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倫理與恐怖: 寰宇小說與九一一(2013) 張懿仁; Yi-Jen Chang九一一恐怖攻擊是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最獨特和具標誌性的事件,因為此事件為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定調。九月十一日這個日期無疑地標誌了我們在認知層面深陷於恐懼和安全,危機和秩序,敵人與朋友等概念的戀物般地崇拜。隨著九一一事件,一個「我們/他們」,「朋友/敵人」的分際不斷地被用以構築公共情感、國際結盟和認同的座標。我們能瞭解九一一事件對全球人類帶來的創傷,但我們也必須警覺到這個創傷被挪用為合法化美國為鞏固其全球霸權而發動的反恐戰爭的理想托辭。 本論文以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為出發點,欲探討是否仍有別於主流「我們/他們」論述的其他可能。本文的關懷在於討論這個對於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的回應如何自寰宇論述、生命政治論述、全球化理論、邊界與移動的論述以及性別與種族論述的重重對話中產生。本論文據此試圖爬梳出一個能跨越國家邊界且能涵蓋當代人類經驗的回應。我認為寰宇論述內在的政治承諾與倫理責任的深刻意涵能夠使我們抽離受限於國家邊界的個別經驗而以全人類作為理解九一一事件的參照點,生產出我們對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回應,免於被收編於一個霸權式的大論述中而抹除了個體的獨特單一性的微觀論述。藉由寰宇論述及其倫理意涵的批判視角作為方法論,本文認為Ian McEwan的 《星期六(Saturday)》,Joseph O’Neill的 《荷蘭 (Netherland)》 與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不能因其書寫者之國籍簡約歸類為當代英國小說,美國小說或南亞裔小說,也不能因其書寫內容關乎九一一恐怖攻擊此一「全球」事件而將之歸類為世界文學。本文認為這些小說作家自身及筆下人物背景呈現的多國連結的複雜性及對九一一事件之回應揉合了他者的再現與批判應被定義為寰宇小說。本文先就寰宇小說之關懷對象與再現策略定調,進而藉由重思德希達的aporetic hospitality和對他者的責任的概念與全球危機和美國霸權間的對話以分析小說中所再現九一一事件中被妖魔化的他者來討論寰宇論述與實踐如何真正公平對待全球危機與恐怖威脅下的真正「受害者」。Item 描摹狄福的女商人:《茉兒‧佛蘭德斯》與《蘿克珊娜》中的重商主義與性別議題(2008) 葉采青; Tsai-ching Yeh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丹尼爾‧狄福(1660-1731)作品中所呈現的重商主義和商人精神。狄福所處的時代面臨經濟結構的劇烈轉變,日漸式微的封建制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這兩股相對的力量,在經濟的觀念與商業的運作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對於經濟議題的關注,為狄福作品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與十八世紀其他的小說家有所區隔。雖然狄福的小說人物都以追求財富為主要目標,同時也具有商人的特質,但是直到1725年出版的《道地英國商人》,狄福始就「道地的商人」(“complete tradesman”)提出具體的定義,期許此書為年輕商人的從商指南,並宣揚商業為國家的致富之道。他不僅試圖要建立一種商人精神,也將這樣的想法落實到他的小說人物上,而這樣的概念同時也可以用來解讀《茉兒‧佛蘭德斯》(1722)與《蘿克珊娜》(1724)中極具爭議性的女性角色。 本研究將分成三個章節:以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為作為檢視的主軸,第一章首先要闡明狄福實為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者,藉以審視狄福在《道地英國商人》中所建構的商人精神;在接下來的兩章,本論文將強調茉兒和蘿克珊娜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將她們定位為狄福的「女商人」(“women in business”),而非寡廉鮮恥的娼妓與交際花。狄福的女性角色以其財富管理的能力,試圖踰越社會對於女性的規範,並以其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就,建立女性的主體性。因此透過時代歷史背景的探討,本論文亦將分析狄福對於貧困女子的同情,以討論小說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狄福在此議題的立場。 狄福其實欲藉由他的作品來建立有系統的經濟理論,本論文作者希望能就狄福在經濟方面的主張,做更深入的解釋,並針對他最受非議的小說角色,提出不同的解讀方式。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研究(2011) 郭玥慧; Yueh-huei Kuo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判斷讚美語實驗結果顯示,不論兒童或成人對於不同主題的讚美或來自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讚美者的讚美在判斷它們是否為讚美方面未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回應讚美語實驗的結果顯示,讚美者的性別與社會地位會影響受試者回應讚美語。受試者傾向於接受來自女性或高地位讚美者的誇獎,而拒絕來自男性或低地位讚美者的誇獎。受試者對於不同主題的回應雖未達到顯著差異,受試者對於較具體主題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此外,男性受試者對關於「能力」的誇獎給予較多的回應,女性受試者則對於「外貌」或「物品」相關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 回應讚美語實驗也顯示,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大約於五歲已能依讚美者性別和地位或讚美主題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然而,兒童在讚美語回應策略的使用能力仍不及成人。在八歲以前,幼童大多直接接受別人的讚美,在此階段的受試者也多僅使用單一策略來回應讚美語。八歲以上的受試者開始減少直接接受讚美策略(Direct Acceptance)的使用,並多使用間接接受的策略(Indirect acceptance),這個年紀的兒童也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成人則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以同時接受讚美並避免自我讚美。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Item 電腦溝通媒介語言中的性別差異(2010) 歐陽君怡; Chun Yi, Ou Yang本論文目的在分析男性及女性在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中的語言使用。此研究挑選了三種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網誌、電子佈告欄,以及即時溝通系統。收集的資料包括60篇網誌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60篇電子佈告欄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和60篇即時溝通系統的對話內容(20篇男男對話,20篇女女對話,20篇男女對話)。七組語言變項包括語碼混合、語言創意、問句、粗俗語、強調語、禮貌語,以及回饋語。此外,此研究亦分析15種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的互動方式:提供相關經驗、開玩笑、鼓勵、同意、感到有趣、讚美、安慰、感謝、改正、建議、同理、祝福、問題(作為促進互動方法)、問題(作為尋求資訊方法),以及對某人表達愛意或想念。本研究包含質與量的分析以調查男女語言使用是否有顯著差異,並查看語言特徵在不同的語境中是否有不同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使用語言的差異在網誌及電子佈告欄中(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沒有顯著差異。相反地,在即時溝通系統(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男女在語言使用上有顯著差異。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似乎更像口語會話,因而造成性別在語言使用上的顯著差異。至於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可能是個無性別的環境。另外,觀眾也可能會影響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用語言的方式。在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文章可被不熟悉的人看到。因此,使用者可以隱藏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然而,像即時溝通系統這樣的同步電腦溝通媒介較為隱私,使用者因而較願意透過語言展現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此現象可解釋為何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不同性別有顯著的語言差異,但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卻沒有顯著的差異。Item 台灣地區中文禮貌語氣聲學訊號研究(2007) 林欣怡; Hsin-Yi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對話者的關係對於他們對話語氣的影響。我們研究了三個社會關係因素:說話者的性別〈男生或女生〉、聽者的性別〈男生或女生〉,還有對話者彼此熟悉的程度〈非常熟—好朋友 或 完全不熟—陌生人〉。我們想要瞭解的問題是,說話者在面對不同的聽話者時,是如何調整自己的語氣,而這些語氣又是如何地反應在聲學訊號上。在收集語料方面,我們利用讓受試者配對玩字卡遊戲的方式,來引發他們對話並且錄音。接著我們檢視目標聲學訊號的表現,檢視的訊號是焦點字上的:句尾延長、音頻範圍、音頻高度,還有母音空間。分析結果顯示,對話者之間的關係的確會影響他們對話時的語氣,不過在同一種語氣裡的不同的語音訊號,似乎擔負不同的功能。女性的說話者,面對朋友時會有較長的句尾延長,面對男性對話者時會有較低的音頻。男性的說話者所做的調整,則大部分都是針對異性,他們面對女性時會有較長的句尾延長和較高的音頻。而男女說話者在面對男性陌生人的時候,都會有比較大的母音空間。 所得到的結果顯示,當對話者兩人之間的關係較遠時,對話語氣未必比較正式〈較短的句尾延長,較高的音頻高度、較窄音頻範圍和較大的母音空間〉,反而是有相互配合的情況,像是面對女性聽話者時音頻較高,而面對男性時則較低。Item 越過藩籬:古雷希的《黑色專輯》、《郊野佛陀》和《我的美麗洗衣店》中的移動性(2016) 陳詩旻; Chen, Shih-Min本論文旨在討論哈尼夫•古雷希《黑色專輯》、《郊野佛陀》和《我的美麗洗衣店》中的移動性—被邊緣化的移民藉由身體的移動參與英國社會的轉型。本論文藉由討論古雷希自身經驗與他刻劃巴基斯坦移民在英國的移民經驗,延伸研究移民如何透過反抗性的移動挑戰刻板印象將個體身分僵化,並分別在種族、性別及社會階級分化上著墨。小說中的文化混種的主角拒絕被社會分類所約束,並利用其移動性穿梭於不同的社會群體間,進而於英國強勢白人文化中表達自我差異及立場。本文檢視古雷希的作品啟發個體永遠多重身分的可能性。本論文利用德勒茲、瓜達希、巴特勒及鮑曼的理論為研究框架,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回顧古雷希為二代移民的成長背景,並連結其背景與作者筆下角色的反傳統思想,此外,此章節重新定義「移動性」且揭開其對抗不平等與約束的潛在能力。第二章利用德勒茲與瓜達希的游牧理論深入剖析《黑色唱片》中夏依(Shahid)變動的思想,分析他的移動、變動性如何破壞整個種族群體和英國社會強加在他身上單一的身分解釋。夏依具體化理論中的游牧民,拒絕屈服於任何一極端民族主義。第三章試圖援引巴特勒的性別展演理論討論《郊野佛陀》中顛覆的性別角色,揭露傳統的性別定義無法繼續滿足移動中的現代社會。透過卡林(Karim)和其他人物跨性別、跨種族的性行為,刻板印象的性別角色有機會被質疑且重新分配。第四章將檢視《我的美麗洗衣店》中社會階級的流動移動,利用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理論探討主角奧瑪(Omar)與白人強尼(Johnny)二人的社經地位,如何在柴契爾(Thatcher)執政的英國社會下變動。隨著社會逐漸增加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性與個體性發展,固有的社會階級將走向崩解。第五章為結論,綜論古雷希文本中所呈現的移民與二代移民試圖逃脫安定,尋找自我的慾望,並歸結出移動性係由不斷追尋安定和改變之兩項交替所產生,為了完整個人身分認同。因為此尋找行為持續不斷,移動性將成為社會轉型的重大關鍵之一。Item 生態烏托邦的崩解:由生態女性批評的角度檢視童妮˙摩里森的《樂園》(2015) 陳韋伶; Chen, Wei-Ling本文旨在運用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童妮˙摩里森的《樂園》。由於對自然的宰制與對性別、種族與社群的壓迫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這樣宰制的邏輯中,文化上較低等的實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某種可被控制、宰制和殖民的客體。為了除去這種父權中心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人類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彼此和諧地相處,並在此生態系統中學習互相關愛與互相尊重。 大致上,本論文主體可分為五個部份,分別是引言、正文與結論。在正文中,筆者試圖探討性別、種族和社群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分三章討論。第一章闡明《樂園》裡自然與性別的相互關係。筆者首先將露比鎮與女修道院的自然環境做比較,透過這兩處自然環境的異同與動物的暗喻,筆者認為自然與女性所受到的壓迫現象頗有相似之處。接著,筆者試圖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女性在《樂園》中所經驗到的性別壓迫現象。第二章主要著重在殖民的邏輯的議題上,筆者於此章除了探討殖民的邏輯也檢視了激進的排他性對種族延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筆者在此章也檢視了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特別是在異族混血和世代衝突等問題上。第三章旨在檢視自然與生態烏托邦的關係。本章首先探討人類對生態烏托邦的嚮往與追尋,並討論《樂園》中對生態烏托邦的追尋,筆者也探討生態系統中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但筆者認為若將自然視為孕育萬物的母親,人類將會合理化對大自然恣意的剝削與宰制。最後,筆者檢視了生態社群中的集體文化認同現象。Item 國中生對於互惠教學法用於英語閱讀課程之看法(2016) 鍾宜君; Chung, Yi-Chun近年來,台灣英語學習熱潮及對英語能力檢定的要求已蔚為風氣。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也要求國中生具備足夠的英語閱讀能力。因此,學校教師極需協助學生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文獻顯示出互惠教學法可應用在不同程度的學生身上。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及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習環境中,互惠教學法的效益已得到證實。但在以英語為外語的台灣,大多數的相關研究僅著重一般的學生。有鑑於此,本研究⽬目標在於探索互惠教學法是否對英語中低學習表現的台灣國中學生也具有同樣的效益。 此項研究在桃園市某國中實施,並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為期七週。七位八年級學生參與此項研究,由研究者擔任閱讀課程的授課教師,所採用的教材為圖畫書。研究者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並加以記錄。研究實施期間學生必須填寫課堂學習單以便瞭解學⽣生使用策略的程度,及在學習歷程中的改變及進步。此外,為了瞭解學生對互惠教學法的看法,在課程結束後學生須填寫一份問卷。在問卷填寫完畢之後,研究者一對一訪談七位參與的學生,以更進一步瞭解他們如何理解故事內容,以及在英語學習動機上的改變。 研究結果顯示,互惠教學法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有正向的影響。學生認為小組討論、同儕間的幫助、小組互動、及策略使用有助於閱讀理解。然而,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會在課堂上聊天及少數學⽣生參與程度較低。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學生對互惠教學法持正⾯面的態度及表⽰示未來希望繼續使用互惠教學法的策略來進行閱讀。大多數學⽣生亦反應互惠教學法讓他們提升了英語學習的動機。依此結果,本論⽂文針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了相關建議。Item 國中生對英語課本活動喜好之研究(2005) 趙雲華; Yun-hua Chao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國中生對於英語教科書中的活動喜好,特別針對學生的活動喜好及其與英語學習風格、英語學習動機強度、學習成就及性別間的相關性做進一步的了解。 本研究施測對象為336 名臺北市士林區一所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研究方法採量表調查法。除了詢問背景資料外,本問卷含改編自Reid (1987) 的學習知覺風格偏好量表、Gardner (1985)的動機強度問卷、及改編自康軒國中英語第一冊至第四冊的課本活動喜好問卷。問卷的結果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及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活動喜好與其英語學習風格、英語學習動機強度、學習成就及性別間有顯著相關。在學生喜好的前十項活動方面,學生的活動喜好類型與其學習風格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學生最不喜好的十項活動中,活動的施行方式(單獨或分組活動)與活動的難度對學生的活動喜好影響較大。本研究建議教師在設計或施行教學活動前,應先了解學生之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強度,以使教學更為有效。此外,施行較為困難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更為注意學生的反應,給予學生詳盡的指導及練習,並減低學生學習的焦慮。教科書編者在設計教科書活動時,也應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及動機,並了解教師及學生對課本活動的喜惡,增加學生及教師偏好的活動,並改編學生覺得困難而不喜好、或教師覺得施行上有困難的活動,以使教師在教學上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