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華語二語學習者的記憶回想:漢字圈和非漢字圈人士之比較
    (2023) 楊靜得; Yang, Ching-Te
    關於記憶回想的過往文獻主要著重於情緒、親子共同回憶等主題,而並未著墨於跨文化之於二語學習者在記憶回想表現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者」在文化意識以及記憶回想方面的表現。四十八位受試者參與本次語言實驗,依其第一語言背景劃分為三組:漢字圈中文學習者、非漢字圈中文學習者,以及扮演控制組的母語者;每一組包含十六位受試者。受試者根據指示完成兩階段的實驗,包含問卷調查,以及記憶回想訪談。問卷調查藉由三十六組東方及西方詞彙所組成的題目,探討受試者對於漢人文化的理解。記憶回想訪談則是採用十二組東西方提示詞喚起受試者的回憶。研究結果顯示,其一,關於記憶回想的事件年齡,當實驗未指定回想的年齡階段時,受試者回想出的事件背景時間大同小異。普遍而言,受試者回想的記憶皆來自參與實驗的三到五年前。其二,無論提示詞是否與自身文化相關,受試者個人的文化意識無法直接套用於個人回憶的回想。其三,於記憶回想的敘述中,相比起論元符記(Argument token),受試者更傾向於使用附加語符記(Adjunct token) ,且普遍而言更多使用how-符記及what-符記。此外,漢字圈中文學習者相比起非漢字圈中文學習者採取較保守的敘述方式,且後者較傾向於在記憶回想的敘述中提供豐富的細節。
  • Item
    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對博物館展覽文本中文複合詞之理解
    (2023) 陳勁澔; Chen, Trent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對於博物館展覽文本中之複合詞的理解過程及方式。本研究方向內容包含三項與中文複合詞處理進程相關之議題:構詞識覺、語義透明度,以及語境。六十位受試者參與本次語言實驗,依據其第一語言背景分類為三組:漢字圈中文學習者、非漢字圈中文學習者,以及母語者。語言實驗依據研究議題,囊括下列三項測驗:字詞判斷測驗、字義推論(無語境情況),以及字義推論(有語境情況),受試者依據指示說明,依序完成三項測驗。受試者於字詞判斷測驗中,圈選出假詞;並於兩項字義推論測驗中,根據題中資訊選出符合字詞之敘述,兩項測驗之區別為有無句子及圖片之語境輔助。研究結果顯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處理語義不透明之詞彙時,語言處理進程中的「構詞-語義處理階段」提早涉入之現象,此結果證實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知構詞識覺能力與母語者相似。語義透明度的影響亦顯示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面對中文專業用語詞彙時,呈現二元分類之語義難度;有別於母語者,對於華語詞彙透明度呈現細膩的難度分類。語境於本實驗中,基於詞彙語義不透明度之故,非第二外語學習者於詞彙判斷上的首要因素。此結果同時顯示,具有不同第一語言背景的第二外語學習者,於本次實驗中呈現不同表現。漢字圈學習者之表現普遍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然而兩組第二外語學習者皆未達到趨近母語者之語言程度。
  • Item
    The Acquisition of Non-SVC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by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An Error Analysis
    (2023) 梅泰勒; Melton, Taylor
    在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產出當中,不合文法的多重動詞構式時常出現在第一語言允許連動構式但第二語言為非連動語言(如英語)的語言使用者之輸出,然而這些文法錯誤的本質仍未獲得完整的討論。有鑑於此,本研究立足於認知與形式的關聯,透過錯誤分析法探討受試者對於產出以及正確鑑別華語須以連動結構呈現時英語的非連動結構之能力。本研究有三十六位英語為二語的臺灣籍學習者,在實驗中,受試者首先以指定的行為事件之圖片及二至三個動詞造出非連動結構的句子,為了得到連動或非連動的產出,受試者被引導使用所有指定的動詞造句;另外,在文法判斷任務當中,受試者須針對語料標示其合文法性。研究結果顯示,目的性連動結構、使役連動結構以及「起始+核心+終結」連動結構對於學習者而言最為困難。這些文法錯誤指出,華語為第一語言人士無法從母語當中轉移目的和使役連動構式,而且錯誤地轉移「起始+核心+終結」連動結構。此外,相較於正確地產出話語,正確識別合文法性對於受試者而言較為容易。產出任務中的文法錯誤包含語際和語內錯誤,例如省略、過度泛化、公式化be-形式插入;至於受試者群體表現,數據上高階初學者在各方面之於初階學習者皆呈現較佳的表現。這些發現能夠幫助學習者進一步了解他們文法錯誤的本質,且示意著如同更緊密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連結之必要,更多、更長久的二語輸入是必須的。
  • Item
    重探英語廣泛閱讀對第二語言習得之成效:後設分析研究
    (2021) 史安婷; Shih, Ann-Ting
    在過去數十年中,廣泛閱讀時常被用來作為一種提升第二語言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現今已有許多實徵研究致力於探討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不同面向之成效,如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單字量以及寫作表現。為了統合眾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對1983年至2020年的53篇實徵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總計萃取了248個效果量,且研究規模達6,520名參與者。此研究採用了隨機效果模式,結果顯示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有一個輕度的效果量 (g = 0.407)。此外,調節變項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十四個潛在調節變項中,有九個是重要的顯著調節因子,其中包含了學習者的母語、第二語言程度、教育程度、出版形式、廣泛閱讀執行時間長短、廣泛閱讀任務多寡、成效測量種類、書目多寡、閱讀媒材種類及閱讀量多寡。本研究旨在探究廣泛閱讀對於第二語言習得多面向之成效、提供教育現場及學者對於廣泛閱讀更全面性的洞見、指認出影響廣泛閱讀之關鍵調節變量,並進一步發展出更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廣泛閱讀模式。最後,本研究亦指出一些研究限制。
  • Item
    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感知與發音之探討
    (2022) 高子涵; Kao, Tzu-Han
    本研究採用語音學實證研究方式,探討中文學習者在不同習得年齡對英文母音之感知與發音表現,並分析中英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母音空間面積、區辨與發音能力間的關聯性等影響表現的可能因素。研究對象共分為四組,小學生依英文習得年齡分為早期學習組與晚期學習組,成人依其母語分為英文母語組及中文母語組,每組皆為15人。實驗方法為中英文區辨能力測驗及中英文發音能力測驗,早期及晚期學習組完整參與四個測驗,成人只參與其母語之區辨及發音能力測驗。研究發現,早期學習者在區辨英文母音的能力上優於晚期學習者,但兩個語言共同的母音並非影響或促進他們區辨能力的關鍵因素。早期與晚期學習者表現上的差異也呈現在英文母音的發音測驗中,晚期學習者呈現與英文母人士不同的母音空間面積,且在發音上受到母語的影響。然而,縱然早期與晚期學習者擁有不同的英文母音表現,他們的區辨能力與發音能力間都存在正相關,換言之,發音能力皆奠基在辨識能力之上。綜合以上實驗結果,英文習得年齡是影響中文學習者英文習得能力及是否接近母語人士表現的重要因素。
  • Item
    中文母語人士對英文「塞音」之口說實證研究
    (2021) 劉偉昀; Liu, We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說時的塞音表現及影響其表現的可 能因素,包含英文程度、性別、音位、元音特性等。實驗方法為一英語口說測驗。 研究對象共分四組:兩組母語組(中文母語與英文母語),另兩組為二語組,依 其英文程度分低程度與高程度,除中文母語組為 32 人外,其餘各組皆為 16 人, 男女各半。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的塞音表現與其母語及英文程度呈現顯著相關 性,低程度學習者仍受母語影響,高程度學習者已習得英語塞音規則與噪音起始 時間。此外,研究亦發現性別並非影響英語二語學習者塞音表現之關鍵因素,男 性與女性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音位對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 則具顯著影響,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軟齶音、其次為齒齦音及雙唇音。最後, 元音亦是影響研究對象塞音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難而易依序為塞音出現在低 元音之前時、其次是出現在高元音之前時。
  • Item
    中英文雙語人士對於母語及目標語道歉回應策略之比較研究
    (2021) 鍾季廷; Chung, Ch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英雙語者對於道歉回應策略的使用情況,探究其母語及 目標語的跨語言表現,並檢視兩大影響變因(社會權力高低、冒犯嚴重程度)對道歉回應表現之影響。共有十八位以英語為外語的臺灣大學生和十八位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在臺外國人參與本研究的中英版口語言談情境完成任務(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研究發現如下:一、兩組在道歉回應策略選擇上並無顯著差異:他們皆傾向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兩種正向回應策略以展現禮貌。但質化分析顯示中文和英文在特定道歉回應策略的語言表現上仍有些微差異存在。二、受跨語言影響,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表現呈現正影響(positive influence)和負影響之現象(negative influence)。偏誤分析結果顯示,二語學習者的偏誤大多源自於語言差異和其母語轉移。三、受試者的道歉回應行為受到道歉者的社會權力高低影響,但該效果只在二語的使用情況下達到顯著,表示二語學習者在目標語的使用可能更為保守且更重視禮貌。四、冒犯嚴重程度確實為影響道歉回應表現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五、在合併策略的使用上,兩組皆傾向將「直接接受道歉」與其他策略合併,以維護社會關係。根據上述結果,中英文的道歉回應表現同時展現了語言普遍性和獨特性兩種特徵。此外,正向策略的廣泛使用(「直接接受道歉」和「將冒犯最小化」)也證實禮貌原則對於道歉回應具重要影響。
  • 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
    (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
  • 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
  • Item
    台灣學生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
    (2013) 楊雅婷; Ya-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四類英語介系詞之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對不同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之習得順序、介系詞之習得是否受到空間概念(接觸及非接觸)的影響、介系詞在具體及抽象意義上的習得是否不同、題型效應以及英語能力是否影響介系詞之習得。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與語句完成題,試題皆以情境式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以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以及高四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學習英語介系詞時,受到空間概念詮釋、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複雜度的影響。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四種空間類型的介系詞中,面及體的介系詞表現最好,最易習得;而點及線的介系詞最讓受試者感到最困難。在空間概念的影響上,蘊含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較易習得,而受試者對於蘊含非接觸概念的英語介系詞表現較差,較難習得。此外,受試者對介系詞在具體意義上的表現較好,而對於介系詞在抽象意義上的表現較差,顯示介系詞的抽象意義較難習得。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語句完成題的表現來得好,顯示介系詞之理解優先於其表達。另外,英語程度的因素也證實會影響介系詞之習得,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