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2020) 陳妍彣; Chen, Yen-wen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母語的兒童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議題包含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間的差異、社會距離與地位的影響、句型與策略的使用、以及不同年齡間的差異。本研究設計兩項測驗來探究受試者的表現:一為理解測驗,二為情境對話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八位五至十歲孩童,依其就讀的年級分為三組:幼兒園大班、小學二年級、四年級,每組各十六位;另外有對照組成人十六位。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五至十歲孩童皆具備成人母語者對於直接與間接請求策略的理解能力,但八歲以下孩童還無法像成人般表達請求。 二、對於孩童與成人,社會距離對請求策略的理解與使用影響不顯著。 三、孩童與成人對於請求策略的理解與應用皆受到社會地位的影響。他們與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互動時,理解與使用都已具備成人母語者的程度;在與同輩或是地位較低的人互動時,他們皆比預期中更為客氣。 四、五至八歲的孩童使用大量的祈使句來做請求,而九至十歲的孩童則如同成人,使用較多的疑問句。但孩童至十歲時都還無法像成人般使用陳述句來提出請求。 五、五至十歲孩童已能夠使用多種請求策略,但各策略使用的多寡有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各組皆有明顯趨勢,使用較多的語氣導出型(Mood derivable)和探詢型(Query preparatory)策略。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詮釋稱代詞「人家」之 實證研究(2013) 許硯晴; Yen-ching Abbie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第一語言習得。相較於中文的其它代名詞,「人家」的語意相對複雜,兒童在習得過程可能較為困難。本研究主要探討指涉歧義、指涉方向、指涉對象、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的語意詮釋及表達。針對指涉歧義,本研究將句型分成兩大類:單指句與複指句。在這兩大類句型下,分別加入前指/後指,定指/非定指兩控制變因。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圖片選擇測驗題與模仿測驗題。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到八歲分成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對照組的十六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指涉歧異、指涉對象、指涉方向、題型、年齡皆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詮釋及表達。首先,受試者對於單指句表現優於複指句,印證了歧義句的困難度較高之假設。在指涉方向方面,研究對象皆能接受後指句,雖然兒童在前指句的表現仍優於後指句,但他們對後指句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而增長。在指涉對象方面,受試者在定指句表現得比非定指句好,呼應文獻中兒童對於名詞的認知發展為具體先於非具體。題型效應顯示,兒童在圖片選擇測驗的表現較模仿測驗佳,說明此稱代詞的習得是理解先於表達。此外,在模仿測驗的句型分析中,錯誤句型大多反映受試者對於複指、後指以及非定指句之理解度較低,因而使用省略或代替策略來完成表達。最後,在年齡效應方面發現,七歲兒童之整體表現優於四~五歲受試者,因此六至七歲期間應是兒童習得中文稱代詞「人家」的關鍵期。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Item 中文代名詞的名詞詮釋(2011) 黃彥蓉; Yann-Jong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代名詞詮釋的習得,在過往研究中,學者發現代名詞的詮釋不管是在中英文、或是在成人與兒童之間皆有不同,以中文為母語的小孩比起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或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小孩,會更為接受反向指涉。然而指涉的方向並非唯一影響代名詞詮釋的因素,於本研究中,我們認為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亦為另一影響兒童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因素。針對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代名詞出現的句型在本研究中共分為五類:主詞─主詞(SS)、主詞─受詞(SO)、受詞─主詞(OS)、受詞─受詞(OO),以及所有格(Poss)。在施測部份,本研究採用三種測驗:有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 a rich context, PIC task)、無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out a rich context, PI task)、與模仿測驗(imitation task, IM task),以測試兒童對於代名詞的詮釋。受試者包括從三歲到未滿八歲的八十位兒童,以年齡區分共分為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十六位成人作為對照組。 研究發現,先行詞─代名詞的關係、句型關係、代名詞指涉的方向,以及先行詞的類型皆會對代名詞詮釋造成影響。在先行詞與代名詞關係部份,若依詞類區分為三大類型,實驗對象在先行詞為主詞的表現較好,甚於先行詞為受詞、以及代名詞在所有格的位置。若從次分類來看,受試者在主詞─受詞類型表現得比在主詞─主詞時好,在受詞─主詞類型時的表現則比在受詞─受詞類型時好。在句型影響部份,兒童在嵌入句的表現優於在從屬子句的表現。而在代名詞指涉方向的部份,不同於英文的第一語言習得,實驗對象皆接受往後指涉,且實驗對象對往後指涉的理解亦隨著年齡而增長。然而,若相較於往前指涉,在往前指涉的代名詞詮釋表現上仍優於往後指涉。關於先行詞類型的部份,若先行詞在句法範圍裡,對於代名詞指涉的表現會優於在先行詞在篇章中的表現。至於不同測驗的影響方面,年幼兒童在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產出測驗好。大部分的受試者在有語境的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無語境的理解測驗佳。最後,考慮年齡與代名詞指涉的關聯性,研究發現六歲左右可能是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時期,但要完全習得成人的代名詞指涉則可能要延至八歲以後。Item 臺語KA字句之第一語言習得(2009) 趙憶菁; Yi-jing Jessica Zhao摘要 本研究探討閩南語ka字句的第一語言習得。目的是要了解閩南語ka字句的四大屬性,ka名詞組的指涉性、ka名詞的省略性、ka動詞的動作性,以及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在學齡前兒童母語習得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效應、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文法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參與者為64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人士,包含48位平均年齡為4至6歲的兒童及16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屬性、副屬性、題型及年齡,皆影響閩南語ka字句的習得。ka字句的四大屬性對實驗對象而言難易程度有所不同:ka動詞的動作性最簡單,ka名詞組的指涉性次之,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再次之,ka名詞的省略性難度最高。此次序可用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來解釋。在副屬性效應方面,本研究結果支持ka字句的理論性研究,實驗參與者在一般指涉和定指名詞表現優於非定指名詞、非狀態動詞優於狀態動詞、無目的性動詞優於有目的性動詞。根據這些結果,我們更進一步發展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提出在習得區別出可出現和不可出現在某特定句型的元素的過程中,本研究之學齡前兒童似乎歷經三個發展階段:階段1: 無區別階段2: 部分區別階段3: 完全區別。在題型效應方面,基本上受試者在文法判斷測驗表現優於看圖回答測驗,支持理解先於口語能力的看法 (Oviatt 1980, Brown 1987, Gerken and Shady 1996)。最後,觀察各個年齡層的表現,我們發現5歲是閩南語ka字句的轉變階段,然而直到6歲時,ka字句發展才達到完全成熟。Item 中文隱喻用語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以「死」字為例(2008) 謝孟璇; Meng-Hsuan Claire Hsieh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與中文「死」字及其相關隱喻用法的母語習得情形,並針對五個議題—標誌理論、語言情境、生命效應、詞類效應、與年齡因素加以討論。本實驗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字詞單獨測驗(Words in Isolation),與字詞情境測驗(Words in Context)。受試者共有 144 位國小學生,依照年級分成 6 組,另有 24 位的以中文為母語之成人作為控制組。 研究結果顯示,非隱喻性用法、也就是無標誌用法,比隱喻性用法或有標誌用法來得容易習得。受試者在字詞情境測驗中表現比字詞單獨測驗好,顯示語境有助於受試者判別隱喻性意義。主詞的生命效應不只與動詞搭配有關,與隱喻意義的辨認亦有關連。此外,「死」字的詞類變化對意義辨認的難易有顯著影響,難易度可歸納出「動詞 > 形容詞 > 副詞」,與「死+動詞 > 死 > 動詞+死」,亦即詮釋「死」當動詞較「死」當形容詞或副詞來得容易,「死+動詞」的組合比單獨使用「死」和「動詞+死」來得簡單。同時,年齡仍是習得隱喻性用法、或者具備 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因素;四年級學童(也就是超過十歲的受試者)表現特別優異,顯示十歲極有可能是習得後設語言能力的重要里程碑。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連接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6) 陳昌偉; Chang-Wei Patrick Chen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連接詞的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何種句法或語意類型的連接詞對學齡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以及連接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實驗為故事重述測驗。實驗參加者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在圖片辨識測驗中,五歲的兒童理解能力比四歲及三歲的兒童好。使用單因子變異係數檢測發現,在從屬連接詞、表增加、表因果、表時間等連接詞,三組年齡層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故事重述測驗方面,五歲的兒童亦較四歲及三歲的兒童使用較多的連接詞,但是以卡方檢定分析後發現,此差異並不顯著。因此,「年齡」的確對第一語言的習得有所影響,兒童年齡越長則其第一語言的表現也越好。整體而言,在圖片辨識測驗方面,表因果的連接詞比起其他三種語意連接詞來得簡單,而表示反意的連接詞則最為困難;在故事重述測驗,表增加的連接詞使用頻率最高。理解性測驗的結果與口說使用表現的結果大致相符合。Item 兒童學習國語時貌研究(2007) 鍾友珊; You-shan Chung兒童學習國語時貌研究過去一直偏向於探討時貌標記的使用,例如了、過、著、在的分佈及使用時機。然而,既然國語表示時貌的方式不只一種,我們認為兒童可能也會用其他的方法表達時貌。此外,時貌標記的使用和某些詞彙/結構常同時出現,和其他詞彙/結構則不能或只能有條件的同時出現,我們認為小孩如果能用時貌標記以外的方法表達時貌,可能也會知道這些規範。 於是我們選擇了六種符合以上兩類條件的的辭彙或是結構,以三個年齡分布在一歲六個月到三歲三個月的小孩為實驗對象,探討這個年齡層小孩使用六個辭彙/結構的能力,包括:時間副詞 (temporal adverbials)、助動詞 (auxiliaries)、否定 (negation markers)、暫時時貌 (reduplication)、把字句 (ba)、有/沒有 (you/mei(you))。 我們發現,這個年齡層的小孩的確已經開始使用這些詞彙/結構了,大小孩對它們的掌握能力又比小小孩的好;因此,我們認為要全面了解兒童在這個階段表達時貌的能力,不宜忽略非時貌記號所扮演的角色。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類別量詞與計量量詞習得之實證研究(2007) 黃雅微; Yawei Vivian Huang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中文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母語習得,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學齡前兒童是否能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年齡是否會影響習得的先後及使用的表現,量詞理解性測驗及口說表現兩者所呈現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何種類型的量詞對兒童習得較為容易,以及量詞「個」的錯誤使用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為圖片辨識測驗,第二個實驗為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為45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三歲零個月至三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及第三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的兒童)。 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且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而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兒童年齡越長則其量詞的表現也越好,但是統計分析後發現,差異只在三歲和四歲兒童以及三歲和五歲兒童之間,換句話說,本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再者,實驗型態的設計確實能測出受試者不同的反應,兒童在理解性測驗的結果比口說使用表現優異。此外,本研究發現,整體而言,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為最慢習得的量詞。最後,兒童過度使用(overgeneralize)量詞「個」,並將其使用到其他量詞的語境,說明了量詞「個」對兒童而言為無標的(unmarked)的量詞。Item 漢字習得和閱讀發展:部件覺識的角色(2014) 董子昀; Tzu-yun 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部件覺識在漢字習得和閱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關於漢字習得的討論包含透明度效應、脈絡效應、規則性效應、熟悉效應和年齡效應。另外,也嘗試為閱讀發展建立預測因子。施測的四項理解能力測驗包含字詞語意測驗、句子語意測驗、語音測驗和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研究對象則是來自台灣的二十一位小二學生、二十位小四學生和二十二位小六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意符覺識能幫助孩童習得透明形聲字的字義,但無法輔助不透明形聲字的習得。而且,與字詞脈絡相比,句子脈絡更能輔助漢字字義的提取。另一方面,音符覺識能促進孩童習得規則形聲字的字音和字義,但對不規則形聲字則無影響。而在兩種覺識中,唯有意符覺識能預測孩童的閱讀發展。將熟悉度和年齡納入考量後,結果顯示部件覺識只有在孩童面對不熟悉的字詞時才會發揮顯著效果,在面對熟悉的字詞時則無顯著效果。另外,小二和小四學生皆已具備用於提取字義的意符覺識,和用於提取字音的音符覺識。但小六學生進一步發展出用於提取字義的音符覺識,且有足夠成熟的意符覺識作為閱讀發展的預測因子。 最後,本研究亦嘗試在教學順序和重點上提出建議。首先,為了讓教學由簡入繁,透明形聲字的教學可先於不透明形聲字,而規則形聲字的介紹則可早於不規則形聲字。另外,為了提升意符覺識進而促成閱讀發展,教學可多著墨於透明形聲字。而不透明形聲字的字義和不規則形聲字的字音字義,則是掌握不熟悉字詞的關鍵,可由教師特別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