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14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聽力筆記法對英語聽力測驗效益之研究(2005) 林子郁Item 福婁拜-克麗斯提娃式藝術家:<<包法利夫人>>中的夏鬱與創新(2005) 洪淑芬Item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2003) 許朝勝本文主旨在探討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中二年級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英語課程,以改善其英語學習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可能的解決方式亦是探討重點。 本研究對象為八位國二資源班的學生。第一學期時研究者進行教室觀察以了解該班英語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特殊需求,第二學期起配合該班英語教學進度,研究者每週五實施一堂多元智能英語教學。研究期間收集教室觀察記錄、師生多元智能分佈調查表、教師訪談、英語學習自我評量及教學回饋問卷、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問卷、多元智能教學省思日誌,作為資料分析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 該班原英語教師八大智能分佈平均,研究者智能偏向音樂智能,而學生智能偏向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及自然觀察者智能。 2. 該班原英語教師教學模式偏向運用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及內省智能。研究者發現第二學期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後,似乎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正面影響,可提昇學習動機。 3. 資源班英語教學偏重於特殊需求學生缺陷的補救。研究者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對學生的信念及期望較為積極正面,在教學上則強調發掘學生智能的長處。 4. 因資源班學生的特殊需求及學校行政上的限制,在實施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時,教師可能在教室常規管理、教學評量方式、教學人力支援等方面遭遇程度不等的困難。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提供下列六點建議作為資源教師及英語教師教學時之參考: 1.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法並無極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依據特殊需求學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熱忱、彈性及創意。 2. 英語教師應加強自身運用科技產品及網際網路的能力,善用市面上優良的英語學習套裝軟體及其他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方法,以提供多媒體的教學活動滿足英語低成就學生的特殊需求。 3. 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活動應以特殊需求學生的強勢智能為切入點,提供學生機會運用其長處。 4. 教師應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其他不同的管道學習英語,例如善用教室牆壁及佈告欄,營造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 5. 為協助特殊需求學生順利回歸主流教育,特殊教育教師與英語教師應建立跨科合作諮詢的機制,結合雙邊的專業知能。 6. 為彌補不同教師多元智能上的盲點,教師應進行科際整合,實施協同教學,亦可延請學有專長的家長或社區人士提供教學上的協助。Item 翻譯中的女性:穆可杰<茉莉>中之移民身份認同(2003) 詹嘉怡「茉莉」可視為印度裔作家穆可杰對移民精神給予最正面肯定之文本,主要探討遷移主體顛沛離散之經驗與女性自我成長之命題。本論文以當代翻譯理論和霍爾的文化認同為主軸,切入探討移民遷徙現象以及其對主體身份認同的影響。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包含後殖民作家如何挪用前殖民者之英語來反映本土的歷史和自我之主體性。另外對近代翻譯理論的流變也作一縱覽,探究移民遷徙所帶來文化翻譯之關係,進一步突顯文化因遷徙、翻譯、雜揉而產生新的契機。 第二章著力於穆可杰之文化地理介紹。由於穆可杰多重的離散經驗,使其國/家認同歷經巨變。而她的主張摒棄羈旅者局外的身份,擁護大融爐精神和同化的政治立場往往引來諸多爭議,甚至被第三世界評論家冠以「民族叛徒」之罪名。本論文藉文化翻譯的角度來呈現她個人移民的親身經驗,以及採取同化或堅持羈旅立場之得與失,希冀讀者能夠瞭解她堅信移民者必須同化的政治意識是如何成形,進而認知民族本質主義的謬誤。 第三章主要是根據同化的程度來分析三種不同移民模式。本論文直接挪用翻譯的意符,強調為了生存,移民主體自我改變的重要性,以及面臨文化雜化的必然性。因此,移民者應拋棄過去文化歷史對身份認同的羈絆,根據開放的空間方位來隨之重新調整自我的視野。 第四章著眼於新移民者與美國主流社會之間曖昧難明的互動關係,以及在白人種族主義的凝視下他們如何抗衡。同時揭露白人東方主義的慾望和焦慮,批判西方人道主義,此外本論文意圖檢視穆可杰對於印度父權體制的批評和母系力量的認可,進而劃分她與西方女性主義的立場差異。 第五章總結穆可杰秉持遷徙/翻譯的過程中自我重生的信念,藉由文化融合的激盪,來為僵化的傳統找尋新的生命。她主張移民主體應跳脫文化正宗性的迷思,在自由開放的空間內,不斷地反省魯西迪的問題:「如何在這世界中安身立命?」並能找到自己對應的答案。Item 朝向表演自我意識:山姆˙薛帕劇中之自我意識(2003) 楊雅惠; Ya-hui Yang本論文試圖探究山姆˙薛帕早期獨幕劇作中自我意識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心理學、劇場以及文學上的意義。如許多批評家所指出,山姆˙薛帕的早期作品以強烈的自我意識為特色,然而,此種自我意識似乎與作者本身的個人歷史以及藝術創作有著切的關係,亦即,其身分的危機與重建。 第一章追溯山姆˙薛帕孩童時期的漂泊生涯,討論其一直存有的錯置與無歸屬感,進而由此作為其身份再造之動機。從哲學角度而言,自我意識的作用在於使得身分建構的重要元素,即「自我定位」以及「再定位」發生,從而重塑個體身分。此外,藉著與布雷希特的劇場作比較,本章亦嘗試為薛帕的劇場屬性作定位。作為一個後現代劇作家,薛帕的劇場與布雷希特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自我意識在山姆˙薛帕的劇場中灌注一種即刻的當下經驗,使得他的劇場獨樹一格。 第二章嘗試從私密的自我意識的角度界定感知自我的領域。從「雙重刺激」、「身體界線」以及「鏡像認知」三個角度討論私密我的範圍。文中引用《芝加哥》及《紅色十字》二劇為例,並討論劇場意像的實體性。 第三章以公開的自我意識為主軸,勾勒出認知自我的版圖,從「自我評價」、「隱匿」以及「相異觀點」三種基礎說明公眾我的範疇。由於自我與他人的身分在相互建構中生成,因此個我的意義須在社群以及文化對話的文本之中完成。文中援引《伊克魯思之母》說明人際互動之微妙。 第四章論及「焦慮」以及「慾望」二個主題,因為自我意識會導致情感宣洩的極化反應,「焦慮」成為為自我意識運作之下的自然現象。藉由《石頭花園》以及《可怕的鬼魂》二劇探討父子間的對抗與鬥爭。此外也應用佛洛伊德的心理運作機制,探索薛帕早期劇作中的伊底帕斯情結以及僭越慾望。 結論部份從後現代表演理論與實驗的觀點討論自我意識,視其從表演與文本二者相互激盪與辯證之中所生成。我嘗試將美國後現代前衛劇場分為二個時期,將薛柏對於感知我的探索歸類於前一時期的影響,而對於認知我的探討歸於後一時期的影響。最後,結論以「表演自我意識」作為薛帕的劇場之依歸,因為其「缺空性」與「流動性」在在使得個我成為經驗感知的立即接受者,使情感姿勢得以產生,也使得表演自我不斷地創造與戲玩。Item 「掉」的語義演變與語法化(2014) 陳彤曲; Tung-chu Chen本論文以歷時的觀點研究「掉」字的語義演變、語法化演變模式。上古時期,漢語「掉」字的中心意義為動詞掉1「擺動」,次要義為掉2「扶正」、掉3「帶動」。透過譬喻、換喻等機制,再加上同義並列複合詞的另一個成分的加強作用,中古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多義現象,即以動物的「擺動」為基礎,衍生出掉4「轉動」。掉5「控制」來源為「尾大不掉」,已經延用為成語。由於掉1可以「擺動」無生命物體,加上掉2「掉鞅」被用來指「駕車」,於是中古時期形成掉6「划船」、「駕車」。晉朝郭璞將「掉」字在「掉希間」的「跳躍」註解為「懸」、「擿/擲」,我們認為「懸」是形成掉7「吊」的來源,而「擿/擲」以及「擲」為中心形成的同義並列複合詞是掉8「落」、掉9「遺留/遺漏/遺失」、以及「掉」作為完結標記的語義來源。我們認為掉8「落」、掉9 「遺留/遺漏/遺失」、以及「掉」作為完結標記的用法在南宋是共時存在的。 我們以Heine (2002) 一個語法形式的形成需要四個階段的路徑假說為基礎,以及一個普遍的語法化過程:拋棄 > 完結標記 的理論為背景來分析「掉」的語法化。我們認為造成語法化的語義來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從晉朝以來「掉」的「拋棄」義都是和同義動詞搭配成複合詞。這樣的搭配造成「掉」本身詞義的擴張,也造成語法化的語義來源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而且當有新的複合詞形成時,「掉」被放在複合詞的第二個位置導致語義弱化,使得整個「V-掉」結構被重新分析成「結果式動詞複合詞」(RVC) 。南宋時期,「掉」在「結果式動詞複合詞」中仍是一個動詞,指涉動作的結果與完成。我們將清朝時的「掉」命名為「結果標記」,因為清朝時「V-掉」結構已經出現「可能式」,「掉」在現在成為「動相標記」,因為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V-不-掉」的結構佔了「掉」詞條的 29.3%,而在清朝的語料中卻只佔5.3%。 根據 Hopper (1991, 1996)的「持續原則」,「掉」從南宋開始就和一連串「掉」的義項: 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相關的前置動詞搭配,結果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掉」似乎能無窮盡的和沒有相關意義的動詞搭配成「結果式動詞複合詞」。還有從元、明、清殘留的詞彙含義。元朝時,「掉」在「V-掉」中就有標記物體「從有到無」的意義。明代時,「掉」在「V-掉」中可用來純粹標記「具體動作」的完成,清代時更用來純粹標記「抽象動作」的完成。現代漢語中,「掉」在「V-掉」中可用來純粹標記「狀態的改變」。有些「V-掉」結構有負面的含義,無法形成「得掉」或「記掉」。這一方面是因為語法化的語義來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 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而這些義項本身含有負面的特點。另外,元朝時,「掉」在「V-掉」中就有標記物體「從有到無」的意義,而「得掉」或「記掉」不能被接受,也是因為和「掉」的「從有到無」的意義矛盾。Item 句法提示與分離性之語言機制:以中文名詞及形狀分類詞為例(2010) 李鴻麟; Larry Hong-lin Li本論文主要採用心理語言學途徑來探討中文名詞是否像英語名詞一樣具有標記分離性之語言機制。我們假設與形狀分類詞高度共現的名詞具有[+分離性]的標記,而與形狀分類詞共現率較低的名詞則有[-分離性]的標記。我們設計了二個問卷形式的調查和三個線上實驗來探究這個議題。在數量向度評量的調查裡,我們檢驗具有高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相較於低共現率的名詞是否會引發較多以數目為判斷依據的效應。結果並不顯著。我們認為這是因為感官認知因素介入的結果。然而,在語句完成的調查裡,我們發現高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比低共現率的名詞更會引發受試者製造具有非泛指的語句。在自我調度的閱讀實驗裡,我們發現當具低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出現在量化的語境下,受試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閱讀理解。而具有高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則需要較短的閱讀時間。我們認為低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引發的時間效應是因為其具有[-分離性]的語意,所以會在量化的語境下歷經語意誘迫的歷程。另外,在眼動閱讀實驗裡,也發現到閱讀時間、回溯機率和回溯時間上的效應。在量化的語境下,低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會引起較長的閱讀時間、較高的回溯機率及較久的回溯時間。最後,在眼動視覺情境的實驗裡,我們也發現當受試者聽到低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時,注視繪有單一目標物圖片的機率會比聽到高形狀分類詞共現率的名詞時較低。本研究證明了中文名詞的確具有不同的指涉特性。同時,就像英語一樣,也有句法提示機制來幫助察覺詞彙內部具有不同分離性的語意特質。Item 析取、並列、與疑問:一個比較性的研究(2010) 黃瑞恆; Rui-heng Ray Huang本論文探討英語和漢語的析取並列句式(disjunctive coordinate sentences),特別著重於漢語裡三種析取問句的比較,包括選擇問句(alternative questions)、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以及鄰接謂語問句(VP-VP questions)。 本研究檢視析取並列句式的結構及語意特性,發現此句式和聯合並列句式(conjunctive coordinate sentences)皆具有雙分枝(binary branching)及補語式(complementation)的特點,並且觀察到析取並列句式之語意,和句法移位現象有密切互動。例如,當疑問或非疑問析取句式之並列項沒有時序、因果、讓步或條件之相互關係(correlation)時,此類析取句式歸屬於偶然並列結構(accidental coordination),並列項裡的內部成分不允許被釋出(extraction)。相反的,「否則」(‘otherwise’)析取句式的並列項具有條件(conditionality)之相互關係,而此類析取句式則歸屬於自然並列結構(natural coordination),並列項裡的內部成分可以被釋出。此現象意味著「並列結構限制」(Coordinate Structure Constraint,Ross 1967)並非牢不可破,當並列項的語意具有相互關係時,即為例外。此結果支持張寧(2009a)所提出的「相對性平行要求」(Relativized Parallelism Requirement),根據該要求,語意為決定並列句式合法與否的重要因素之ㄧ。 本研究同時論證,漢語裡的三種析取問句是有必要區分的。雖然選擇問句與正反問句皆為並列結構且皆能進行「並列刪除」(Conjunction Reduction),但此二種句式亦有相異處。首先,選擇問句乃藉由無擇約束(unselective binding)得到認可,而正反問句則經由邏輯形式移位(LF movement)得到認可。其次,僅有隱性並列(asyndetic)結構,像是正反問句,才能進行「音節刪除」(Syllable Reduction)。再者,正反問句的正反形式已歷經俗成化(conventionalization)而定型,而選擇問句的形式則未經俗成化。至於鄰接謂語問句,根據本研究的主張,係由兩個比鄰且獨立的是非問句融合而成,其選擇語意則導因於語用上的重新詮釋。本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鄰接結構(juxtaposition)與並列結構(coordination)不可相提並論,證據之一來自於僅有並列結構適用並列刪除,而鄰接結構則不適用。總之,本研究不僅指出三分法之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如何把漢語裡的三種析取問句區分開來。Item 書寫空間,書寫差異:麥可‧翁達傑的小說(2010) 邱正祥; Chen-hsiang Chiu在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的小說中,「空間」可說是反複出現的主題;但甚少有評論者分析其空間面向。本論文將以空間觀點詮釋翁達傑的四部作品:《行過斯洛特》(Coming through Slaughter)、《以獅為皮》(In the Skin of a Lion)、《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與《菩薩凝視的島嶼》(Anil’s Ghost)。縱貫全文的主要論題為:就事件的發生而言,空間本身並非是個給定的靜態結構或背景;空間是各種「他者」生活世界軌跡的相互交疊,顯現為無數的差異與複雜性。 緒論〈翁達傑的小說:邁向空間化的閱讀〉論及「空間化」的重要性。之前評論者傾向透過後設歷史主義(metafictional historicism)解讀翁達傑的作品,認為歷史主義顛覆地重構遭排除的他者敘事。然而我們應視「空間」為動態與差異化的過程,體認他者的敘事必然牽涉到地理空間,敘事無法化約為歷史。重新審視空間乃差異與異質的體現,筆者援引列伏斐爾(Henri Lefebvre)、傅柯(Michel Foucault)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空間理論來探討抵抗的空間。第二章〈反再現的空間:《行過斯洛特》〉以列伏斐爾的觀點說明他者空間抗拒再現。本章開頭的題旨為:即便是後現代式的主體亦需佔據空間位置以展現話語行動。基於主體性根植於空間的論點,本文進一步探討小說主角所佔據的主體空間是否能被再現。筆者將以列伏斐爾的「概念空間」(conceived space)、「生活空間」(lived space)與「節奏分析」(rhythmanalysis)回答此提問。第三章〈《以獅為皮》:書寫異質烏托邦〉分析翁達傑如何重寫多倫多城移民的空間經驗,以及他們如何挪用城市空間以作為抵抗策略。《以獅為皮》呈現這樣的矛盾:權力滲透至各空間角落,卻無可避免地遭遇主體的抵抗。傅柯的「異質烏托邦」(heterotopia)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此矛盾:宰制與反抗、秩序與失序實為共存關係。第四章〈解構中心∕邊緣:《英倫情人》中的德勒茲式繪圖學〉首先批判中心∕邊緣的空間典範:對照於充滿霸權與壓迫的中心,邊陲常被浪漫化為抵抗的場域;然而此空間觀奠基於二元對立邏輯。為突顯空間是更複雜的交疊過程,筆者以德勒茲與瓜達理的「平滑空間」(smooth space)及「條紋空間」(striated space)來重新思考空間的動態關係:空間是力量(force)匯聚的場域(field),這些力量時而相互角力,產生矛盾;時而構連,機動接合(assemblaged);時而組織疆域(territorialized),又忽而解疆域化(deterritorialized)。第五章〈逃逸家園─移動中的空間歸屬感:《菩薩凝視的島嶼》〉指出作者翁達傑未將邊緣(如斯里蘭卡)置於優位,以返(反)寫(write back)帝國;相反地,他挑戰反殖民(anti-colonial)論述中常見的思維:邊陲,亦即被殖民的母國,代表應許「培力」(empowerment)的所在,俾使被殖民的主體尋回國族認同。對此,筆者將論述家園的概念如何受區位政治(politics of location)所建構,並探討此概念如何在跨國移動的情境下面臨解構。Item 倫理與恐怖: 寰宇小說與九一一(2013) 張懿仁; Yi-Jen Chang九一一恐怖攻擊是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最獨特和具標誌性的事件,因為此事件為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定調。九月十一日這個日期無疑地標誌了我們在認知層面深陷於恐懼和安全,危機和秩序,敵人與朋友等概念的戀物般地崇拜。隨著九一一事件,一個「我們/他們」,「朋友/敵人」的分際不斷地被用以構築公共情感、國際結盟和認同的座標。我們能瞭解九一一事件對全球人類帶來的創傷,但我們也必須警覺到這個創傷被挪用為合法化美國為鞏固其全球霸權而發動的反恐戰爭的理想托辭。 本論文以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為出發點,欲探討是否仍有別於主流「我們/他們」論述的其他可能。本文的關懷在於討論這個對於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的回應如何自寰宇論述、生命政治論述、全球化理論、邊界與移動的論述以及性別與種族論述的重重對話中產生。本論文據此試圖爬梳出一個能跨越國家邊界且能涵蓋當代人類經驗的回應。我認為寰宇論述內在的政治承諾與倫理責任的深刻意涵能夠使我們抽離受限於國家邊界的個別經驗而以全人類作為理解九一一事件的參照點,生產出我們對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回應,免於被收編於一個霸權式的大論述中而抹除了個體的獨特單一性的微觀論述。藉由寰宇論述及其倫理意涵的批判視角作為方法論,本文認為Ian McEwan的 《星期六(Saturday)》,Joseph O’Neill的 《荷蘭 (Netherland)》 與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不能因其書寫者之國籍簡約歸類為當代英國小說,美國小說或南亞裔小說,也不能因其書寫內容關乎九一一恐怖攻擊此一「全球」事件而將之歸類為世界文學。本文認為這些小說作家自身及筆下人物背景呈現的多國連結的複雜性及對九一一事件之回應揉合了他者的再現與批判應被定義為寰宇小說。本文先就寰宇小說之關懷對象與再現策略定調,進而藉由重思德希達的aporetic hospitality和對他者的責任的概念與全球危機和美國霸權間的對話以分析小說中所再現九一一事件中被妖魔化的他者來討論寰宇論述與實踐如何真正公平對待全球危機與恐怖威脅下的真正「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