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語料庫於第二外語寫作之效益:後設分析(2023) 吳氏如水; Ngo, Thi Nhu Thuy本研究採用後設分析法檢驗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成效。為達到總效果量, 本論文對30個自2000年至2022年間的研究 (總效應值56)進行後設分析。此外,另從四組資料(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治療資料)中提取19個調節變項,進行了一系列調節效果分析,以探究導致觀察效果變異的因素。 後設分析的結果顯示,語料庫在第二外語的學生寫作表現中的整體擁有高度效果量(g = 0.95)。調節變量分析顯示,觀察到的效果變異可歸因於四組資料中的變量(例如,出版資料、設計資料、人口資料和實驗組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語料庫使用在協助第二外語寫作方面比傳統教學方法來得更有效;(二)尤其自從2015年起,語料庫在第二外語寫作中的整體效果提升,總效果量大幅度增加;(三)在研究設計上,抽樣方法和後測設計對效果量影響較大;(四)母語與英語為同一語系的學習者比不同語系的學習者,更能從使用語料庫中受益;(五)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語料庫的使用都具高度成效,語言程度高者則擁有最大效果量;(六)語料庫使用對英語或非英語系的學習者都有高度效果,其中英語系的學習者的效果略大;(七)語料庫使用對擁有碩士學位的學習者有高度效果,但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者僅有中度的效果量;(八)短至中時間的語料庫使用效果比長時間使用來得更有效;(九)小型語料庫(小於100萬個單詞)更能在第二外語寫作中提供最大的效果量,大型語料庫(1億至10億個單詞)和中型語料庫(100萬至小於1億個單詞)分別為大與中度的整體效果量,而龐大型的語料庫(超過10億個單詞)效果最低;(十)DIY(自建)語料庫為成效最佳的語料庫類型,並且整體成效相當於一般單語語料庫和專業語料庫;(十一)語料庫使用在學習詞彙語法/措辭層面上比學習篇章/結構層面時更有效果;(十二)教師在高度控制的環境(即教師同時涉及語料庫諮詢和寫作反饋)或自主學習環境(即教師無需涉及語料庫諮詢或寫作反饋)使用語料庫時成效最佳。但如果教師只涉及寫作反饋,效果為最低;(十三)第二外語寫作中的語料庫使用無論是實體或是非實體型的數據驅動學習,在基礎文句(local)或進階寫作(global)的預期成果,皆達高度效果量。總體而言,語料庫使用是一種能促進第二外語寫作的高效的學習方法。Item 漢語修飾語「小」與「微」的語意:語料庫為本的行為特徵分析(2022) 黃薏如; Huang, Yi-Ru本研究探討漢語近義修飾語小與微的語意和用法。作為名詞修飾語,小與微有「微小」之義,而作為程度修飾語,小與微則代表程度「輕微」。雖然已有文獻討論小與微的修飾行為,但鮮少有人以語言學角度探討其語意及用法,目前也無人比較這兩個近義修飾語。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運用量化與質化方法,全面分析漢語近義修飾語小與微的異同。我們蒐集自2020一月至2022五月期間,PTT語料庫男女板(Boy-Girl)、食物板(Food)、女孩板(WomenTalk)中的小與微語料,加以標記,並利用標記過後的語料,進行量化語料庫方法之行為特徵分析(Behavioral Profile Approach),藉此找出得以有效區分小與微之語意特色。此外,本研究也以語言學角度,解釋小與微的語意延伸和語用功能。研究結果顯示,作為名詞修飾語時,小與微有高度相似性,但作為程度修飾語時,小與微則有語意和用法上的差別。雖然小與微的使用會因為各看板內討論主題而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作為名詞修飾語時,小主要修飾「無生命(Inanimate)」及「有生命(Animate)」對象的「體積大小」、「年齡」,或以「小稱」稱之。微較常修飾「無生命」對象的「數量」或此類對象所及之「程度」。作為程度修飾語時,小與微皆有「程度輕微」之義,但小主要修飾「心智/情緒(Mind)」、「特徵/屬性(Attribute)」、「運動/動作(Motion)」類別的動詞和形容詞,微則修飾「特徵/屬性」、「改變(Change)」類別的動詞和形容詞居多。從研究結果發現,小與微的語意會隨著被修飾對象之不同物性角色(qualia role)而有所改變。此外,小與微的語意也藉由隱喻(metaphor)及類型轉換(coercion)而延伸,或於語境中被議定。當談及小與微的語用功能,小經常用來緩和由說話者內心的期待與現實對比之下產生的差異,而小與微皆用來弱化任何可能侵犯到說話者及聽者面子的行為。Item 華語為二語學習者之搭配詞能力發展:台灣華語文測驗學習者寫作語料分析(2022) 林雋樺; Lin, Jun-Hua本研究旨在分析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在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所寫的文章中二字詞(bigram)的詞彙關聯和分佈的發展。作者檢視四個精熟度級別的二語學習者所產出的文本,總計2836篇,並評估該文本中所有連續的兩字詞,將它們與來自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的華語母語者的雙字搭配詞組進行比較。作者採用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之二字詞表作為詞典,取得四種詞彙指標: mutual information(MI)、Delta P、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IDF)和unseen rate對二語文本中的二字詞(bigram)進行分析,以評估二語學習者之搭配詞組能力。本論文進行了兩項統計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 way ANOVA)和事後趨勢分析(post hoc trend analysis)。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一方面檢驗了學習者精熟度級別和L2文本文體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檢驗了學習者詞彙指標之得分。研究結果發現,在MI、backward Delta P和unseen rate,文體對詞彙指標分數有明顯的交互作用。中級學習者表現出最低的平均MI分數,這可能是導因於中級學習者的詞彙量增加與其實驗心態。此外,Backward Delta P分數沒有隨著級別上升而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唯一的上升發生在B1信件,這可能是起因於B1學習者所使用的局部語法結構(local constructions)。另外,在C1中觀察到的unseen bigram大多被認為是分歧的表述(divergent representations),這表明進階學習者努力想出一些組合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即使這些組合可能不為大多數母語者使用。另外,在forward Delta P和IDF中,文體與詞彙指標分數不存在交互作用。Forward Delta P分數隨著級別而增加,這反映人類語言處理的從左到右的方向。高IDF之二字詞在A2和C1學習者中更為普遍被使用,原因是A2與C1學習者使用了相當多與現實生活相關或者特定領域二字詞。本論文對多元層面的二語學習者二字詞能力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強調華語為二語教學中,單字以外的多字詞組能力之重要性。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