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9
  • Item
    外語學習者認知學習風格對於差異化多模態語料呈現與教學之效益影響
    (2022) 黃秋月; Huynh, Thi Thu Nguyet
    現今的語言教育研究當中,除了引進新穎科技在學習空間的布置當中,亦有大 量的研究著重在妥適的應用多媒體來設計教學。除了探討多媒體教學中需要融入的要 素,言語教師也關注影響學習成效的個體差異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因素。在這些個 體差異因素中,個人學習風格是目前最為關注的一項因素,但很多研究學者仍對這差 異頗巨的研究結果存疑。在使用科技來達成多元風格的教學前提下,本研究考量學習 風格在採用多媒體幫助學習外國語言的成效。研究對象為一百六十位主修英語的大學 生 (包含八十位聽覺學習者與八十位視覺學習者),分配至四個英文影片學習情境,(1) 有字幕的動態影片(2)無字幕的動態影片(3)有字幕的影像集(4)無字幕的影像集。學習成 效的評估分為直接以及事後測試.分數顯示聽覺學習者不管在有沒有標題字幕的情況下, 學習成效都是比較穩定的。相對的,視覺學習者就很依賴字幕標題的呈現。另外,在 無字幕協助的情況下,聽覺型學習者表現更顯著地勝過視覺型學習者.。根據結果,我 們可以得到下列結論,學習風格確實存在,而字幕標題的導入能提升外語學生的學習 理解,以及靜態背景對於學習者是更有幫助的。
  • Item
    語言、大腦與時間的相遇:漢語的觀點
    (2022) 理克; Collart, Aymeric
    時間被視為人類認知中至關重要的概念,時間標記則因語言而異。不過,大腦處理時間標記仍然不清楚。現今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皆是針對印歐語系語言中的「時態」(tense)標記。本論文將要探討漢語中的「了」及「過」兩個「時貌」(grammatical aspect)標記和過去時間的關係,以及大腦如何處理「了」及「過」之時間標記。首先,本論文針對漢語中存在已久的「了」及「過」是否具有「時態」成分之辯論提供反證,並且主張「了」及「過」被用於表示過去時間是因為其時貌特徵。本論文將兩者時貌特徵與表示過去時間的關係分析成對應到不同語法的意義、功能:「了」對應到「時間先後關係」的認知功能,而「過」對應到「時間定位」的認知功能。接著,本論文透過三個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稱ERP)技術的實驗測試/探討以上的分析。相關結果顯現了兩種質變上不同的效果進而支持上述分析:「了」在時間標記上的大腦處理誘發前腦及早期之負極性波幅(early frontal negativity),而「過」則是誘發晚期之正極性波幅(P600),此外,「了」及「過」在時間標記上的大腦處理方式與「了」及「過」在時貌上(非時間上)不同。最後,為使以上兩種大腦處理方式有廣義的且跨語言的功能解釋,本論文將漢語的時貌標記在時間上的大腦處理與印歐語系的時態標記在時間上的大腦處理方式做相互對比:前腦及早期之負極性波幅(early frontal negativity)被視為反映「時間先後關係」的認知功能,晚期之正極性波幅(P600) 被視為反映「時間定位」的認知功能。總而言之,本論文採用以上分析及證據提供大腦如何處理時間標記之類型神經語言學模式。
  • Item
    感覺,感官,與超諸人類的: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倫理式美學
    (2022) 王怡惠; Wang, Yi-Hui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維吉尼亞.吳爾芙作品中的「倫理式美學」。吳爾芙作為一個對社會議題敏銳的現代主義者,一直以來,她作品的特色不只彰顯在創新的寫作手法上,更在於對他/牠/它者的道德關懷。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透過關注吳爾芙筆下角色的感官和知覺經驗,並且將這些視為「物件」來看待;我們將可以更清楚明瞭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性的議題以及人物的感官知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另外,更重要的是,這些「物件」可以提供讀者倫理的視角,進而去重新思索和定義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人類與非人之間的關係。本論文第一章著重於處理現代主義脈絡中,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本章主張吳爾芙式的現代主義美學,是基於對現代性來臨的反思與反應。第二章則將真實與再現的議題擴展到倫理的層面,並以此將吳爾芙的倫理與當代理論連結而進行對話。本章建構了本論文的理論框架,認為吳爾芙藉由描寫人物的感官與知覺,表達她對邊緣化群體的倫理關注。接續的三章則為文本分析;著重在解讀人物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第三章探討了《戴維洛夫人》中的視覺及聽覺感官經驗,說明了吳爾芙如何利用此物件性來掙脫國族主義的桎梏。第四章則是比較《燈塔行》和《幕間》兩本小說。本章主張透過視覺及聽覺的描寫,吳爾芙利用這些物件性來抵抗單一文化及一元性的價值觀。最後的第五章則探討了《一隻叫活力的狗》中的嗅覺;並主張這些嗅覺的物件性能夠模糊化人類與非人的界線性。本論文透過關注吳爾芙作品中人類的感覺和感官的物件性,試圖將現代主義之中的美學和倫理立場連結起來;我並將其稱為「倫理式美學」。我希冀能在現代主義相關的研究中證明:吳爾芙並非如所被批評般的擁抱菁英主義。事實上吳爾芙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地在她的著作中,展現了對邊緣化和脆危群體的道德責任。關鍵字: 倫理、美學、感覺、感官、物件、感知、真實、再現、吳爾芙
  • Item
    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輔音群之習得及優選理論之應用
    (2022) 葉慈芬; Yeh, Tzu-Fen
    本研究通過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探究母語(國語)音韻系統的轉移、普遍性、英語接觸、英語母語化程度和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台灣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並在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的架構下,藉由說明標記性制約(markedness constraints)及信實性制約(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在制約排序(constraint ranking)的衝突解釋台灣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如何從母語(國語)的音韻系統過渡到英語(國語)的音韻系統。本研究藉由觀察72名台灣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對24個具有不同標記程度輔音群英語單詞的感知及產製表現,得到以下結論: (1)由於國語的音韻系統中無複雜音節結構,因此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感知及產製英語輔音群時,需調整他們的感知及產製,以便符合母語(國語)的音節結構;(2)在感知及產製上所做的調整是根據所感知到的輔音表面語音特徵來處理,並且受普遍性的影響,例如用於簡化複雜音節結構的元音插入、用於異化相鄰相似輔音的輔音插入、用於同化相鄰相異輔音的輔音插入、字首(ICD)或字尾(FCD)的輔音刪除、替換與被替換輔音具有相似特徵的輔音;(3)除了母語轉移外,普遍性、接觸英語的量、母語水平和二語音節結構的標記性皆對台灣學習英語的學習者英語輔音群的習得有所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感知與他們的產製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針對學習者對具有不同標記程度的英語輔音群的習得表現所歸納出的四個習得難度層級,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順序具有教學上的意義;(5)分析三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產製所得出的不同制約排序揭示了英語輔音群習得的四個發展性階段:從一開始標記性制約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上層位置而信實性制約則相對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中下層位置,到最後兩類制約互相調換在制約排序中的位置。根據這些發現,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輔音群習得可以通過量化分析,並在優選理論(OT)的架構下進行解釋。通過分析和說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
  • Item
    重建生態迴圈:論菲力普・普曼《黑暗元素三部曲》中生態粒子與生態網絡系統
    (2022) 林毓淇; Lin, Yu-Chi
    本論文將藉由提摩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生態思想,來分析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中生態粒子、非人與人類的互動與相互影響,並帶出重新理解生態網絡的重要性,讓讀者以不同的敘述者視角來重新理解人類世的環境問題。首先,第一章將簡述《黑暗元素三部曲》的現有文獻、人類世相關研究與莫頓的生態思想,以幫助讀者了解當今的生態議題。第二章著重於三部曲中非人與人類的關係,帶出非人對於物體、生死與環境的看法與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本章將運用莫頓黑暗生態理念中的自戀(narcissism)帶出非人和人類共存的可能,並以超物件(hyperobjects)的互為客體性(interobjectivity),進一步論證普曼的生態網絡的互聯性(interconnection)。第三章則為人類活動對於生態網絡產生的巨大影響的開展,將講述強義人類中心主義 (strong anthropocentrism)所引發的生態災難,以及強調弱義人類中心主義(weak anthropocentrism)有助於人類降低對生態的傷害,並且考量對其他物種的生存。此章節將透過農業思維(the agricultural thinking)帶出生態災難的根本原因,亦為人類渴望主宰萬物的欲望,接著透過下沉思維(the subscendent thinking)帶出人類與非人之間的相互合作,重新建立生態循環。最後,第四章將以反思現代生態問題作為總結,並藉由推想小說重新評估人類在生態網絡之中的定位。本論文最終目的在於以超物件狀態和黑暗生態理念重新理解現今的生態議題,且以下沉思維重新思考人類對於這些生態問題的行動,並希冀能夠提升讀者的生態意識。
  • Item
    華語中說謊的聲學及電聲門訊號特徵
    (2022) 吳浩宇; Wu, Hao-Yu
    本研究探討華語中說謊的聲學及電聲門訊號特徵,並且有三大研究重點:(ㄧ)說謊時的聲學及電聲門整體特徵、(二)性別對於聲學及電聲門特徵的影響以及(三)成功/失敗的謊話及實話的特徵。研究參與者為三十六位華語母語者(十八位女性)。每位研究參與者皆參加由十四個生平問題組成的互動式訪談問答,並且由另外兩位實驗人員來進行訪談。研究參與者必須選擇在一半的問題中說謊,而在另一半的問題中說真話。研究參與者在回答問題時,聲學及電聲門的訊號同時進行錄製。研究參與者的回答條件以及實驗人員的知覺條件皆有紀錄起來方便後續分析使用。本研究共使用了二十種聲學參數[包含基頻(F0)相關參數、聲音強度(intensity)相關參數、第一至第五共振峰(formant)、頻率擾動度(jitter)、音量擾動度(shimmer)、諧噪比(HNR)、第一及第二諧波差(H1-H2)、語速]以及十四種電聲門參數[包含導數法接觸商(CQDEGG)、混合法接觸商(CQMIX)、接觸時間商(contacting-time quotient)、分離時間商(decontacting-time quotient)、中坡法速度商(speed quotient with a mid-slope criterion)、接觸指數(contact index)、基頻相關參數、頻率擾動度、音量擾動度、諧噪比]。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說謊的整體特徵包含基頻平均值、聲音強度平均值、第一共振峰、第五共振峰、接觸商、分離時間商、接觸指數等數值上升,以及頻率擾動度、音量擾動度、諧噪比、第四共振峰等數值下降。此結果與過往的文獻有相當程度的呼應,並意味著中文的謊言可能與特定的語用功能(如:聲音聽起來更堅定及好聽)、較強的情緒激發、聲門接觸對稱性上升、較為受壓的發聲等特質有關。此外,中文說謊同時存在跨性別和特定性別特徵。跨性別特徵包含聲音強度平均值、第五共振峰上升以及頻率擾動度、諧噪比、第四共振峰下降,更加突顯兩性皆會使用特定語用功能(如:試圖聽起來更堅定及好聽)的可能性。特定性別特徵則包含女性說謊時會在基頻平均值、音量擾動度、第一共振峰、第三共振峰、分離時間商等數值上升以及在基頻最大值、接觸商等數值下降。男性則有接觸商、接觸指數上升以及音量擾動度下降等特徵。此結果顯示女性在說謊時可能較容易有情緒激發及構音上的改變,而兩性在發聲特質上可能有相反的變化趨勢(亦即女性有較輕的發聲、男性有較受壓的發聲)。最後,失敗謊話與成功謊話相較之下有基頻平均值、頻率擾動度、音量擾動度上升以及基頻最大值、分離時間商下降的特徵,代表其有音高較高、聲音較不好聽、語調峰值較低、聲帶分離時間較短等特質。失敗真話與成功真話相較之下則有分離時間商、第一共振峰上升以及第三共振峰下降的特徵,顯示其構音相關之頻譜特質及較長的聲帶分離時間。此結果揭露華語使用者將謊話及真話視為真或假的可能判斷依據。
  • Item
    以層級結構為本的漢語結果複合動詞動貌分析
    (2022) 許昕媛; Hsu, Hsin-Yuan
    本研究旨在以層級結構分析漢語中結果複合動詞(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RVCs)的動貌。結果複合動詞是由兩個元素組成的複合詞。根據Li& Thompson (1989)的研究,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的第一個組成元素(V1)通常為表示動作或狀態的動詞,第二個組成元素(V2)則表示該動作的結果。以往的研究對結果複合動詞的動貌分類有不同的看法。Tai(1984)指出,由於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無法與進行貌(progressive aspect)同時出現,因此需歸類為達成動詞(achievements)。然而,Smith(1997)認為結果複合動詞與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s)更類似,因為 V1所傳達的動作過程不能與V2傳達的動作結果分開。同時,大多數文獻也未能合理分析程度達成動詞(degree achievement verbs, DA verbs)。程度達成動詞為一種表達狀態變化的動詞,在漢語中經常以結果複合動詞的形式出現。為了解決程度達成動詞的分類問題,Hay et al.(1999) 提出了層級結構,而該方法也為Peck et al.(2013)所採用來針對漢語動詞進行動貌分類,其中也包含結果複合動詞。然而,儘管層級結構已被Peck et al. 證明能夠辨識出漢語中的程度達成動詞,他們對結果複合動詞的分析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本論文利用層級結構來研究結果複合動詞,並詳細分析結果複合動詞補語的層級特性。本研究指出,根據結果複合動詞補語(即V2)的有界性和持續性,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的動貌可依層級結構分為五類:開放結果複合動詞(open-scale RVC)、下封閉結果複合動詞(lower-closed-scale RVC)、上封閉結果複合動詞(upper-closed-scale RVC)、完全封閉結果複合動詞(totally-closed-scale RVC)和兩點封閉結果複合動詞(two-point closed-scale RVC)。它們的層級屬性可以從進行貌標誌「正在」、否定蘊涵測驗、程度型問句(how-questions)以及與層級相關的修飾語,如「很」和「完全」中觀察到。分析結果也顯示,結果複合動詞中存在著內部差異,因此需要將它們分類並個別對待。
  • Item
    搭配詞工具對於英文學習者的搭配詞學習之成效研究
    (2022) 曾德; Tang, Duc
    套語性語言(即搭配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它有助於確定語言學習者的熟練程度。然而,英語學習者通常難以產生正確的搭配詞。鑑於搭配詞的重要影響,已經引入了各種方法來促進英語學習者的搭配詞學習,其中使用字典和參考工具是最流行的。因此,本研究比較了兩種搭配詞參考工具對高中英語學習者的搭配詞學習之影響,即在線麥克米倫搭配詞詞典(MCD)和SkELL(語言學習草圖引擎)。此外,本研究採用修改後的技術接受模型 (TAM) 作為理論框架來調查高中英語學習者如何看待這兩種工具的實施來學習搭配詞。受試者為來自越南的七十名高三資優班學生,被分為兩組(n=35),分別被指派使用MCD和SkELL學習搭配詞並完成三十項填空搭配測試。測驗分為前測跟後側,在前測試中,兩組參與者未使用任參考工具的情況下完成測試。完成前測後,參與者參加一堂培訓課程,各組先觀看教學視頻和演示環節,然後自行練習使用參考工具。在後側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參考工具完成填空題,並於測驗完成的一週後,填寫一份問卷與參加面試,針對學生的搭配詞學系型態及使用參考工具後的感想。研究者接著將兩組受試者的前測,後側的總分分別做比較,統計結果發現MCD和SkELL可以促進高中學生的搭配搜索,提高他們的搭配學習。兩組的後測存在顯著差異,表明 MCD 勝過 SkELL,似乎更適合高中學生使用。解釋兩組差異的五個主要原因是:(1)意義提供和定義解釋,(2)提供的搭配詞數量較多,(3)語義分類,(4)基於句法的劃分,以及(5 ) 輸出佈局。從學生的感受來看,兩組學生都表示 MCD 和 SkELL 對搭配詞學習有好處及輔助,並決定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使用這兩種工具。然而,MCD 小組發現使用MCD來尋找與學習更容易,SkELL 似乎更困難且用戶友好性較差。但是,SkELL 的學生仍然向他們的朋友推薦該工具,因為他們認為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此外,本研究的定性結果還表明了這兩種工具的優缺點。在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該研究的教學意義和局限性,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 Item
    臺灣高中英文教師及學生對學思達教學法觀點之個案研究
    (2022) 陳可樺; Chen, Ko-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英文教師及學生對學思達教學法的觀點,以及學生對於在課堂中使用英文進行溝通的感受。研究對象為北臺灣一所高級中學之英文教師及二十二位參與一門選修課程的學生。在為期八週的研究中,研究者每週進行課堂觀察,並於課堂結束後與教師議課以進一步了解教師對學思達教學法之看法。此外,為了了解學生對學思達教學法的看法,學生於課程結束後填寫了一份問卷,並有十位學生參與了課後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本研究之教師及學生皆認同學思達教學法對英文學習有幫助,並且指出使用學思達教學法學習英文的優點及限制。其中學生認為學思達課堂擁有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但要獨立完成英文自學任務是一項挑戰,而為了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也依學生反饋調降了學習任務的難度來幫助學生適應自學。另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良好的溝通氛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使用英文進行溝通之意願。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英文學思達課堂提出了相關建議。
  • Item
    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探討 Coursera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字彙涵蓋量
    (2022) 柯思勤; Ke, Sih-Cin
    文獻指出以英語做為外語學習者在接觸學術英文聽力(如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時,常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單字量不足,除此之外,對於專業單字不熟悉也是影響學術聽力理解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a)計算 Coursera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詞彙覆蓋率與(b)計算學術口語詞彙表對於 Coursera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詞彙覆蓋率,探討理解 Coursera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所需的單字量,以及其學術口語單字檔案。研究結果顯示要達到 95%的詞彙覆蓋率,需要 3,000 個字彙量加上專有名詞、邊際詞彙、複合字以及首字母縮略字;而要達到 98%的詞彙覆蓋率,則需6,000 個字彙加上專有名詞、邊際詞彙、複合字以及首字母縮略字,然而,不同領域所需的單字量有所不同。至於學術口語詞彙的整體覆蓋率,學術口語詞彙表(Dang, Coxhead,& Webb, 2017)覆蓋了 90.77% 的 Coursera MOOCs 語料庫,然而,ASWL 在各領域的覆蓋率並不相同。上述發現表明,以英語做為外語學習者需要掌握 3,000 到 6,000 個詞彙以及專有名詞、邊際詞彙、複合字和首字母縮略字,才能充分理解 Coursera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研究結果還表明,學習學術口語詞彙表有助於學術聽力理解,因為學習者在聽 Coursera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時很可能會遇到學習學術口語詞彙表中的詞彙。根據以上的發現,本研究亦提出英語教學上之意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