丸使用者的真實面貌。 研究發現:搖頭丸使用者與我們過去所習得的嗑藥者形象不同,使用搖頭丸的開端是因為朋友推薦,之後則是為了搖頭丸所帶來的快感與滿足、以及為了進入舞場或社交場所的氛圍。使用者共同的體驗是:放鬆、愉悅、快樂,容易與人交友,感官放大、感受增強。有受訪者表示曾有幻聽與幻視的經驗,創造力增加。也有受訪者表示會增強記憶力、縮短反應時間,但長期使用下來記憶力反而會減退。受訪者也認為嗑過搖頭丸的人都會變得比較開朗,願意與人交朋友,交友圈會擴大。藥效退去之後,受訪者的體驗是,生理上會很疲倦、反應速度變慢、有時還會有憂鬱的現象。搖頭丸對使用者的好處還因為比喝酒便宜,所以省錢;也可以取代咖啡,當作是白天工作提神的東西。受訪者還認為這波搖頭丸的流行帶動了相關的週邊產業活動,以及健身的風氣。受訪者所提到的負面作用,則是搖頭之後第二天的疲勞、失眠、反應變慢等等,以及長期使用可能出現的記憶力減退等。受訪者自己分析認為,造成心理依賴的原因,是現代人所常常感受到的空虛、寂寞與疏離。所以,Ecstasy Party是受訪者重要的、固定的社交生活。 建議增加學校與社區方面的心理衛生教育,藥物教育則應該給予充足而豐富的資訊,不因意識形態而選擇誇大、或隱藏某些資料。在未來的研究建議方面,藥物效果的研究應持續,使用者方面則可以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方法持續追蹤研究。不過,「數字不會說話,會說話的是研究者。」面對藥物,研究者能否客觀公正,會不會成為政客反毒作秀的幫手,或是道德糖衣的打手呢?這是未來藥物研究者必須謹慎小心面對的課題。
  • Item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003) 陳筱瑄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究國中生的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進康狀況間的關係。本研究以民國九十一學年度就讀台中縣某國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311人。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1. 研究對象的主觀壓力屬於中等,各類別的壓力感受依序為:學校事件、自我相關事件、家庭事件及交友事件。 2. 研究對象採用積極的因應行為多於消極的因應行為。 3. 研究對象的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屬於中等。 4. 研究對象的父親教育程度屬中等教育、父親職業為技術性工人及偏向外控人格特質者,整體主觀壓力較大。 5. 女生較男生採取較多的因應行為;內控人格者較傾向採取積極的因應行為;女性、三年級及外控人格者較常採用消極的因應行為。 6. 主觀生活壓力和積極解決的因應行為沒有顯著相關;但和消極解決的因應行為及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呈正相關。積極解決及消極解決的因應行為都和自覺身心健康狀況呈正相關。 7. 研究架構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預測力為47%。性別、內外控人格特質、學校事件、交友事件、自我相關事件及消極解決因應行為最具解釋力,此四個變項的解釋力有46.5%。
  • Item
    台北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之研究
    (2003) 溫若男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態度與執行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採量化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九十一學年度台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為母群體,採取隨機方式抽樣,抽出42所學校,有效樣本160名。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目前仍有8.1﹪的教師未曾參加九年一貫課程研習。 2. 台北市國民中學均已依規定籌組「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研究小組」。 3.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但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態度介於「無意見」至「同意」之間,並對現行合科、協同教學制度之認同度較低。 4. 台北市國民中學一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教師在這一年中,九年一貫課程的執行情形介於「部分符合」至「符合」之間,其中以運用家長及社區人士力量之執行狀況較差。 5. 教師之學歷、國中教學年資、研習時數、服務學校所在地區和學校規模與九年一貫課程認知有顯著關係。 6. 教師的畢業科系、教師證書登錄科目、研習時數、服務學校所在地區和教師間課程溝通與九年一貫課程態度有顯著關係。但僅服務學校所在地區與九年一貫課程執行情形有顯著之關係。 7. 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態度與執行間均有顯著正相關。教師在執行九年一貫課程實際遭遇的困難上,有超過一半的教師認為「九年一貫相關配套和交辦工作負擔沈重」、「授課總節數過多」及「社會大眾將改革成敗繫於教師身上,感到壓力很大」。 最後研究者針對主要發現加以討論,並對教育單位、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