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漢語「自」動詞的生成: 反身及狀語類型(2017) 蕭瑜薇; Hsiao, Yu-Wei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自」動詞的生成方式,以反身及狀語類型做為討論的主軸。在文獻上, 反身類型的「自」動詞的生成方式主要是把「自」動詞分析為在詞彙層形成的不及物動詞, 詞綴「自」在此種分析中被視為改變動詞詞彙性質的功能詞 (Kao 1993, Chief 1998, Lin 2010)。至於狀語類型的「自」動詞, 這類型的動詞都是在詞彙層形成 (Lin 2010)。然而,在新語料的檢驗下,我們發現部份的「自」動詞無法以詞彙途徑構成。本研究以句法途徑來生成現代漢語的「自」動詞,並將新的語料納入分析,得到所有可能的生成方式。在我們的句法分析裡,「自」動詞的生成方式有兩種: 一是透過反身性的 「自」語素來生成,二是透過狀語類型的「自」語素來形成。反身類型的「自」語素被分析為一個動詞的內部論元, 而反身類的「自」動詞是透過「自」語素和動詞的併合而成。另外, 狀語類型的「自」語素被分析為一個可以增加動詞語義的成份; 狀語類「自」動詞是透過「自」語素在句法上加接到動詞的中心語上。除了以上兩類自動詞的生成方式, 本論文也提出了有些自動詞(如: 自以為)是可以透過兩種類型的「自」來生成。最後,我們也提出了一項新發現:有些自動詞(如:自備)在不同語境中,「自」會產生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而這兩種解讀下的「自」動詞則分別由兩種不同類型的「自」(反身及狀語類型)所生成的。Item 論中文「給」及其對普遍語法的蘊義(2005) 張英朗; Ying-Lang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的與格轉換和漢語中「給」字的語法。我們首先回顧一些關於雙賓句和與格句的重要文獻,然後提出我們對這兩種句型的句法分析。我們反對此兩種句型有句法上的衍生關係,並進一步主張論元層級和論元結構在句法上的對應是普遍原則而非不可違反的定則。此外,我們認為中文的「給」字經歷了語類轉換的過程,而這樣的語類轉換反映在它的句法表現上。「給」字的語法化現象與功能語法的研究和它的歷史演變相符。本研究也涵蓋了其他相關的議題,如「V-給」的構成及來源雙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