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3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構詞與音韻中的基石:前後暨尋徵(2016) 沈大鈞; Shen, David Ta-Chun以新古典音韻學為本,本研究主張音韻與構詞的普遍工具箱裝有前後暨尋徵。 前後由非自反性、非對稱性與遞移性所定義。僅是在時間層明確標誌前後關係,連同重疊在內的不同詞綴形式皆以同一方式處理:詞素嵌合和線性化。前後為本音韻學的細節在第二章回顧,同時西拉雅語、達悟語跟Kinande語裡的一些重疊樣式也在此前後標示的表示下來分析。 尋徵從接受方理解各個過程。因為尋徵只專注尋找第一個特徵條件符合其所尋之音段,尋徵的發動者與尋徵的目標物可能是互相緊鄰的,或不是如此。既然不同的尋徵發動者可能找到相同的尋徵目標物,反覆規則施作便無其必要了。在第三章回顧尋徵的前述特點及其他以後,尋徵便用來分析維吾爾語的元音和諧跟其他音韻過程,以及Tahltan語的輔音和諧。 於第四章對Guarijio語和巽他語的研討展現尋徵、前後及其互動能得出眾多紛雜的表象。 如同前此的相關文獻,本研究認為前後暨尋徵是人類語言的共性。Item 柯慈小說中的書寫倫理:文學潛能與書寫責任(2016) 楊承豪; Yang, Cheng-Hao本論文探討南非小說家柯慈小說中的書寫倫理。在閱讀柯慈的作品時,大多數批評家將書寫和倫理視為二個獨立的概念,認為柯慈的作品具有倫理的面向是因為其作品討論了倫理議題。本論文批判此概念的謬誤。柯慈的書寫本身即是倫理的展現:文學無法被固化而具有重塑現實觀的潛能,而倫理挑戰我們重新思考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二者緊密結合。第一章透過閱讀《壞年頭日誌》討論文學的潛能如何去本體化。此文本特殊的結構──每頁分為三層並有三段的不同敘述同時進行──使其成為幾乎無法(以正常方式)閱讀的文本,然而此特殊的寫作結構揭露所有系統的“彷如”狀態 (the “as-if”)。第二章處理書寫責任的問題。責任應被理解成德希達所談的絕對責任。我將閱讀《聖彼得堡的文豪》和《伊莉莎白.卡斯特洛》二個文本,討論柯慈的書寫如何回應他者。第三章探討在《鐵器年代》中柯慈如何書寫無法言說和再現的受苦經驗。然而柯慈並不將受苦視為屬於他者的問題,受苦是全人類共有的經驗,受苦促使我們重新思索自我與他者的倫理關係。最後一章討論《耶穌的童年》中的記憶倫理問題。對柯慈來說,書寫本身就是見證,書寫的倫理性根植於見證歷史中被遺忘的他者和被遺忘的記憶。新的國家建立在和歷史的決裂,記憶歷史卻成為遺忘歷史。此文本促使我們思考,在處理歷史記憶時,是否能不被制式化和實證的價值標準所匡限,而能夠看到記憶最獨一的面向。Item 形式-生命,情度,與非人類:愛蜜莉迪瑾蓀詩中的普世特異(2016) 李廼澔; Lee, Nai-Hao本論文旨在透過「普世特異」這個概念來評析美國文藝復興女詩人愛蜜莉迪瑾蓀的詩。其中特別以形式-生命,情度,與非人類等概念來討論。論文中所談的「普世」指的並不是普遍的,而指的是絕對而沒有緣由的。而「特異」指的則是在讀者在閱讀迪瑾蓀的詩感知或經驗中所「發生」的(像是一種「事件」)。本論文試圖說明為何人們,尤其是受過批判理論訓練過的人們,會發現迪瑾蓀的詩是如此地「不同」。死亡,這個在她詩中不斷重覆出現的主題,實際上是在我們所熟悉的一切與永生或空無間的過渡點。因此有理論家指出,迪瑾蓀的詩並不符合一般被視為標準卻無疑是有著重重限制的「偉大文學」。事實上我相信迪瑾蓀的詩與當代理論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某些方面而言,她的詩甚至預想到了許多當代文學理論的關鍵主題。的確,細讀她的詩就好像在「經歷現存模式中的缺口與未曾提及的」,更甚者,去「重新定義這些模式」。因為我要檢視的是:迪瑾蓀如何能夠在她的詩中啟動和活化其「普世特異」以對抗那一切過度抽象與同一不變的,並且在這些詩中尋找擺脫桎梏而脫身而出的文學「真理」。Item 認同被摒棄者:透過斯拉沃熱.紀傑克與哈瑞伊.坤祖魯閱讀全球資本主義(2016) 黃耀弘; Huang, Yao-hung在冷戰過後的今天,進入全球化經濟、民主的時代,使得大部分國家在冷戰過後迅速成為全球資本主義國家。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全球金融危機與問題的反覆出現。因此,為了反思檢討這些不斷糾纏的危機,筆者透過紀傑克 (Slavoj Žižek) 的心理分析理論來分析哈瑞伊.坤祖魯 (Hari Kunzru) 所寫的小說:分別是《模仿者》、《失控》及《我的革命》。在坤祖魯這三本小說中,主角均游移在資本主義的文化與機制中掙扎,就如同紀傑克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下,大眾因循著意識形態想像 (ideological fantasies),追求自己生命的夢想。除了透過小說呈現資本主義對一般人潛移默化地控制外,筆者更進一步企圖討論在資本主義剝削與壓迫下被排除在外的「被摒棄者」(the outcast)。在這些小說中,坤祖魯描繪了個人對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幻想的依賴、頓悟與抵抗。他的小說讓我們有機會反省並思考取代全球資本主義的可能性。 透過紀傑克對全球資本主義的見解,筆者期盼能提供閱讀坤祖魯小說的新見解。除此之外,筆者會在最後章節中討論美國華爾街佔領運動與台灣的太陽花運動,筆者認為透過這些運動讓大眾有機會去重新審視全球資本主義,反省全球資本主義結構性的弊病,並提出取代、改變、抵抗全球資本主義的可能性思維。筆者認為,當主體認同並關心被全球資本主義排除在外的「被摒棄者」時,才有可能跳脫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想像的箝制,也較能進一步抵抗並改變全球資本主義剝削並壓迫的基本架構,進而防止全球毀滅性的經濟危機再次發生,避免跨國企業進行全球性的經濟掠奪,減少「被摒棄者」的出現。Item 詞素覺識於多媒體單字注釋之學習成效(2016) 劉香君; Liu, Xiang-Ju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詞素資訊(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納入多媒體注釋(multimedia gloss)的非刻意單字學習成效(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考量詞素覺識(morphological awareness)於單字學習的重要性,實驗聚焦在語文資訊(verbal information)精緻化,意即將詞素資訊加入多媒體注釋以強化字形與字義的連結(form-meaning connection)。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百三十三位來自同一所高中的一年級學生。這些受試者被分配到四組多媒體注釋,分別為英文注釋組,英文加圖片注釋組,英文加詞素資訊注釋組,以及英文加詞素資訊加圖片注釋組。本研究架設網站來呈現一篇五百四十二字的文章,以及十四個目標單字(target words)和四種多媒體注釋。各組受試者參閱單字注釋來理解文章,並接受閱讀測驗。接著,受試者接受立即後測(immediate posttest):一為寫出目標單字意思(production test), 二為辨認目標單字意思(recognition test)。兩週後,本研究進行內容相同唯選項重置的延宕後測(delayed posttest),以了解受試者後續的目標單字學習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加入詞素資訊確實對於單字學習有幫助,且英文加詞素資訊注釋在寫出目標單字意思方面較英文加圖片注釋有效,在辨認目標單字的方面則與英文加圖片注釋組的效果相當。然而,同時呈現多重型態注釋,可能沒有較同時呈現雙重型態注釋或單一型態注釋在單字學習上來得有效果。最後,本研究亦論及相關教學建議以及未來研究方向。Item 左右手利者對情緒詞處理之差異(2016) 吳岳錚; Wu, Yueh-Cheng文獻上指出,左撇子(左利),以及家族性左利都是影響語言側化的因素。軀體特異性假設(body-specificity hypothesis) (Casasanto, 2009) 指出,人們較易將慣用手側與正向 概念聯結在一起。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詞處理是否也能在此軀體特異性假設上得到驗證。 實驗採用分視野實驗典範,實驗刺激為中文雙字詞,有三個水準:正向情緒詞、中性詞, 及負向情緒詞。受試者則招募了左手慣用者、有家族左撇的右手慣用者以及無家族左撇 的右手慣用者,每組受試者約三十人。本實驗假設,當正面詞彙呈現在與慣用手同側的 視野時,受試者反應速度較快。實驗結果沒有支持軀體特異性假設,但是三組受試者於 作答精確度以及反應速度上皆呈現了字詞辨識文獻中常觀察到的右視野優勢。實驗結果 也觀察到顯著的效價效果(valence effect),亦即受試者對於正面詞作答反應最快,負面 詞次之,中性詞速度最慢。此外,比較左右視野的情緒詞作答精確度,發現只有左視野 /右腦的情緒詞(正面詞或負面詞)對比中性詞有顯著精確度差異,右視野/左腦則無此 情緒效果,此結果呼應了常現於情緒處理文獻的左視野/右腦優勢。最後,比較三組受 試者,我們觀察到左撇子組別的詞彙表徵較為雙側化,此發現也與現存的左利與語言半 腦優勢文獻不謀而合。Item 《七個猶太小孩》的論述與戲劇奇觀(2016) 陳珣沛; Chen, Hsun-Pei本論文旨在研究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的劇作《七個猶太小孩》與其引發的爭議。邱琪兒將此劇的搬演視為一政治事件,意圖平衡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2009年加薩戰爭期間的報導,同時也表態支持遭受以色列軍方轟炸的巴勒斯坦人民。此劇的倫敦首演引來強烈批評,控訴邱琪兒與其劇散播反猶太思想。我挪用奇觀的概念作為論文的框架,先將劇本的爭議放在論述奇觀的架構中檢視,進而指出此一文本分析產生的論述困境。而後我回到劇場與表演的空間,在戲劇奇觀的脈絡下探討劇本演出的可能性,試圖為此劇平反。 本篇論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序論作為對《七個猶太小孩》背景的初步介紹,提供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和劇本的概觀,並從劇評中整理出其爭議點。第一章分析劇本中的涉及反猶太爭議的題材,而後探討反猶太論戰中隱含的問題。第二章從亞陶、布萊希特與波瓦的戲劇理論切入,將此劇放回表演的脈絡,藉此反抗劇本文本的單一詮釋。觀察不同版本的演出,我主張此劇能展現各種觀點並跳脫反猶太爭議的限制,指出戲劇展演對抗媒體奇觀的可能性。最後,我藉由引介其他為解決以巴衝突所作的發聲,肯定邱琪兒以戲劇創作對不安、無常的生命所表達的關懷。Item 巴代伊《眼睛的故事》中演示的情色觀(2016) 陳慧真; Chen, Hui-zhen本篇論文旨在以巴代伊於《情色論》中闡述的情色觀,來詮釋他的短篇小說《眼睛的故事》。在巴代伊眼中,情色是人「有意地踰越存在界限,而造成的不平衡」。這意味著故意迷失自我、故意不知輕重、與故意失去現實感。這些種種的故意失序,帶來失去生命的危險,但對巴代伊而言,卻導向一種他稱為「神聖接續」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的存在融入了無始無垠的宇宙,有如水存在於水中。他終身所有的關懷與追求,都與之有關。 在第一章,我試圖用巴代伊「異質學」的概念,解釋《眼睛的故事》看似毫無章法的敘事手法,並探討《眼睛的故事》的情節如何演示自我意識、合宜舉止、現實感的全盤消融。在第二章,我根據《情色論》中,『情色與宗教系出同源』的說法,介紹巴代伊思想中「神聖接續」令人費解的雙重面相:崇高純潔,和汙穢下流。兩種層面都以各自的方式,通往巴代伊追求的「神聖接續」。我分別列舉宗教文獻中的記載和《眼睛的故事》情節,說明兩種層面的相似性。在第三章,我說明自我界限的消除,反而凸顯內在本有的神聖接續。Item 日籍學生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6) 程昱瑋; Cheng, Yu-Wei本文旨在探討以日語為母語之學習者對於中文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學習情形,主要研究議題包含觀察學習者的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習得是否受到中文合法性效應、句構效應、分裂句類型效應、語境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影響。本研究主要採用真假值測驗、接受度判斷測驗、以及問答選擇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以及控制組。前者為三十位以日語為母語且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的學生,並按其中文程度分為中低級及中高級兩組,每組十五名。後者則為十五位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句子的合法性並不影響學習者在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就五種分裂片語類型來看,不同分裂片語類型也不影響學習者對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接受度。此外,在五種分裂句類型當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動詞、及介繫詞組,最後是副詞及形容詞。在語境效應方面,受試者會依語境的不同來選擇分裂句或準分裂句。此現象顯示受試者的表現的確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中文程度越高,其分裂句及準分裂句的表現越趨向母語者的表現,顯示受試者對中文分裂句以及準分裂句的掌握度會隨者其中文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讀出眼睛的真心話: 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利用電子書學習英語之閲讀行爲(2016) 劉素維; Liu, Tammy Sue-Wynne摘要 近年來利用電子書提升第二語言學習日漸廣泛,但現存研究還未能找出最佳數位內容的呈現模式以及不同閱讀輔助對學習行為與成效之影響。因此,本研究以眼動追蹤法(eye-tracking)針對52位英語為第二語之高階學習者在兩種呈現模式(同時呈現、序列呈現)與六種閱讀輔助(三種局部理解:字彙字義註解、重點字彙剖析(包含型、義、語用資訊)、註腳;三種整體理解:插圖、資訊圖表、照片)不同閱讀情境下的眼動行為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當以第二語學習者以字彙習得為閱讀目的時,他們會花更多凝視時間聚焦在重點字彙剖析與字彙字意註解上;但是第二語學習者以理解為閱讀目的時,則花更多的凝視時間在插圖分析上。此外,序列呈現模式(數位內容逐步呈現)則引導第二語學習者花更多的凝視時間,聚焦在重點字彙剖析上;這也代表在此模式下,受試者比較注意局部輔助資訊,閱讀目地也偏向以字彙習得為主。整體而言,本研究證明電子書學習第二外語之有效性,同時也發現在兩種電子語料呈現模式和不同閱讀目的下,六種多媒體輔助對閱讀行為的影響有相對顯著的差異。最後,根據本研究成果,本論文提出針對教師、電子書使用者以及電子書出版商對於閱讀教學之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字:眼動追蹤技術、多媒體學習、電子書、第二語言習得、字彙習得、閱讀理解